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8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举行推进构建中国特色“总对总”在线多元解纷新格局工作座谈会。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王洪祥致辞。12家合作单位有关负责同志作发言,介绍各单位开展纠纷多元化解经验。本报对他们的致辞发言予以摘登,敬请关注。
加强在线多元解纷平台建设
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 王洪祥
在线多元解纷工作是助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我国社会矛盾风险多样多发,传导性强,迫切需要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等风险。中央政法委在全国部署推动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在印发的《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指引(第二版)》中,专门要求各地“建立健全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平台,发挥法院等部门作用,建设矛盾纠纷化解信息系统,实现在线咨询、在线评估、在线分流、在线调解、在线确认和跟踪问效,为群众提供全时段的解纷服务”。下一步,要把各地特别是法院在线多元解纷工作经验总结好、应用好,不断提高市域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等风险的能力水平,以一市一地的安全稳定夯实国家安定繁荣的坚实基础。
在线多元解纷工作是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领导人民在正确处理矛盾纠纷方面创造了许多宝贵经验,最突出的是“枫桥经验”。50多年来,“枫桥经验”不断创新发展,展现出历久弥新的时代魅力。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永葆生机与活力。最高人民法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重要指示要求,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在线多元解纷平台建设,汇聚解纷资源,推动实现矛盾纠纷在线化解,这是在“互联网+诉源治理”服务管理模式方面的积极探索,也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创新发展。下一步,要把在线多元解纷平台建设好,实现纵向贯通、横向集成、共享共用、安全可靠,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于便捷、高效化解矛盾纠纷的新要求。
在线多元解纷工作是全力护航党的二十大的重要举措。全力护航党的二十大,是政法战线务必抓实抓好的头等大事。政法机关要充分认识做好当前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充分认识面临形势的严峻性复杂性,充分认识我们肩上担负的重大政治责任,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强的政治担当,全力推动在线多元解纷工作再深化、再细化、再实化,以强有力的措施防范化解矛盾风险,全力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最高人民法院创新在线多元解纷工作,推动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向网上延伸、向基层延伸、向重点领域延伸,提高了矛盾纠纷发现、预警能力,提高了纠纷化解效率和水平。下一步,要从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提供安全稳定社会环境的高度,进一步把工作经验总结好,进一步提高防范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的能力,最大限度将矛盾吸附在当地、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最大限度减少不稳定因素,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积极推进诉调对接机制建设
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副主任 龙明彪
2021年11月,中央台办与最高人民法院密切合作,推动建立“总对总”涉台纠纷在线诉调对接机制。在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力指导和各级法院的大力支持下,共同推动对台工作机构、涉台纠纷调解组织和调解员等入驻人民法院调解平台。
中央台办高度重视推广“总对总”涉台纠纷诉调对接机制。各地台办因地制宜积极推进机制建设。北京、江苏、湖南等省市台办和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发文推动机制落地。福建省先行先试,2012年福建省台办与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即建立涉台纠纷多元化解与诉调工作机制。2020年4月,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人民法院挂牌成立了全国首家台胞个人调解工作室——“台胞薛清德调解工作室”,至今已受理涉台纠纷59件,成功调解45件。目前,该工作室已入驻平台。福建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规划已纳入诉调对接机制建设。
“总对总”涉台纠纷在线诉调对接机制,有利于争取台湾民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强调对台工作也必须贯彻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心全意为台湾同胞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总对总”机制充分发挥调解“柔性解纷”优势,既高效率解决涉台纠纷,又大幅降低台胞维权成本,切实维护台胞合法权益,是“雪中送炭”,送到台胞急难愁盼问题心坎上。
