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矛盾咱们暂且放放,希望我们往后合作愉快!”
“合作愉快!”
近日,北京某大厦会议室内,两家涉海外工程项目企业在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梅宇法官团队的见证下,重归于好、握手言和,继续携手推进海外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至此,两起涉案标的额近6000万元、争议标的远在非洲的纠纷,通过调解圆满化解。
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合同纠纷
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很多国有企业参与到非洲重点项目的建设中,其中有不少项目合同履行周期长、交易往来频繁,难免产生摩擦和争议。在非洲南部的博茨瓦纳,我国一国企在此进行水电工程项目建设,而另一家国企为其供货大型机电设备。两家企业合作已久,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前景,但同时也因机电设备供货合同履行产生了一些矛盾和纠纷。
“我们对于机电设备的噪音、震动的标准问题进行过协商,但始终达不成一致意见。”项目建设一方表示。对于合同的货款支付问题,供货一方也有异议。2021年,双方因此互为原、被告将对方诉至了北京四中院。
因为一方企业办公地位于北京,且双方争议的标的在中国境外,作为集中管辖北京地区一审涉外涉港澳台商事案件的法院,北京四中院受理了该案。
在庞杂证据中发现转机
“一般情况下,建设项目的合同都涉及周期长、金额高、来往单据多等特点,办理起来比较复杂。”刚收到案件材料的梅宇法官一时有些犯难,她发现这两个纠纷发生在海外的案件涉及的标的金额近6000万元,要想查明事实、准确认定,还需要进行境外质量鉴定,具有很大的审理难度。
梅宇是涉外商事审判领域的资深法官,充分阅卷后,她在与合议庭及团队分析案件时提出了她的想法:“这个案件证据庞杂,前期证据交换至关重要,或许可以从中发现案件的突破点。”
随后,梅宇法官团队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他们聚焦双方争议焦点,组织双方当事人就噪音超标等专业技术问题进行了多轮证据交换,在近2000页的交易文件中梳理出争议相关的产品文件、技术协议,并利用团队长期审理涉外案件的经验优势以及各位成员专业英文能力,多方联系查找中英文技术资料辨析产品问题成因,同时还对双方整体合作进行了了解。
随着案件审理的进一步深入,梅宇逐渐理清了思路。她发现,双方虽然关于涉案合同履行上的争议已存在一段时间,但后续有很多合作项目并不以涉案合同争议解决为前提,且本次争议也并非完全不可调和。倘若双方对当前的矛盾紧咬不放,不仅将严重影响接下来的合作,也会徒增海外项目的成本。
如何找到更好更快的办法,才能为两个企业减负、松绑,进而让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技术升级,实现长远的发展?
海外重点项目建设再出发
为了加快纠纷解决、推动项目建设继续进行,梅宇带领团队联系双方律师、企业领导,进行了多轮协商。
“根据现有证据,案涉机电设备的噪音及震动问题目前仍存在技术鉴定上的客观障碍,供应方的制造、运输以及使用方的安装、调试均有可能造成噪音问题,短时间内很难认定到底是哪一方的责任。”梅宇建议,两家企业应着眼于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本着提升中国企业在外形象的目标,搁置双方对噪音问题的责任争议,持续推进后续合作实现共赢。
梅宇还通过前期的调查审理,向双方企业释法说理:“搁置不等于不解决问题,我们对双方的争议点已经充分了解,也制定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希望咱们能够坐下来,正式沟通一下调解方案。”
在多轮协商的基础上,双方当事人的关系也逐渐回暖。见机会成熟,梅宇带领审判团队专程到一方企业的办公地组织双方进行现场调解,最终促成两家企业握手言和,不仅就两案达成了调试更新涉案设备、共同攻关技术难题等一揽子的调解方案,还推动双方就继续深化合作达成了共识。“与国内项目相比,海外工程项目面临的法律风险更具特殊性。”调解过程中,梅宇还就两家企业“走出国门”开展涉外工程项目、进行商务合作可能遇到的法律风险提出了防范建议。
不久前,双方达成的调解协议已全部履行完毕。让人惊喜的是,双方企业共同制作了一面锦旗送到了法院。“倾心调解助力企业扬帆远航,业务精湛化解争议定分止争,这是我们两家的心声,非常感谢法官!”将锦旗递到梅宇手里后,两家企业都表示今后一定会共同塑造好中国制造的对外形象,通过技术升级推动中国企业的不断进步。
本次案件的解决,消弭了双方之间持续多年的矛盾,是北京四中院自2018年集中审理北京地区一审涉外涉港澳台商事案件以来,成功化解千余件国际商事纠纷的一个缩影。2021年,北京四中院成立北京国际商事法庭,立足于保障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倡导多渠道解决涉外商事纠纷,为企业发展和国家建设持续提供着司法支持。该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北京国际商事法庭将不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在打造首都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服务“两区”建设方面,贡献更多智慧力量和“北京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