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筑牢惩治文物犯罪防线
2023-11-03 08:55:55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张智全
 

  10月30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布5件依法惩治文物犯罪典型案例。这批案例覆盖了涉文物犯罪的常见多发罪名,反映了当前文物犯罪的突出特点,在统一法律适用标准、全链条打击文物犯罪、能动履职实现诉源治理等方面具有典型意义。

  文物是活着的历史,沉淀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厚重的文化魂魄。惩治文物犯罪,本质是保护历史、护佑文化传承。近年来,随着文物商业价值的飙升,我国文物犯罪多发,给如何依法打击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此语境下,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布全链条打击文物犯罪的典型案例,体现了总结司法实践经验、全链条筑牢惩治文物犯罪司法防线的价值取向,其意义自不待言。

  文物犯罪多发,全链条对其予以的司法防线没有真正坚不可摧,是不容忽视的症结。从过往的司法实践看,因法律适用标准不统一导致对文物犯罪不能全链条打击的问题较为突出,一些犯罪分子因此被轻罚甚至逃脱刑责追究的情形时有发生。司法作为惩治犯罪的有力利器,理应就如何织密刑责之网、不让文物犯罪分子被轻罚或逍遥法外进行积极探索,从而以严密的刑责追究,让文物犯罪分子无处遁形。

  遏制文物犯罪,核心在于有罪必罚,罚当其罪。欲达此目的,首先有赖于法律适用标准的统一,让文物犯罪分子在没有任何弹性的法律适用标准面前无机可乘。此次发布的典型案例,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比如,在王某某倒卖文物案中,检察机关将案件信息及时转化为数据资源,建立类案数据库,构建专项监督数据模型,通过信息比对锁定犯罪嫌疑人,并围绕其从业经历、收入来源、交易价格、购买次数、件数以及文物来源、保管方式等方面,完善证据体系,最终依法认定行为人明知是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犯罪所获取的文物仍多次收购,且具有牟利目的,应以倒卖文物罪追究其刑责,让其依法受到了严惩。如此全链条精准适用法律,既堵塞了犯罪分子规避本该受到的重罚,又体现了罪刑相适应的刑法原则,必能对觊觎文物的犯罪者产生以儆效尤的威慑效应,有助于从源头上预防文物犯罪。

  文物犯罪最容易对文物造成难以修复的严重后果,在严肃追究犯罪分子刑责的同时,需要对犯罪分子追究民事责任,以此实现对文物的修复。在此次发布的李某某、胡某倒卖文物案中,检察机关积极听取文物行政部门的专业意见,依法对被告人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此举不仅全面为文物犯罪行为套牢刑责和民事责任的“紧箍”提供了个案样本,也有利于释放出从事文物犯罪“既要坐班房又要赔钱”的威慑效应,让效仿者面对刑责和民事责任的“双追究”主动打消歪念,助力文物犯罪的源头治理。

  惩治文物犯罪是一项系统工程,任何环节的疏漏都有可能功亏一篑,需要司法全链条筑牢防线。此次发布的典型案例,紧贴当前文物犯罪的特点,结合司法实践的具体情况,对文物犯罪行为的认定、法律标准适用作了具体阐述,为今后办理此类案件提供了可供借鉴和复制的经验,有利于精准惩治和预防文物犯罪。司法机关应再接再厉,常态发布类似典型案例,以其所释放的警示威慑效应,全链条为惩治文物犯罪筑牢“法律隔离墙”,不断提升文物保护的法治化水平。

  (作者单位:重庆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罗一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