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慰每一个受伤的心灵
——记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人民法院花山人民法庭负责人陈佩勤
2023-11-20 10:03:56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吁青 谢君源 林绮虹
 

  用爱守护家庭和谐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这为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深入推进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切实加强家事审判工作,促进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作为新时代的家事法官,用心、用情、用法做好家事审判,守护家庭和睦、维护社会和谐,是我的神圣职责。我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转变家事审判理念,积极探索、开拓创新,调千家事、解万家愁,以温情司法守护万家灯火。

陈佩勤发出广东首份《探望权自动履行承诺书》。

经陈佩勤多次劝解,当事人握手言和。

陈佩勤引入检察机关“支持起诉”机制,化解一起高龄独居老人赡养纠纷。

  人们常说,清官难断家务事。

  但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人民法院花山人民法庭负责人陈佩勤却找到了破解之策。她表示,家事纠纷要“法结”“心结”一起解,才能让人心向善、社会和谐。

  人们常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但陈佩勤却常将一句话挂在嘴边:“常怀温情之心,尽司法之力,就能促万家之和。”

  来自粤北乡村的陈佩勤毕业于中山大学法学院。成为一名法官后,她扎根基层,深耕家事审判领域,创新了家事审判多项新机制:牵头成立“一站式”反家庭暴力工作小组,联合设立“山茶花工作室”,创设“花好月圆”花系列家事审判品牌,发出广东首份《探望权自动履行承诺书》……连续五年,她承办的家事案件中,有超过一半成功调解。

  “案号不是冰冷的数字,每个案件背后都有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我愿用一缕缕温情,去缝合破裂的亲情,去抚慰一颗颗受伤的心灵。”面对家事审判的难和繁,陈佩勤深情地说,“我心疼每个案件里爱而不得的夫妻、老无所依的父母、痛苦选择的孩子……”

  怀揣梦想

  守护心中的那份“正义”

  小时候,陈佩勤最佩服的人是她的爷爷。因为爷爷作为村里的会计,经常为村民主持公道,化解纠纷。陈佩勤从小就暗下决心,要成为一个像爷爷那样的人。小小的种子悄悄地在她心底种下,在岁月的浇灌下生根、发芽。

  填报高考志愿时,陈佩勤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法律专业。2011年,经过不懈的努力,陈佩勤如愿进入法院工作。

  安排开庭、记录庭审、装订案卷、送达文书……刚进入法院,陈佩勤被安排到房产庭,从一名书记员做起。尽管工作繁琐复杂,但她从不倦怠,经常主动与法官探讨案件,一点一滴积累审判经验。

  2014年,陈佩勤调到狮岭人民法庭后,办理了一起离婚纠纷案。这是她成为法官后接手的第一个家事案件。

  被告缺席,陈佩勤开庭审理后,草拟了准予离婚的裁判文书。

  本以为等庭长陈锦源签字后,案子就算办结了。可陈佩勤等来的却是庭长的“批评”。

  “被告没有到庭,你有没有了解原因?有没有到村里调查?有没有打电话咨询双方当事人?一纸离婚判决下去,一个家庭就此破裂,你有没有想过他们的孩子怎么办?”

  面对庭长的连番发问,陈佩勤的脸烫得通红。电话联系上被告后,得知她不来开庭是因为不愿与丈夫对簿公堂,现在双方在亲戚的劝说下已重归于好。

  “一个家庭差点就破裂了!”这个教训改变了陈佩勤家事审判的理念,“家事审判决不能草率地一次开庭、一判了之,要多询问多调查,在了解清楚背后事实的基础上慎重考虑。”

  为了办好案件,陈佩勤像一块海绵,吸收着、成长着。每逢有新的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出台,陈佩勤都第一时间学习研读。撰写调研报告、钻研学术论文、编写普法稿件……

  陈佩勤说:“多办案只能给我量的积累,只有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探索案件规律、提炼审判方法,才能让自己的能力有质的提升,进而更好地满足群众诉求。”

  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后,花都法院决定由花山法庭集中审理辖区内的家事案件。当时在狮岭法庭任职的陈佩勤得知这一调整后,主动请缨,向院党组申请调到花山法庭,审理家事案件。

  陈佩勤说,她喜欢办理家事案件,每当经过努力,使横眉冷对的夫妻和好如初、剑拔弩张的兄弟握手言和、濒临破裂的家庭重返温馨,她作为一名法官的成就感便油然而生。

  “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在陈佩勤看来,审理家事案件的过程不仅是化解矛盾、弥合亲情的过程,更是消除潜在治安风险,维护社会和谐、促进国家繁荣发展的过程。“家事审判同样是‘国之大者’。”

