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衢州市中医医院副院长 陈 玮
“医生和法官有相通之处,医生看的是身体的‘病’,法官看的是生活的‘病’,追求的都是‘健康’。”
作为一名医生,健康一直是我关注的议题。人民法院一直在开展犯罪预防工作,和医院的疾病预防,是一个道理。近几年的全国两会上,我连续提交了涉及青少年心理健康、校园安全等方面的多个建议和议案。在我看来,要加强上述工作,人民法院的涉未成年人审判工作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以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人民法院为例,该院一直都高度重视涉未成年人案件的审判工作,积极探索构建科学的少年审判工作机制。2022年,柯城区法院在充分走访调研后,成立了“浙里春风·红青庭”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同时联合教育局,在全区学校挂牌运行法治教育中心。如今,该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已与辖区内各级学校形成了良好的法治教育互动模式,“点单式”普法进校园、进社区,法庭奇妙游等普法方式深受青少年的喜爱。
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我认为,无论是从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还是从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与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来看,增强涉未成年人审判工作的主动性、实效性,提升涉未成年人审判工作专业化、规范化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我建议,人民法院要从治“已病”到治“未病”,通过强化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实现“办理典型一案,促进解决一片”,达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效果。一方面,人民法院要积极将涉未成年人审判工作关口前移,积极治“未病”。向学校、社区等开放线上“点单”权限,就校园霸凌、网络安全等主题开展普法宣传活动,提供模拟法庭等沉浸式法治课堂。另一方面,人民法院要关注涉未成年人审判工作“后半篇”文章,治“已病”。坚持以案促治,针对审判中发现的涉未成年人权益保障问题,采取发送司法建议、编发典型案例等方式,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对策建议。
(张鸿曌 周凌云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