“总对总”涉台纠纷在线诉调对接机制,有利于推进两岸关系融合发展。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夯实和平统一基础,是新时代对台工作的重要任务。“总对总”机制顺应“以和为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在司法领域为台湾同胞提供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公共服务,为完善保障台胞福祉和在大陆享受同等待遇的制度和政策作出司法领域的贡献,有力推进两岸关系融合发展。
“总对总”涉台纠纷在线诉调对接机制,有利于在对台工作中落实全面依法治国。运用法治方式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依法保护台胞权益是中央重要决策部署。“总对总”机制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推动发展,让台胞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实现涉台纠纷化解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治效果的有机统一,有利于争取台胞对我们的道路认同、制度认同。
一是建议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中央台办和最高人民法院继续密切合作,加强指导与管理,细化工作要求,做好对接协调,加强工作力量建设。二是加大培训力度。应地方对台机构、涉台调解组织、调解员不同需求,分门别类开展针对性培训,充分发挥机制效能。三是做好宣传推广。充分利用中央台办和最高人民法院各自宣传渠道,以典型案例为切入点,持续深入宣传报道,推动更多台胞了解机制、使用机制。四是加强横向交流。希望参会单位有机会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加强合作。
突出“多元共治”发挥调解作用
中华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许山松
2019年9月,中华全国总工会会同最高人民法院精心谋划,共同部署在8省3市先行推行“法院+工会”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2020年2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和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印发《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劳动争议多元化解试点工作的意见》,就进一步推进劳动争议多元化解等提出14条意见,强调突出“多元共治”理念,重视发挥调解作用,支持工会充分履行化解劳动关系矛盾纠纷的职能作用。2021年6月,中华全国总工会与最高人民法院联合下发通知,明确建立“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机制,指导各级工会劳动争议调解服务资源入驻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开展全流程在线调解、在线申请司法确认或出具调解书等诉调对接工作,全面提升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中华全国总工会高度重视“法院+工会”劳动争议多元化解试点工作,对总结推广成熟经验、深化试点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试点工作开展三年来,试点地区工会主动对接当地法院,推进联动协作机制落地见效,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作模式和经验,工作成效显著。一是工会与法院联动协作取得明显进展,多元化解机制逐步健全,在诉调对接、组织建设等方面取得新成效。许多地方成立由工会和法院主管领导任组长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对接会,推动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广东、吉林、山东等地建立诉调对接工作室,已实现省、市、县三级全覆盖。二是工会组织源头预防化解劳动争议成效明显,劳动纠纷化解效率进一步提高。仅今年上半年,各地工会调解组织接受法院委派诉前调解案件近10万件,其中调解成功6.7万件,调解成功率73.74%,劳动争议预防调解成功率提高,仲裁、诉讼受案量下降,呈现“一提高、双下降”的良好态势。三是工会系统调解员队伍业务素质不断增强,工会依法维护职工权益专业化水平有效提升。地方工会注重吸纳专业人才参与试点工作,通过购买律师事务所服务或从职工维权律师团、工会法律顾问中遴选律师等方式,引进专业力量参与劳动争议调解,并会同法院、人社、司法等部门建立完善调解员管理制度机制。四是工会参与调解工作的规范化、信息化水平逐步提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有效运用于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工会系统与法院系统信息共享和数据对接机制初步建立。目前,已有19个省(区、市)总工会组织了1382个工会调解组织和3856名调解员入驻最高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开展在线调解。上海、浙江宁波等地方工会入驻当地法院自建平台开展在线调解,宁波市总工会还推进自建APP与省市仲裁、法院数字平台对接,实现劳动争议案件线上受理——流转——调处,以电子数据信息的加法换职工维权成本的减法。
下一步,中华全国总工会将继续加强与最高人民法院的协作配合,进一步深化合作,完善工作机制,加强诉调对接工作“人财物”保障,大力推进劳动争议多元化解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和社会稳定发挥工会的积极作用。
有力保障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权益
中国侨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候选人 连小敏
