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涉案剧的创作新路径,让人性思考融入时代背景
电视剧《底线》文学总监 王凯
2022-09-19 08:38:59 | 来源:人民法院报
 

  2020年8月的夏天,在云南西双版纳《冰雨火》剧组,我接到了要策划一部展现当代人民法院的电视剧的任务,感慨自己和司法题材可能有特别的缘分。当时对于做刑事还是民事的方向选择上,优先选择了以民事案件为主。一方面,民事案件更贴近生活,能满足人民的需要;另一方面,想从《冰雨火》危险刺激的抓毒情境中走出来。原本以为要做一部轻松温暖甚至充满喜剧色彩的法官生活剧,没想到真实的法院采风让我完全改变了看法。《底线》的突破就在于将原本题材固有的创作难点,反而转换成了本剧最大的看点。

  现实主义创作必须脚踏实地,不骄不躁地在生活里浸泡

  无论是最高人民法院、出品制作公司,还是编剧和我,都提出来第一步动作必须要扎实的采风,决不能是三五天地走马观花,一定要不骄不躁地在生活里浸泡。

  前期我们做了很多准备工作,首先要迅速对中国法院的大架构进行了解,接触全国知名特色的真实法院工作者,掌握各地法院有哪些特色法庭,然后列出提纲,为下一站采风工作做好扎实准备。

  采风的初期以座谈会居多,很多创作者因为几天下来问不到有趣的内容而失去耐心,越是这个时候越要沉下心来,只有多听多看才能慢慢感知具象化的人物和职业感,到深度采访阶段,我们才知道如何让他们彻底敞开心扉。比如一对一采访,我们不会直接问工作、案件,因为我们已经知道法院工作的流程和机制,反而从他屏保上的孩子、她的衣服和饰品来切入效果更好,此刻暂时放下“目的性”,换来的是被采者滔滔不绝的故事经历和职业感悟。就这样,我们来来回回进行10余次采风,走访全国60余家法院、200多名法院工作者,收集整理500多例案件。

  破局更需格局,将司法、人性的思考融入时代背景

  法官的工作相对独立和静止,创作中缺乏动作性和悬疑感,加上法官工作程序和纪律比较严格,都对艺术表现有较大的限制。如何破局?我们调转了思路,着眼于“怎么判”是最大的悬念,挖掘案件背后的人生百态是核心。

  面对庞大的人物和案件素材,先写人还是先写事成了一个难题。第一稿我们以三个主要人物搭建故事线,后来选择用一个案件来串联几位主角引发各种矛盾,再后来选取四位法院新人来展现十年来的法院变化……就这样反复推翻。最后,当我们把中国司法进步融入时代背景,才发现我们既不是写人也不是写事,更不是职场小生态,而是如何呈现我国的司法自信,如何做好中国表达。由此对故事、人物、案件进行全面升级,最后定稿为三代法院人在中国司法改革背景下,通过对一件件纷繁复杂案件的审判和调解,始终坚守底线、捍卫公正的一部法官群像戏。

  越是庞大复杂的题材,越需要内容上的领航员

  司法题材有天然的门槛,所以需要做大量的功课,不然很难建立和导演、编剧等主创的有效沟通。剧本会上,大家经常停下来确认该情节是否符合司法实际,不能天马行空编故事。《底线》涉及的人物、案件、专业知识很多,为避免出现纰漏,我们选择“刷漆式创作”,一层层来,不放过每一个细节。

  由于题材的专业性和生僻性,我们还要对主创、主演做好普法工作,和他们一起再次体验生活,把剧本之外我们对法院、法官、司法的感知一点点传递给他们,从而增进他们对角色的深度认知。《底线》这部剧,大家花了很多时间走进真实的法院、走进法官生活。靳东老师还参与了真实的现场调解工作,学习法言法语和本土口音,成毅、蔡文静、王秀竹等青年演员在模拟法庭夜以继日地反复训练。大家都努力把刘国彤导演要求的“极致真实感”在各个环节落实到位,最质朴的光影之下,那些人之常情、那些朴素道理、那些也是普通人的法官们,显得格外生动有力。情、理、法的冲突与平衡,不只是剧中法官的日常,更是现实社会中我们每个人一生的课题。


责任编辑:魏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