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结一生 相守前行
2022-09-13 08:57:14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宋子剑
 

  图为作者工作照片。照片由作者提供

  虽然已经离开了法院系统,但是我每天仍保持着用手机阅读《人民法院报》的习惯。这份报纸陪伴我成长进步,见证了我的人生。

  还记得16年前初到法院上班,就看到同事的办公桌上摆着一份《人民法院报》。随手翻翻,感觉这份报纸的内容高大上,犹如天上的星星,内心只有羡慕和仰望。

  当时院里宣传工作长期没有起色,院领导半开玩笑地说,谁能在《人民法院报》上实现“零突破”,院里将进行“重奖”。我又开始重新审视这份报纸,内心憋着一股劲——要在《人民法院报》上“亮个相”。

  虽然想法是好的,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却发现落差很大。每天都在关注报纸,看看自己的投过的稿件是否刊发,每天都没有收获,渐渐我没了信心。

  转眼间到了2011年,一个周一上午,我刚打开工作QQ,对话框里弹出一段话。原来是省高院的老师给我留言,说周末将我投给安徽法院网的一篇稿件推荐给了《人民法院报》,让我留意近期的报纸。果然,没过几天,稿子刊发了。虽然这篇稿件我只负责修改,但也算半个作者,当时的喜悦真的无以言表,这也是我与《人民法院报》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有了好的开端,我又燃起了在《人民法院报》上稿的信心。我认真学习各个版块的内容要求,总结经验,慢慢地“豆腐块”可以偶尔见报,直到2013年,我终于迎来了第一篇“千字文”的刊登,好像豁然打开了另一个世界。渐渐地,从案例报道到经验作法,从工作动态到法官风采,在编辑老师们的耐心指导下,我被采用的稿件慢慢多起来。其间,自己的工作岗位也从民庭、执行局一步步调整到研究室、办公室。每个新的环境既是人生历练的难得机会,也是我结合工作生活中的所学所得作为素材,融入稿件中不断总结提升的过程。

  当然,每次投稿也承载着那段时间的“喜怒哀乐”。有向民主周刊“陪审员说”栏目投稿的,编辑老师“照片传来”四个字所带来的采稿喜悦;也有为法周刊“庭审直击”栏目编写的稿件因时效而落选的遗憾。但每一次成功失落都激励着我向前迈进,特别是2013年,我投稿综治周刊“思想者博客”栏目上的一篇执行稿件,前后修改半年,一次次反思自己稿件中的不足,一次次不放弃地反复打磨。真是应了那句话,好稿是改出来的。终于,编辑老师回复,稿件不错,可惜字数偏少,不符合版面要求。我连忙要求再给一晚时间,一定会达到用稿标准。

  那一夜,我坐在电脑前心情紧张忐忑,交稿的话虽说出,脑中其实一片空白。等缓过神来已然半夜,面对争取来的机会,我平复心中的焦躁,把这件亲身经办的执行案件从头到尾重新梳理了一遍,顺着思路的余韵,抓住灵感一气呵成余下的近一千字,第二天投给编辑老师获得了认可。见报的那天,我感觉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更为有幸的是,不久之后全国普法办、司法部联合举行的法治征文活动中,这篇稿件被评为优秀奖并入选了活动作品集。主办方还给我寄来了荣誉证书和两本样书,至今我都精心的收藏着。这是我个人迄今为止取得的最高级别奖项,其中离不开《人民法院报》的一份功劳。

  后来随着工作越来越繁忙,沉下心写稿的时间越来越少,只是偶尔在法周刊“一吐为快”栏目发表一些随笔,不是硬性任务,而是一种情绪上的抒放。因为连上了好几篇,编辑老师点评我可能比较擅长此类文体,反倒让我有些不好意思。

  2021年,我正式调离了法院系统,之后很久没为《人民法院报》投稿了,但内心一直保有对《人民法院报》的留恋。《人民法院报》见证了我进入法院的每一步成长、每一个脚印和每一份经历,我愿与《人民法院报》缘结一生,共同相守前行。

  (作者系安徽省蚌埠市龙子湖区人民检察院政治部主任)


责任编辑:罗一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