  案子结后

  孩子多了一对爱自己的父母

  家长里短、柴米油盐、鸡毛蒜皮……琐碎复杂。在陈佩勤看来,家事审判不是简单的你输我赢,也不是黑白分明的谁对谁错,要把家事案件办好,就必须以“事了人和”为目标,带着耐心与真心,多听、多聊、多调解,而不是案子办结了,矛盾却还摆在那儿。

  在陈佩勤的手机里,存着一张当事人发来的合影。合影里面,一个小女孩和“两对父母”在饭桌前笑得很开心。

  照片是一名来自上海的父亲张某发来的。

  “每次调解遇到困难的时候,我都会翻出这张照片,照片里的笑脸仿佛在跟我说,再努努力,或许结局就会更好。”陈佩勤说。

  2015年,孙某因生活困难,将2岁的女儿小兰送给上海没有子女的张某夫妇抚养,张某夫妇对小兰视如己出。四年后,孙某突然反悔,将小兰强行带回广州。张某夫妇心如刀割,四年来,他们与孩子已经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孙某怎么能说带走就把孩子带走!

  为了要回孩子,张某夫妇不远千里追到广州,一纸诉状将孙某诉至花都法院。

  陈佩勤接到案件后发现,从法律层面来看,由于双方未办理收养手续,孙某作为亲生母亲带回孩子并无不妥,张某夫妇要回孩子的诉请很难得到支持。但从情感方面说,张某夫妇抚养照顾孩子四年多,与孩子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孩子也已经与这对夫妇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要从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出发,找到情与法的平衡点,才能做到事心双解、案结事了。”陈佩勤没有着急下判。

  小兰已经6岁多,在张某夫妇的精心养育下身心健康。陈佩勤首先考虑的是要让小兰能够继续快乐成长。

  “我不调解,孩子是我的,带回自己的孩子天经地义。”面对张某夫妇的起诉,孙某坚决反对陈佩勤提出的调解建议,还扬言如果再劝说调解,就要进行投诉。

  当事人情绪激动、感情用事的情况在家事审判中并不少见。陈佩勤没有气馁,相反,在多次与孙某的接触中,陈佩勤找到了调解的关键所在。

  “将小兰判回给您,确实如您所说是‘天经地义’,但我们突然让小兰‘换’爸爸妈妈,必然会在小兰心里留下一个‘疙瘩’。到底谁是真正的妈妈?为什么当初那个真正的妈妈会不要她呢?”陈佩勤从孙某爱女心切的角度,耐心引导孙某不要情绪化处理两家纠纷,以免给小兰的心灵造成创伤。

  同时,陈佩勤也从张某夫妇当初曾经伸出援手给予帮助的角度感化孙某。

  “张某夫妇在你们最困难的时候同意抚养小兰,在物质上、情感上都付出了很多。小兰现在这么健康快乐,离不开他们的辛勤养育。如果强行夺回小兰,既是对张某夫妇的不公,也不利于小兰的健康成长……”

  在陈佩勤一次次苦口婆心地劝解下,孙某从一开始的极度抵触,到愿意与张某夫妇调解,双方的关系也由最初的剑拔弩张到逐渐变得缓和。

  最终,在陈佩勤的努力下,孙某同意小兰认张某夫妇为“干爸干妈”,张某夫妇可以定期看望小兰。两家人重归于好,也才有了饭桌前那张幸福的合影。

  判有定法,调无常规。陈佩勤却在一次又一次的调解工作中逐渐摸索出了一套调解之道,“调解成功的关键,就是要找准化解当事人对抗情绪的点,这就需要家事法官耐心接触、细心分析、诚心交流。”

  这件案子的圆满解决,是陈佩勤用真心和行动为当事人着想、用耐心和诚心化解纠纷的一个缩影。2018年以来,陈佩勤带领的花山法庭家事审判团队共审理办结家事案件4500余件,调撤率达60%以上,家事案件审判质效不断提升,呈现高结案率、高调撤率、高服判息诉率的良好态势。

  消除兄弟隔阂

  助九旬老人老有所养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陈佩勤看来,家事审判的终极目标就是以家庭和睦促进社会和谐。实现这个目标,不仅需要家事法官的不懈努力,更需要凝聚广泛的社会力量。

  “依据我国刑法相关规定,对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抚养义务而拒绝抚养,情节恶劣的,是涉嫌犯罪的。”

  “小时候家庭条件再差再难,老父亲还是隐忍着咬牙撑起这个家。现在你们都说收入低、有负担,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父亲置之不理,如何说得过去?”

