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6,23……这是一组简单的数字,但对于潘丽琼来说却并不简单。16年奋战基层检察一线,23次获得国家、省级、市级表彰,7项工作机制创新被最高人民检察院、四川省人民检察院肯定。这是中共党员、全国模范检察官、四川省三八红旗手潘丽琼交出的一份成绩单。一路走来,潘丽琼像一名考生,面对基层新问题、群众新期盼,她每每问自己:“这样做够了吗,还有更好办法吗?”越这样,她越感到,唯有开拓创新,才能交出让群众满意的答卷。
“立体司法救助”花落营乡
立体司法救助,源于潘丽琼记忆犹新的一起案件。当事人魏顺平72岁,被人殴打致重伤,眼球被摘除,3万余元医药费一直没得到赔偿,潘丽琼了解到该情况后,到距县城3个多小时车程的魏顺平家中核实调查,发现魏顺平一家全靠他做雕刻手艺维持生计,双目失明后,全家人生活陷入一片黑暗。“司法救助虽能解燃眉之急,但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生活得到长期保障?”带着疑惑,潘丽琼四处奔走、了解政策、寻求支持,不仅向魏顺平依法发放了2万元司法救助金,还帮其申请到临时救助、危房改造、低保政策、残疾人补贴等政策性综合救助,让魏顺平一家的生活重燃希望。
基层办案中,潘丽琼发现,与魏顺平有相似情况的不在少数,只有整合力量才能有效解决问题。潘丽琼和同事们总结经验,在营山县检察院创新建立“立体司法救助”模式,与扶贫、民政、妇联等九个部门联合建立机制,为30余名涉案当事人开展立体司法救助,工作经验得到省、市检察院推广。在南充市检察院的统筹下,将立体司法救助模式融入脱贫攻坚,与“事实孤儿”救助有效衔接,对贫困当事人开展了全方位救助,占全市司法救助人数的近一半,有效服务保障当地打赢脱贫攻坚战。2018年9月,全国检察机关国家司法救助工作助力脱贫攻坚战推进会在南充召开。
“互联网+检察”四方通达
营山县地处丘陵山区,人口稀、乡镇多。在控申部门7年多里,潘丽琼常常在各个乡镇来回奔波,化解信访积案、开展司法救助等。辛苦之余,她逐渐意识到,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和老百姓奔波之苦是偏远山区检察工作的掣肘之一。只有改进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模式,才能让老百姓获得更便捷高效的检察服务。
2016年,在潘丽琼积极建议和推动下,营山县检察院探索推出“互联网+检察为民”服务,通过在全县乡镇、社区、村委会建立全覆盖的视频咨询接访终端,设置可视网上服务大厅,推行掌上检察院APP等办法,让老百姓无论身何处,也能视频问检,享受指尖上的检察服务。
“家乡的检察官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一块‘心病’,感觉生活又有了希望……”2018年3月,远在广州务工的杨五妹收到第一笔退款时,激动地再次拨通营山县检察院视频接访热线。
原来,杨五妹将东拼西凑的6万元现金交给他人帮忙买社保,受其委托的人因诈骗被判刑,钱款没能追回。杨五妹在外出务工的同时四处信访反映,一直没有结果。2017年底,杨五妹通过远程视频接访平台向检察院反映后,潘丽琼迅速组织人员进行调查核实,组织远在千里之外的杨五妹和其他当事人,通过接访平台进行了“面对面”沟通。经调解,3名责任人与杨五妹达成了分3次还清钱款的协议。
5年来,潘丽琼共线上线下接待来信来访群众1000余人次,解决群众诉求和矛盾152件,满意率100%。“互联网+检察”在全时全域服务群众、化解社会矛盾、助推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成为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鲜活基层探索,该院创新成果连续两年收入《中国法治蓝皮书》。
“知心姐姐”情系万家
营山县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县,每年外出务工人口众多,他们的身后,是千千万万家庭和一大批留守儿童。在办理未成年人案件和开展未检工作中,每当看到误入歧途的未成年人、遭受侵害的孩子,潘丽琼无比痛心。法律的惩处之外,怎样为孩子们多做一点呢?“知心姐姐”,就是要走进这些孩子的心灵,传递法治的温暖。
2015年,潘丽琼和全院女干警们组建了专门致力于帮扶、挽救、教育未成年人的“知心姐姐”未检团队,为探索适合当地实际的未成年人司法保护路径,她带头制定“5+1”观护办法、创设“3+1”观护基地、构建“1+X”网络、搭建未成年人犯罪预警云平台、打造“知心姐姐”法治直播间等一系列创新工作。近5年来,持续帮教、关爱涉案未成年人和留守儿童169人,帮助30余人复学或就业,为全县100所学校的近11万名学生送去了远程法治课的关爱……根据潘丽琼真实帮教案例编排并参演的舞台剧《春雨》,在最高检检察开放日、团拜会和全国微直播等活动中多次演出。
时代是出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为服务好新时代基层群众对检察司法的新需求,潘丽琼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