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最高人民法院党组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始终以人民司法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政治自觉抓实抓好青年工作,为青年干警搭建干事创业、成长成才的舞台。结合纪念五四运动105周年,4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举行“最高人民法院法官讲坛”第三讲暨青年理论学习专场,活动由最高人民法院机关党委承办。来自最高人民法院的10位青年干警代表分别就司法政务、诉源治理、死刑复核、服务保障新就业形态、行政争议实质化解、交叉执行、援疆建设、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完善案例制度、案例库和法答网融合研究等方面的工作,结合学习和工作体会进行了深入分享。
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军出席活动并讲话。最高人民法院在京院领导、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及青年干警代表、院机关党校2024年处级干部进修班学员、第十四批法律实习生等参加活动。共青团中央、中央和国家机关团工委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最高人民检察院青年干警代表也应邀参加活动。
以学铸魂,筑牢信念之基
“司法政务工作平凡而琐碎,但心中的法徽、对司法公正的追求始终如一。”办公厅院长办邵晓悦从办公厅的职能角度出发,结合文稿工作实际,阐述了司法政务岗发挥参谋助手作用,为党组决策服务、为审判业务服务、为机关和基层服务等方面的工作。
“‘写稿子’是外在形式,本质上是要以文辅政,通过文稿、信息、调研工作发现问题、提出对策、推动发展,服务司法审判工作,服务国家和社会治理。”邵晓悦说。
电动自行车引发火灾事故,折射出公共安全治理问题,办公厅从司法案件的案情着手分析,综合6家高院和司法大数据研究院材料,形成深度调研信息,得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关于未成年人保护中的堵点痛点问题,办公厅从12.19万件涉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进行分析,针对性提出对策建议,促进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关于高空抛物问题,办公厅撰写了保护“头顶上的安全”信息,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依法妥善审理高空抛物、坠物案件的意见明确16项工作措施,高空抛物治理写入民法典,近年来此类现象明显减少……
“通过文字工作,推动问题解决、助力司法公正、让老百姓得实惠,我们感到很有价值。”邵晓悦表示,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强调研、谋划,把每一篇高法信息当作司法建议来写,推出更多服务社会治理的信息成果。
矛盾处理是一个国家、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性工作。
各职能单位各自为政,群众想“找个说法”往往要来回奔波。如何进一步满足群众的多元化司法需求,让群众省时省力解决纠纷?
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建设指导办公室主任徐德芳对最高人民法院探索建立“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机制,推动多元化解工作进行了介绍。
合作“朋友”哪里找?调解队伍怎么建?徐德芳表示,“总对总”作为一项重大机制创新,没有任何先例可循。最高人民法院边摸索边完善,在破解难题中打开工作新局面。自2019年底与全国工商联实现对接后,到目前,“总对总”合作单位达15家,并不断扩大。从去年开始,最高人民法院每季度会同“总对总”合作单位召开数据会商会,凝聚诉源治理共识,推动问题解决。
在“总对总”机制推进下,全国已有10.8万家调解组织、43.4万名调解员、16.6万家基层治理单位参与调解工作,成为化解矛盾纠纷的重要力量,累计诉前调解成功案件超3600万件。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院党组要求,把‘总对总’工作做实做好,同时积极推动诉调对接的‘调’向基层末梢延伸,做实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工作,让更多纠纷不出村、社区、乡镇、街道就能得到实质化解,努力实现‘少讼、无讼’。”徐德芳说。
死刑案件人命关天。“必须始终以临渊履薄心态,坚守防范冤假错案的底线,坚决做到杀者不疑、疑者不杀,确保案件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刑五庭法官姜远亮分享了他在死刑复核工作中的成长体会。
“底线不能突破,防线不能失守。最高人民法院承受不起哪怕一件冤杀错杀案件的发生。”姜远亮表示,刑庭干警将案件质量作为死刑复核工作的生命线,坚持证据裁判的最高标准和最严要求,严把案件事实证据关,依法不核准念斌投毒案等一批死刑案件,有效防范了冤杀错杀。同时,对于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诸如残害未成年人、严重挑战法律和人伦底线的犯罪,该判处死刑的要坚决判处。
姜远亮承办的“重庆姐弟坠亡案”中,合议庭认真审阅了全部案件材料特别是二被告人之间1.7万余条微信聊天记录,依法核准二被告人死刑。刑庭法官将外在的天理、国法、人情相融合,将内在的经验、理性、良知相贯通,确保案件处理“三个效果”有机统一。
“我们将继续扎根刑事审判,忠诚履职尽责,主动担当作为,为刑事审判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绵薄之力。”姜远亮说。
最高人民检察院机关团委副书记由佳田表示,听了法院青年干警们的分享,感受到了法院青年的担当和情怀,深感共鸣、深受教育、收获满满。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之间交流合作日益密切,期待“两高”搭建更广泛平台,在青年理论学习和业务交流方面为青年干警提供更多的交流契机,让干警们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以学增智,激发奋进之力
“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骑手的权益谁来保障”,外卖骑手权益保障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在现行法律体系下,面对庞大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人民法院如何运用政治、法治、审判智慧,积极稳妥处理相关案件?