“总对总”在线多元解纷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完全符合我国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实际需要和内在规律,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侨联与最高人民法院自2018年3月联手开展涉侨纠纷多元化解工作、2020年12月建立“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机制以来,已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17个侨联调解组织(包括4个海外调解组织)和2172名侨联调解员入驻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初步实现了纠纷提交、委托调解、开展调解、达成协议、申请司法确认等各个环节均可在线办理。根据人民法院调解平台统计数据,仅今年上半年,各地法院委派侨联调解组织诉前调解结案27200件,其中调解成功21321件,调解成功率78.39%。周强院长和万立骏主席对这项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给予充分肯定。
与一般纠纷相比,涉侨纠纷有其特殊性:一是影响面广、敏感性强。二是区域跨度大、诉讼成本高。三是执行难度大。侨联组织作为侨胞的娘家,配合法院系统开展诉调对接工作,有利于涉侨矛盾纠纷的诉前化解、高效审结和具体执行,充分体现了实效性,真正实现了多方共赢。
一年多来,中国侨联在以下五个方面持续发力:一是进行专题研究,加强顶层设计,突出机制建设,以“大侨务”理念推动试点工作。二是“一对一”规范化、精细化督促指导地方侨联开展在线诉调对接工作。三是指导地方侨联结合本地侨情特点,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四是主动探索指导符合条件的海外涉侨调解组织入驻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五是组织发动全国32个省级侨联的调解组织、调解员和维权干部积极参加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在线调解实务工作培训,并利用中国侨联网站反复学习培训内容,实现以训促干。
从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在线诉调对接机制实现了涉侨纠纷从苗头抓起、从源头化解、在线上解决,切实减轻了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诉累,有力保障了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合法权益,已经成为建设平安中国的重要抓手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体现。它的意义不仅在于打造“枫桥经验”海外版、提升中国法治软实力,更在于很好地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的重要论述,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也有利于通过遍布全球的侨胞向国际社会传播我国依法治国的良好形象,传播中国法治声音,展现中国式法治道路的优越性。中国侨联将继续与最高人民法院密切工作联动,挖掘诉调潜力,为增进侨界福祉、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经济行稳致远、国家长治久安作出新的贡献!
提升商会调解、在线调解功效
全国工商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鲁勇
在深入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重要指示实践中,最高人民法院持续完善和落实惠企纾困司法政策,大力推进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特别重视民营经济领域商会调解。共同培育“法企面对面”品牌,最高人民法院连续四届支持、周强院长连续三届出席民营经济法治建设峰会,推动人民法院与工商联层层建立联系沟通机制,推进“法院+商会调解”多元解纷工作,“民营经济领域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入选新时代加强民营经济法治建设十大事件。参加今天的座谈会,有三点感受。
第一,构建“总对总”多元解纷机制,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弘扬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创新实践。集成线上与线下、远程与前端、专业支撑与实务操作优势,推进在线咨询、评估、分流、调解、确认有机衔接,形成横向协同、纵向联动、开放融合、各方联动的纠纷解决网络,有利于整合资源、发挥优势,有利于协调联动、同向发力,有利于下移服务重心、下沉服务力量,把矛盾纠纷更多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诉前,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实践路径,为中国式发展增添了生动的司法诠释。
第二,商会调解是构建中国特色“总对总”在线多元解纷新格局的重要内容和有效路径。在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人社部支持下,工商联积极推动,商会在协同社会治理、化解涉企纠纷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调解组织数量从2013年的170家发展到2021年超过3000家、调解员近万名,2018年以来调解纠纷13万件。2020年,最高人民法院与全国工商联搭建了商会调解平台,周强院长、高云龙主席共同启动上线平台。截至今年6月,已入驻平台的调解组织超过2700家,调解员近4700名,在线开展诉调对接案件8.8万件,调解成功率接近50%,大大压减了企业解纷成本。
第三,在共建“总对总”在线多元解纷机制新格局中,工商联将靠前实践、努力发挥更大作用。最近,全国工商联会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人社部印发了《商会调解培育培优行动方案(2022—2023)》。我们将在各方支持推动下,进一步提升商会调解质效、在线调解功效。明年,我们将筹划商会调解及“万所联万会”方面的经验交流会,恳请得到大力支持。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好本次会议精神特别是周强院长讲话要求,努力作出商会调解的新贡献。
推动价格争议纠纷调解上台阶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 杨荫凯