  2021年6月10日,在一起赡养纠纷的调解现场,面对大儿子与二儿媳两家人相互推诿赡养责任的说辞,陈佩勤在与检察官一起释法说理的同时,真切地表达了自己的痛心。

  91岁高龄的郑老伯本应是儿孙绕膝、安享晚年,但行动不便、无人照料的他,却含着泪,一纸诉状将大儿子及二儿媳告到法院。

  “郑老伯家里这个事儿已经很久了,我们村委也介入过几次,谈不拢。”村委会主任谢强向前去了解情况的陈佩勤说。

  原来,由于郑老伯二儿子早逝,郑老伯夫妇多年来一直与二儿媳同住,帮着照顾二儿子的孩子。郑老伯的老伴去世后,二儿媳也一直照顾郑老伯。只是二儿媳年岁渐长,既要照顾身体每况愈下的郑老伯,又要照顾几个孩子,着实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郑老伯便希望大儿子能履行赡养义务,与二儿媳轮流或共同出钱请人照顾他。

  “我自己已经60多岁了,体弱多病,全靠妻子照顾,况且他早年偏心弟弟一家,从没帮过我们,老了就应该在弟媳家养老。”大儿子认为。

  “公公多年前就行动不便,我照料了近十年,现在也该轮到大哥大嫂了。”二儿媳也一肚子委屈。

  大儿子与二儿媳两家寸步不让的态度让陈佩勤感到棘手,一面是化解矛盾、弥合亲情的“难”,另一面是保障郑老伯生活的“急”。陈佩勤意识到,此时此刻必须合理借力才能提高解纷效率。

  “主任,麻烦您安排社工时不时到老人家里看看,以防老人跌倒后没人及时发现。”陈佩勤找到村委会主任。

  “我这边有个年纪较大的当事人,属于困难群众。能否邀请一名检察官为老人家提供支持起诉的帮助呢?”陈佩勤又联系了检察院。

  陈佩勤一边积极寻找社会力量共同解纷,一边则从情理法的角度入手,引导两家人相互让步、相互包容,并结合两家实际情况提出调解方案及赡养建议。

  就这样,在村委会、检察机关的共同努力下,陈佩勤成功化解了这起持续多年的家庭矛盾。两家人放下隔阂,约定轮流赡养郑老伯。

  自负责家事审判工作以来,陈佩勤就常常“走出法庭”,将家事审判工作融入基层解纷网络建设和社会综合治理,推动建立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和社会力量相结合的家事纠纷综合协调解决机制,凝聚家事纠纷诉源治理合力。

  2022年3月,陈佩勤推动法院与公安、检察、司法行政、教育、妇联等部门成立“一站式”反家庭暴力工作小组,建立人身安全保护令绿色通道、健全联动保障机制,推动形成“反家暴”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2023年4月,陈佩勤作为花山法庭负责人,起草制定了“花好月圆”家事审判品牌建设工作方案,以更明确具体的工作机制完善“法院+N”多元解纷模式。

  在陈佩勤的带领下,花山法庭家事审判团队陆续联合民政部门设立了“山茶花工作室”,与学校、团委、妇联等单位合作开展“向阳花开”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系列活动,同时就审理过程中发现的典型案例,主动联系各地村居开展“百花齐放”家事巡回审判活动。

  “陈法官很给力的!之前村里有个小孩因为不是亲生的,被家长‘扫地出门’,陈法官立刻联系上学校等单位,首先保障了小孩的正常生活。”谢强对陈佩勤赞不绝口。

  保护探望权

  决不让孩子受到伤害

  “孩子就像是在海上航行的船,容易在风浪中偏航,作为家事法官,要做好领航员,为偏航的孩子校准方向。”陈佩勤说。

  保护未成年人就是保护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每当家事案件涉及未成年人时,陈佩勤都会提起十二分精神,扎实做好家事调查、心理疏导及案后回访帮扶等工作,从而最大限度减少和预防家事纠纷对孩子造成的伤害。