民一庭综合办主任危浪平分享了人民法院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探索和实践。
有的通过“最严算法”压缩送餐时间,迫使骑手“争分夺秒”,不仅侵犯劳动者休息权益,也为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纠纷埋下隐患。把劳动管理算法关进“法治笼子”是“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的“关键小事”。民一庭青年理论学习小组通过调研认为,人民法院处理涉算法纠纷,要立足司法审判职能,妥善处理推动算法创新和注重风险防控、企业主体责任和劳动权益保障、司法保障引领和算法治理合力的关系。针对新就业形态用工中存在的“连环外包”等现象,民一庭也正在编写案例,力争明确此类情形下的劳动关系主体。
危浪平表示,人民法院处理相关案件、制定司法政策要胸怀“国之大者”,做到“从政治上看、从法治上办”,坚持保护和规范并重,既要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又要促进网约配送、移动出行等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长期以来,行政审判程序空转问题饱受诟病。有人说:“当事人打行政官司,就像走‘旋转门’,这边刚进去,就从那边又出来了。”如何在法律框架内寻求群众更满意、政府也支持的最佳方案?如何回答行政争议实质化解这一时代命题?
活动中,行政庭法官李纬华分享了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庭和第二巡回法庭一次性妥善化解137件行政申请再审案的故事。去年12月中旬,二巡收到4个邮政快递编织袋,打开一看,是堆积的再审申请材料和137张光盘。经反复阅卷了解到,这137件案件属于比较典型的“一人多案、一事多案”。经查,一、二审法院裁判符合法律规定,但如果不解决当事人的实质诉求,当事人必然不会罢访息诉,“官了民不了、案结事不了”。
昂着头看文件全是不行,俯下身察民瘼总有办法。今年2月5日,行政庭和二巡办案团队冒着近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赴当地开展协调化解,并在人社部、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大力支持下,最终达成了解决意向,当事人自愿撤回再审申请,承诺不再信访、不再诉讼。
回顾办案过程,李纬华感慨,这137案,其本质就是3案。无论是执法、复议还是诉讼,如果把事儿真正解决了,就不会形成这么大的“案-件比”,也不会造成这么多徒劳无功的“数字案”“泡沫案”。
“我们应当坚持合法性审查原则,但更需要加强对当事人核心争议的分析判断,依法作出最有利于实质化解行政争议的裁判。”李纬华表示,对于单靠行政审判解决不了、解决不好的争议纠纷,必须紧紧依靠党委领导,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多措并举推动解决,切实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执行工作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的最后一环,事关人民群众胜诉权益的实现。如何减少执行过程中的不当干预,促进执行工作提质增效?
在最高人民法院的统一部署下,从去年10月开始,各地法院开展了交叉执行试点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在今年3月全面推开此项工作。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七条这一“沉睡条款”被正式唤醒。
执行局执行指挥管理室副主任杜圣杰分享了各级人民法院在交叉执行方面的实践和探索。杜圣杰表示,全国法院执行干警攻坚克难、善作善成,运用交叉执行各种方式,攻克了一大批大案要案、“骨头案”,交叉执行的制度效能充分显现。截至2024年4月15日,全国法院共交叉执行案件3万件,取得实质进展或化解1.1万件,执行到位277.92亿元。
从今年3月中旬开始,执行局分4组分赴东北、华北等7大片区,进行交叉执行的宣讲督导调研。又在清明节后第一周,联合督察局,赴9个省市开展交叉执行专项督察。
调研中,地方法院迫切希望最高人民法院加强规范建设,尽快出台关于交叉执行的规范意见,从法律适用、案件管理、绩效考核等方面完善交叉执行制度,解决基层面临的制度供给不足难题。
“实践证明,交叉执行在克服消极执行,防止地方保护,攻克执行难案,化解信访矛盾,加强执行监督,优化执行资源配置,提高执行质效,推动审执分离改革等诸多方面具有显著的优越性。”杜圣杰表示,下一步,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将从顶层设计角度,搭建交叉执行四梁八柱,促进交叉执行工作的规范化常态化发展。
“听了各位青年干警的分享,我深受鼓舞、深受感动。”来自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的沈圆圆表示,从青年干警们的分享中能够感受到大家精湛的业务能力和对法院工作的热情和热爱。下一步,要向各位青年榜样学习,积极主动能动履职,做好人民法院新闻宣传工作,创作出更多“深”“活”兼具的优秀作品。
以学促干,提升担当之能
“当好新疆人、办好新疆事、结好新疆缘”。
政治部司法警察管理局干警徐智超目前正在新疆挂职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政治部副主任。他代表最高人民法院8名援疆同志,以视频连线的方式和大家分享了对口援疆工作的初步收获和体会。
最高人民法院党组高度重视对口援疆工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出台系列配套文件,完善了全面援疆、精准援疆、长期援疆的制度机制,实现了新疆法院受援全覆盖,开创了新时代法院援疆工作新局面。三年来,188名专家人才来疆工作,线上线下培训干警510批1.12万人次,接收21批218人跟班学习、320人短期培训。