做好价格争议纠纷调解工作,事关民生福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国家发展全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历来高度重视,始终把这项工作作为深化价格机制改革、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做好价格争议纠纷调解处理,维护群众合法价格权益”。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价格机制改革的意见》对价格争议纠纷调解工作作出进一步部署,提出要“坚持民生导向、源头治理,逐步建立健全制度完善、组织健全、规范高效的价格争议纠纷调解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五中全会进一步要求“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这些都使价格争议纠纷调解工作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很多地方将价格争议纠纷调解纳入党委政府“我为群众办实事”清单和价格公共服务清单。
2019年底,最高人民法院、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司法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入开展价格争议纠纷调解工作的意见》后,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认证中心和最高人民法院立案庭迅速行动、密切配合,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将“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机制与价格争议纠纷调解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创新工作协同机制,积极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联动、形成合力,充分发挥独特专业优势,有效化解民商事诉讼案件中的价格矛盾和争议纠纷,较好地发挥了“调价格之争、解民生之忧”的公共服务职能和“小调解促大和谐”的独特作用。
近两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认证中心分两批选择21个试点省份,近600个市县共1500余名调解员入驻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开展工作。据人民法院调解平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7月底全国试点地区累计在线受理调解案件总数达到3.5万余件,办结3.3万余件,成功调解2.4万余件,调解成功率为74%以上。通过积极探索和试点,各级价格认定机构与法院、公安、司法等部门共同构建起资源共享、协同联动的多元解纷工作机制,线上业务和线下业务协调推进,各级价格认定机构已成为社会矛盾大调解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
今明两年,将重点推进以下工作:一是继续完善相关工作制度,研究和制定在线调解工作规范;二是注重构建联动机制,促进调解资源优化整合、形成合力;三是有序扩大“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试点,用三年时间实现全国省级机构全覆盖,市县级机构达到1000个以上;四是积极总结试点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模式;五是加强宣传引导,不断提升价格争议纠纷调解工作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打造价格公共服务品牌,为推进构建中国特色“总对总”在线多元解纷新格局贡献新的更大力量!
健全调解仲裁与诉讼衔接机制切实发挥前置作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俞家栋
劳动人事争议“总对总”诉调对接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在我国“一调一裁两审”的劳动人事争议办理体制中,调解是化解劳动关系纠纷的“第一道防线”,仲裁是诉讼的必经前置程序。今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建立“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机制通知以来,精心组织,密切配合,召开专题推进会,着力加强诉调对接工作。截至6月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已组织全国5302家调解组织、8351名调解员入驻人民法院网上调解平台,诉前调解成功率达到89.1%。实践证明,开展“总对总”诉调对接工作,有利于更好发挥调解仲裁机构“拦水坝”和人民法院“压舱石”作用,能够促进争议就地、就近、就便化解,进一步降低双方当事人的冲突性,更好维护劳动关系和谐与社会稳定。
准确把握劳动人事争议办理工作形势。劳动关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劳动关系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大局。今年上半年,各级调解仲裁机构办理争议案件数量增长较快。其中,既有市场主体总量增长、劳动者维权意识增强、调解仲裁维权渠道畅通、办案质效提高和公信力增强等积极因素影响,也有经济下行、新冠肺炎疫情和部分企业劳动用工不规范对争议办理带来的不利影响。下半年,劳动关系风险隐患在部分地区、行业、企业可能还将比较突出,值得高度重视。
扎实做好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与诉讼衔接工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大防范化解劳动关系风险工作力度,开展“保稳定促和谐”专项工作,不断提升调解仲裁效能,切实发挥调解仲裁在助力稳定就业、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有效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等方面的应有作用。一是深入推进“总对总”诉调对接,指导各地落实有关工作要求,加大诉前调解参与力度、提高调解案件数量。二是发挥协商调解前端性、基础性作用,会同最高人民法院等部门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协商调解工作,提高以协商调解办理争议案件数量在案件总量中的比重。三是健全仲裁与诉讼衔接机制。指导各地落实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有关问题的意见,适时发布新就业形态争议典型案例,开展裁审信息比对机制试点,将更多争议案件终结在调解仲裁阶段。