  “他们都不爱我,我谁也不要跟。”面对陈佩勤的提问,一起离婚纠纷案件中的孩子小玫回答道。

  听到小玫的话,陈佩勤深感痛心。她理解小玫对父母的不满,也意识到,自己必须立即介入,做好孩子的心理疏导工作,否则这起纠纷将会对孩子与父母日后的相处乃至孩子未来的人生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在陈佩勤的疏导下,小玫父母达成离婚协议,小玫由母亲抚养,父亲每月可探望四次。然而双方却仍有顾虑,父亲担心日后探望小玫遇到阻挠,母亲则担心父亲会借探望的机会藏匿孩子。这样的情况,陈佩勤在办案中见得不少。

  “父爱与母爱对孩子来说都是重要的,没有孰轻孰重之别。当事人双方配合行使探望权,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为打消双方的顾虑,也为预防离异夫妻在行使探望权时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二次伤害,陈佩勤与小玫父母开展了深入的谈话,并在梳理经办案件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法律规定,向其发出了广东法院首份《探望权自动履行承诺书》,就双方依约有效行使探望权和依法配合对方行使探望权作出承诺和约束。

  “陈法官,请您一定要帮帮我!我怕我的儿子学坏了,毁了一生!”高大姐心急地在电话中向陈佩勤求助。

  高大姐是陈佩勤办理的一起离婚纠纷案件的当事人。在对这起离婚案件进行电话回访时,高大姐恳请法官帮助引导她的儿子小华回到正轨。

  父母的离异让原本成绩优异、性格开朗的小华陷入消极情绪,不仅性格变得叛逆,还经常无故旷课,成绩一落千丈。

  “未成年人身心不成熟,如果引导不及时、教育不到位,极有可能误入歧途,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想到这儿,陈佩勤立即前往居委会了解情况,并联系家事“三员”及社工,对小华进行心理疏导。

  在与高大姐及其前夫李某的谈心中,陈佩勤得知,双方离婚后,李某因工作忙将小华交给其父母照顾,但其父亲性格固执,简单粗暴的管教方式让小华产生了逆反心理。高大姐的探望也遭到老人的阻挠,小华当下正面临着家庭教育严重缺位的问题。

  “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为督促双方日后依法依规履行家庭教育责任,陈佩勤根据家庭教育促进法相关规定,向两人发出了《家庭教育建议书》,告知双方有义务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并向他们分析了青少年群体的心理需求及与青少年的沟通技巧,再三嘱咐他们要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加强监护和教育。

  “陈佩勤是一个善于总结归纳、勇于探索创新的人。这些年,她以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为原则,持续探索家事改革创新举措,让每一名当事人感受到了法官的温度、司法的温度。”花都区法院政治部主任王首庆说。

  2022年以来,陈佩勤依法审结涉未成年人抚养、监护、探望等家事纠纷案件近400件,其带领的家事审判团队陆续发出《探望权自动履行承诺书》115份,《家庭教育建议书》142份。

  在播撒希望和爱的路上,陈佩勤一直在思考,一直在前行。她甘之如饴、不懈探索,用公平正义传递司法温度,以真心真情守护万家灯火。

  (文中当事人为化名)


  【手记】

  用心对待每一名当事人

  初次见到陈佩勤,记者就从她身上感受到了一名青年法官的朝气与活力,同时也有一些怀疑,这样一位年轻的法官,能否招架得住家事纠纷里的爱恨纠葛、鸡飞狗跳。

  但在与她交谈后,记者却发现,陈佩勤心思细腻,善于言谈,不仅能够迅速找到话题打破陌生人的戒备心,还能敏锐地在谈话内容中顺藤摸瓜,找到双方的共同点,从而打开对方的“话匣子”。

  当问及这是否是她担任家事法官的优势时,陈佩勤笑着说:“这是多年家事调解工作练出来的。”

  在陈佩勤看来,调解工作虽然“费嗓子”,但却比判决更有利于矛盾化解。热心接待每一名当事人,倾听他们的埋怨,了解他们的委屈……旁观陈佩勤调解家事纠纷,记者从中感受到了她对待每一名当事人的用心。

  每当谈起以往办理案件时遇到的哭泣哀求的孤独老人、无助哭喊的懵懂孩童,陈佩勤总忍不住湿了眼眶。

  “我会想到我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孩子。”正是这样的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当事人从中不仅感受到了法律的公平正义,也感受到了法官的司法温度。

  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只是细水长流的奉献,没有跌宕起伏的传奇,却满是心系万家的情怀。多方调查、案后回访、介入帮扶……陈佩勤说,妥善办理一起家事案件要做的工作很多,但这是一名家事法官的职责与使命,她会一直坚持下去,从前如此,现在、将来也如此。


责任编辑:魏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