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出去的是脚步,带回来的是民心。
回望“时代楷模”鲍卫忠同志24年在基层法院工作的职业生涯,一腔深厚的为民情怀贯穿始终。他踏遍佤山的村村寨寨、行程上万公里而不言苦,无惧执行中的艰难险阻、来回反复做调解工作而不辞烦。他真心实意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忠实践行者,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云南省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重要回信精神的优秀代表。
学习鲍卫忠同志践行宗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要像他那样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始终与人民生死相依、休戚与共,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尽管山路崎岖难行,鲍卫忠办案也总是习惯“走出去”。他走村串寨、深入农户,切身体会到了农村之苦、农民之难。只有走出去,才会看到当事人的真实境况,才会掌握更多的信息,才会为问题的解决争取最大的可能。他教给年轻同事的办案秘诀,就是“走着、听着、看着、写着”。这又何尝不是鲍卫忠能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秘诀?走着,才能深入矛盾一线;听着,才能明白百姓需求;看着,才能了解民生之艰;写着,才能把百姓疾苦记在心中。鲍卫忠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写在他办公室文件柜密密麻麻的便利贴上,写在倒下前依然挂怀的“司法救助快送过去”中,体现在对一个个已办结案件的回访中,也融化在他为解申请执行人就医之急而垫付的执行款里……学习鲍卫忠同志,我们要像他那样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一心一意为百姓造福,坚持不懈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学习鲍卫忠同志践行宗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要像他那样时刻保持“如我在诉”的同理心。在法院工作需长期直面和处理群众矛盾,案件多、事务繁,只有时刻保持“如我在诉”的同理心,我们才能远离冷横硬的衙门做派,切身体会群众的急难愁盼,进而想尽一切办法解决他们的愁事和难事。面对态度强硬、拒不履行法院判决的被执行人,鲍卫忠绝不轻易采取强制措施,而是不急不躁、宽厚以待——“不履行判决以后会影响孩子。”“没有一万元,那咱们就五百元、一千元地还。”他总是善于从被执行人的角度出发,用老百姓听得懂的朴实话语来讲道理,最终让被执行人放下对抗心理,直面问题。而对于已经执行到位的财产,鲍卫忠总是要求案款一到账就赶紧付给申请执行人,因为这“对群众来说是购买柴米油盐的钱,有的可能还是救命钱”。人心换人心,正是这样一份“如我在诉”的同理心,让鲍卫忠走进了当事人的内心,化解了一件件难案,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学习鲍卫忠同志,我们要像他那样换位思考,体谅群众难处,宽容群众情绪,积极回应群众诉求,以“如我在诉”的同理心,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学习鲍卫忠同志践行宗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要像他那样担当作为,想方设法去破解工作中的难题。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凝心聚力、埋头苦干、攻坚克难、担当作为,才能带领人民群众攻克一个个难关,创造新的辉煌。鲍卫忠在驻村工作期间,一次次向上争取物资支持,向下组织村民投工投劳,修通了5条进村公路,让村民们彻底摆脱了运输难、出行难。在法院工作时面对一个个执行难案,鲍卫忠也总是会想方设法去破解。有名被执行人欠了10余万元合同债务无力偿还,得知其在后院养了土鸡但销路不畅,鲍卫忠不仅二话不说掏钱买土鸡,还每天在朋友圈“刷屏”推销土鸡、土鸡蛋,让一个原本注定的执行“死局”绝处逢生。就是靠着这样一股韧劲,鲍卫忠带领执行干警逐个攻破了积压多年的执行难题,化解了650件“钉子案”“骨头案”。新时代新征程,人民法院的调解、审判、执行工作必然面临更多新的挑战,我们要像鲍卫忠同志那样,动用自己的一切智慧和力量去破解工作中的难题困局,不断创造条件打开局面,如此才能真正把司法为民的宗旨落到实处,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动人心者,莫先乎情。让我们学习鲍卫忠同志,涵养深厚的为民情怀,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想尽一切办法解决当事人的愁事和难事,让司法充满温度,让正义更有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