形成涉退役军人纠纷多元化解格局
退役军人事务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马飞雄
“总对总”在线多元解纷机制为破解涉退役军人信访矛盾探索了新途径。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退役军人信访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退役军人事务部成立4年多来,遇到涉法涉诉、征地拆迁、投资受损、劳资纠纷、企业改制等非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职权范围信访事项达5万余件次。这类事项积累时间长、化解难度大。最高人民法院牵头搭建的“总对总”在线多元解纷平台,依托网络优势、发挥司法在社会治理中的参与推动和规范保障作用,创新调解化解模式,加强源头治理,有效防范矛盾问题,特别是为有针对性解决退役军人涉法涉诉等疑难复杂信访案件开辟了新路径。
部门间密切协同对接开展线上调解、超前化解矛盾问题取得了新成效。目前,北京、内蒙古、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广西、贵州、云南、新疆等10个省份和自治区已有1005家退役军人调解组织和1311名调解员入驻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开展全流程在线诉调对接工作。其中,很多省份高级法院、退役军人事务厅(局)探索推动在人民法庭设立巡回办案点、诉源治理工作站,线上线下齐发力、解纷止争;很多中级法院和地市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联合推出“共享法庭”,通过强化法官对接指导、选任优秀退役军人担任庭务主任等举措,提升解纷能力、优化诉讼服务;很多基层人民法院发挥集成调解力量优势,对退役军人及军属涉法纠纷,优先受理、优先委派调解、优先进行司法确认。这些经验做法,及时妥善化解大量涉退役军人矛盾纠纷,有力提升了退役军人事务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当前信访形势发展变化为深化涉退役军人矛盾纠纷调处和化解工作赋予了新任务。今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凝聚广大退役军人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需要运用好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把退役军人呼声反映好、矛盾问题化解好、合法权益维护好。这对我们做好退役军人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赋予了新任务。我们将按照会议部署安排,指导各地进一步加强与人民法院密切配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畅通和规范退役军人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共同搭建好、使用好“总对总”在线多元解纷平台,推动形成与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涉退役军人矛盾纠纷调处和多元化解工作新格局,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为金融发展之路保驾护航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 刘国强
全面推进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重要指示的具体部署,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金融领域的实现形式,是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有效举措,是践行金融为民、维护金融稳定,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人民银行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主动加强金融纠纷源头化解,持续推进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力求将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化解在基层。特别是高度重视与最高人民法院的合作,对标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建设总要求,积极构建“总对总”金融领域在线多元解纷新格局。2019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召开推进会,并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的意见》;2021年10月,又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金融纠纷在线诉调对接机制的通知》。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主动融入当地诉源治理机制建设,金融纠纷多元化解地方工作机制已覆盖全国31个省市区,同各级法院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诉调对接合作关系,有效整合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资源,形成工作合力,打造矛盾纠纷收集与委派、按类调处、司法确认的对接机制。同时,人民银行持续挖掘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中国金融消费纠纷调解网“双平台”数据交换、互联互通的功能效应,缩短法院委托调解和调解组织反馈调解结果所需时间,突破了现场调解和地域限制,实现了案件移送、视频调解、签署协议、司法确认全流程在线办理,真正打通了金融纠纷解决“最后一公里”。2022年1至7月,人民银行指导下的调解组织共调解金融纠纷8.4万件,是去年同期的3.14倍;其中在线调解6.07万件,是去年同期的5.14倍;与法院系统合作开展在线诉调对接案件4.88万余件,是去年同期的10.29倍。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金融为民理念,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推动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惠及更多金融消费者群体,让人民群众的金融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为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保驾护航。