“参与援疆是法院干部锻炼成长的重要平台。”徐智超表示,援疆是政治洗礼、业务锤炼,也是团结之旅,要做实人才援疆、做优智力援疆、做强政策援疆,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找准“需要什么”和“援助什么”的契合点,把宝贵资源用在刀刃上、援在关键处。
“请党组放心,我们所有援疆干部一定严格要求自己、忠诚履职尽责,绝不辜负期望重托,坚决做到‘筑梦而去,圆梦归来’!”徐智超说。
“能有机会到最高人民法院学习和工作,对我而言,不仅是一份莫大的光辉和荣耀,更是一份神圣的使命和责任。”刘雪峰从天津知识产权法庭交流到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工作,2022年10月被任命为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员。他以一个借调人员的视角,和大家分享体会和感受。
“知产法庭的年轻人被称为‘新知青’,就是奋斗在知识产权法庭的新青年,也是奋斗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新青年,更是新时代勇作知识产权保护先锋的新青年。”刘雪峰说。
“只要二审能查清的,就绝不让一审去查,只要能改判的,就绝不发回。”刚刚进入知识产权法庭,法庭严控案件发回重审的要求让刘雪峰很受震撼。在案件年均增长27%的情况下,2023年,知产法庭全年审结4562件案件,仅仅发回重审10件,发回率0.2%。
“这就是一种担当,一种你查不清我查,扛起责任,以上率下的担当。”刘雪峰坦言,这段经历全新重塑了自己的审判理念,让自己在审判工作中敢于终局解决纠纷,实质化解纠纷。
一审审判质效不高、上诉率高怎么办?知产法庭进一步创新举措,实施案件质量反馈机制。无论二审是维持还是发改、调撤,对每个案件的一审情况,从庭审程序、证据采信、事实认定、法律适用、卷宗整理乃至文书说理等,进行全面“体检”,并反馈到一审法院。
“这也是诉源治理的司法理念在知产审判条线的生动实践。”在这种敢于担当的办案氛围中,刘雪峰审结的近百件案件没有一件发回重审,一审案件质效反馈率近100%。
法庭交流干部来自天南海北、五湖四海。“来到知产法庭,就是知产人。”刘雪峰表示,要不断学习,修炼自身,实现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相统一,努力使自己成为知识产权审判领域的优秀法官。
“找案例、用案例,就上人民法院案例库”“有问题,找法答”“坚定的原则、柔软的身段、商量的口吻”……人民法院案例库、法答网、综合治理类司法建议被称为“新三样”。
研究室副主任喻海松向大家介绍了建好用好人民法院案例库、完善中国特色案例制度的相关情况。
人民法院案例库历经7个月艰辛筹建,成功上线。截至目前,人民法院案例库平台浏览量超过676万,注册用户超过41万,已有95个国家的用户访问案例库。除服务司法审判外,案例库已成为公众学法、学者科研、律师办案的权威平台,也是世界各国观察中国司法、中国法治的重要窗口。案例库动态更新,目前入库案例数量为3886件。除224件指导性案例外,其余3600余件为参考案例。
每个入库案例都简约而不简单。喻海松从助力高质量发展、引领司法理念、直面法律争议等方面介绍了案例库中收录的具体案例。
“人民法院案例库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永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又是一项公共工程,需要大家‘齐动手、共努力’。”喻海松表示,下一步,研究室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与院内各有关部门一道,携手做好案例库建设、使用各项工作,推动中国特色案例制度不断健全完善,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更多的高质量“法治产品”。
国家法官学院(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案例研究院)研究部副主任李晓果分享了案例库与法答网融合研究的思考与展望。
作为教学科研人员,怎样立足职能,能动履职开展相应研究,更好服务司法审判实践和党组中心工作?李晓果表示,为更好发挥“一库一网”职能作用,要通过研究解决案例库案例与法答网问答两个机制之间的对接、匹配、融合、精准度问题,避免出现解答意见冲突导致裁判标准不统一等,建立起“库-网”“案-问”“问-答”之间的关联关系,发挥库网“1+1>2”的效果。
“不是简单的‘物理变化’,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实现库网协同发展、双向奔赴。”李晓果表示,通过初步探索,将从以问补案、以案答问、解决分歧等方面着力,不断总结经验,拓展范围,形成机制,进行常态化、体系化研究。
在一张张写满编号问题、在一份份检索匹配问答的文档中,研究人员们既有发现问题的喜悦,也有对答非所问、冲突回答的担心。“希望通过这个小切口,以日拱一卒、持之以恒的精神,把问题清单变成成果清单,逐渐形成‘库网匹配’知识体系、知识脉络、知识关联的全覆盖。”李晓果说。
“青年干警的理论学习要学在平常、久久为功,最终落实在审判实践工作中。”民三庭法官助理石志远表示,不能只读有字之书,也要去读无字之书,向社会学习、向群众学习、向身边的优秀同事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成长、不断进步,不辜负党和人民群众对人民法院工作的殷殷期望。
播撒种子、静待花开。一个个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生动故事,展现了新时代法院青年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奋斗精神和青春风采。
新征程上,法院青年们必将凝心聚力投身法治建设,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以昂扬的精神状态为以审判工作现代化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