为消费者提供公正专业高效调解服务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首席会计师 马学平
中国银保监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参与、推动“总对总”在线多元解纷实践,将在线纠纷调解工作列入银保监会“我为群众办实事”清单,于去年7月正式入驻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一年来,已有527个银行业保险业纠纷调解组织、6350名银行业保险业调解员入驻开展线上调解工作。累计受理案件19.68万件,其中法院指派案件18万件、占比90%。对于法院指派案件,我们均要求调解组织指派调解员逐一与双方当事人沟通调解意愿、约定调解时间、组织实施调解,最终完成线上调解18.57万件,其中调解成功12.53万件,调解成功率67.43%。
做好在线调解工作,我们有几点体会:
一是必须坚持党对银行业保险业纠纷调解工作的领导。只有全面贯彻党中央关于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部署要求,将党的领导贯穿于调解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才能始终把稳调解工作方向。
二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着力于化解当事人亟待解决的纠纷难题,为当事人提供充满温情的纠纷调解服务,从而为广大人民群众解除后顾之忧,使其切身感受到在线调解所传递的人性温暖。
三是必须坚持依法公正。要依照法律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规定开展银行业保险业纠纷调解工作,秉持公平公正理念,突出调解工作的中立性。要充分尊重各方当事人意愿,保障调解过程自愿、调解结果自愿,保障当事人依法行使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
四是必须坚持专业高效。金融业务复杂抽象,做好在线金融调解,对调解员的专业知识水平有更高的要求。在网络环境下,做到准确梳理案情、分清责任、协调沟通,打破金融机构与消费者之间的僵局,找到双方都可接受的解决办法,让调解双方真正信服。
五是必须坚持科技便民。要根据银行业保险业实际,强化信息技术深度应用,提高调解组织和调解员运用在线调解平台开展工作的能力,为消费者提供便捷高效的调解服务,降低当事人解纷成本。
下一步,银保监会将继续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继续引导督促行业调解组织和调解员使用在线调解平台开展调解工作,出台行业专门制度提高银行业保险业纠纷多元化解工作的规范性、权威性、科学性。
大力推进证券期货纠纷多元化解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席 李超
为进一步保护广大投资者合法权益,证监会大力推进证券期货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建设在线调解平台,并与最高人民法院建立“总对总”对接机制,扩大高质量、低成本服务供给,开创了“一站式接收、全在线解决、多元化服务”的证券期货纠纷化解新格局。
协调联动、有机衔接的在线诉调对接机制日益完善。2016年和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与证监会两次共同发文,推进证券期货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工作。在最高人民法院与各级人民法院支持下,证监会借鉴国际经验、结合中国特色和发展阶段,创新应用了“示范判决+专业调解”、小额速调、调仲对接、调证对接等一系列机制。2021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与证监会再次联合印发通知,建立“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机制,为投资者提供更加便捷的线上调解服务,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进一步丰富完善。在“总对总”的框架下,证监会各派出机构、会管单位积极与各级人民法院开展“点对点”沟通协作,与89家各级人民法院签署合作协议、合作备忘录、联合意见等171件,构建了司法和证券期货监管相互支持、顺畅合作的良好局面。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证券期货调解网络覆盖全国。37家证券期货调解组织、817名调解员已全部入驻中国投资者网调解平台,调解范围涵盖资本市场各业务领域,服务区域覆盖境内所有省市自治区。推动调解服务站点进经营机构、进投资者教育基地、进社区,前移解纷关口,延伸服务触角。每年总结诉调对接实践,已形成83个典型案例,其中2个案例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人民法院一站式建设白皮书。组织媒体、经营机构、投资者教育基地强化宣传引导,提高纠纷调解机制的知晓度和影响力。截至目前,各证券期货调解组织成功调解案件2万余件,投资者获赔金额83亿余元,有效维护了投资者合法权益。
高效畅通、便捷智能的在线诉调对接成果显著。优化升级中国投资者网证券期货在线调解平台,增加案件双向传输、调解时限计算、报表统计等功能,方便在线开展调解咨询、音视频调解、司法确认等工作。上线中国投资者网调解平台微信小程序,投资者可以在手机端进行在线调解。开展12386中国证监会服务热线投诉转调解工作,近期还将对热线进行优化升级,建设12386网络平台,纠纷解决渠道将进一步拓宽。“总对总”证券期货纠纷在线诉调对接机制建立一年以来,各证券期货调解组织通过“总对总”平台受理案件441件,涉及金额5523万元。
加强知识产权领域“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工作
国家知识产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胡文辉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2020年12月,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建立知识产权纠纷在线诉调对接机制的通知》,明确建立“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机制。2021年10月,会同司法部印发《关于加强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工作的意见》,积极推动“大调解”工作。截至2022年上半年,已推动29个省(区、市)的374个知识产权纠纷调解组织和2234名调解员入驻人民法院调解平台,累计受理案件6.29万件,结案6.03万件,成功调解3.42万件,“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机制作用充分发挥,助力知识产权领域矛盾纠纷有效化解。
总结知识产权领域“总对总”一年多来的做法和体会,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加强诉调对接机制建设。在“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机制引领下,地方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与当地人民法院持续完善诉调对接机制,据统计,全国31个省(区、市)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均同本级人民法院通过签署备忘录、印发意见和通知等形式,明确诉调对接机制相关内容和要求。例如,北京市知识产权局与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签订《关于深化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加强诉调对接工作合作备忘录》;河北省知识产权局会同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知识产权纠纷在线诉调对接工作建设的通知》。二是铺设知识产权纠纷解决“多车道”。除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之外,国家知识产权局注重从源头预防和化解知识产权矛盾纠纷,加强调解组织建设,印发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工作手册,推动构建有机衔接、协调联动、高效便捷的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工作体系。2022年1月至6月,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受理调解案件2.43万件,调解成功1.58万件,成功率65%,有效减轻了法院审判压力。三是打通简易知识产权案件在线诉调“快车道”。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线上调解方式能够方便快捷地满足权利主体的多元解纷需求,据统计,在知识产权领域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调解结案周期平均为15天。广东中山知识产权人民调解委员会依托人民法院调解平台,登录小程序即可实时跟踪调解进展;上海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将知识产权民事纠纷调解平台对接入驻一站式多元解纷平台,调解的作用充分彰显。
下一步,国家知识产权局愿同最高人民法院持续深化各领域合作,推动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工作格局;持续加强诉调对接工作,推进构建中国特色“总对总”在线多元解纷新格局,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共同推进中小企业权益保护机制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 李子彬
2021年,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与最高人民法院立案庭正式签署《关于建立中小企业领域矛盾纠纷在线诉调对接机制合作备忘录》,共同积极为中小微企业发展营造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切实加强中小微企业产权司法保护;建立办理拖欠中小微企业账款案件绿色通道。协会调解中心组织和动员全国各级中小企业协会及行业调解组织,与各级法院共同推进中小企业领域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目前已在北京等20个省及直辖市开展线上+线下调解工作模式。入驻人民法院调解平台的调解组织1770余家、在册调解员2200余名。“总对总”调解组织入驻人民法院调解平台成立以来,线上调解案件14631件,结案13424件,调解成功8970件,调解成功率66.82%。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高度重视“总对总”诉调工作的日常运行,通过调度周例会制度提高案件调解质效;持续定期进行调解员的培训指导;通过多种媒体向中小企业开展调解解纷的宣传和普法教育;通过信息化技术,提高在线调解服务能力;对于调解组织和调解员不断强化组织纪律监督保障。
在最高人民法院立案庭的大力支持下,协会调解中心正在开展尚未对接工作的11个省及自治区的中小企业协会调解组织和调解员的招募工作,力争在今年9月30日以前完成全国覆盖,实现各级法院实现中小企业领域矛盾纠纷诉调对接合作体系的顺畅运行。
最高人民法院从2019年开始,陆续与12家中央部委及行业协会开展“总对总”在线诉前多元解纷合作机制,为全国各级法院提供了更广泛的调解资源、取得了更高效的解纷成果,体现了最高人民法院解决争议的创新智慧,最高人民法院努力推进多项司法改革和创新,大力开展多元解纷工作,为中小企业提供高效、公平、公正的司法体验,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中小企业合法权益保护问题已经成为“六稳”“六保”的关键工作。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必将投入全部资源,与最高人民法院及中央部委机构共同推进中小企业权益保护机制,“坚持国家主导、司法推动、社会参与、多元并举、法治保障的现代纠纷解决理念”。建设企业、司法、行政、行业协会等多方参与的矩阵式中小企业权益保障机制,为中小企业降低诉讼成本、提高维权效率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