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辽敏:
爱上法官这个职业
2022-02-22 10:00:23 | 来源:浙江省高院
 

点击观看视频《共同的名字》

  2021年的陈辽敏比往年更忙碌一些。走进中宣部“扎根审判执行一线 践行司法为民”中外记者见面会接受采访,受邀前往天安门广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现场观礼,走上宣讲舞台讲述成长故事,与青年干警座谈、授课……

  许多人既佩服又充满好奇,这位2020年度法治人物、全国优秀女法官、全国模范法官,是如何在快30年的法院职业生涯中一路保持年轻态,一直奔跑,像一块磁铁变换着、吸引着公平正义的新锐表达,从“多办案、快办案”到“调解法官让司法插上互联网的翅膀”,职业生涯像开挂了一样,一路披荆斩棘、乘风破浪的?

  走进她的人生轨迹,你会发现,这不就是典型的“自燃型”人格:没人点自己就能熊熊燃烧。没错,带着极强的自主驱动力,陈辽敏长期处于学习区,不认为工作是一种任务,相反的是,她认为工作很有意思。干事创业的激情源于自身激发的动力,她的人生目标就是:干一些对社会有意义的事。

  “看看自己的极限”

  鲜少有人知道,如今这个专业的调解法官原本学的是财务会计。这是个非常适合女孩的职业。不过后来,她萌生了“法官梦”,觉得“法官就是位惩恶扬善的正义使者”!

  1995年,陈辽敏从300多人的公务员招考队伍中一路过关斩将,以笔试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浙江省建德市人民法院。“法官梦”圆了一半。前几年,做过书记员和其他综合岗位,但能坐在审判台上成为一名真正的法官,成为一名专业领域的顶级法律专家,办大案,一直是她的梦想。

  等到终于如愿做上了法官时,她的梦想却“落了空”。2007年4月,陈辽敏调入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法院的第二年,院里派她到刚刚成立的立案调解组工作。那是法院收案陡然上升的一年。彼时,互联网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不同社会主体之间的权益冲突明显增加。

  刚开始的她内心纠结,“调解实在是琐琐碎碎、婆婆妈妈的,太没挑战性了!”但骨子里的那份倔强让她选择坚持,“工作到了自己手上,要干就要干好,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自那以后,陈辽敏把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每天都会有七至八个案件进行调解,多的时候甚至有十多件,她穿梭在五个调解室之间,有时候上一件案子还没调解完,下一个案子的当事人已经在门口等候了。

  2007年年终报结650件案件时,她暗暗下决心:明年再拼一拼,看看一整年可以办多少件。在这样的心理暗示下,她不停自我加压,2009年办了1300多件案件。那是她年办案的最高记录。“我每年给自己确定一个不断前进的目标,看看自己的极限,可以办理多少案件,每天我都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

  陈辽敏的拼劲所有人都可以感受到。曾经一位跟着陈辽敏学习的实习生,在自己第一天的实习日记中记录了“陈法官的一天”:

  早上8:40,陈法官开庭审案,经过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沟通,双方当事人友好地达成了调解协议……

  中午11:30,原准备11点调解的案件当事人早已在调解室等候……

  下午1:30,陈法官终于结束了上午的工作,开始享用午餐……

  下午2:30,下午的工作又拉开了帷幕……

  傍晚6:30,草草用过晚餐的陈法官在电脑前制作起了当天审理的案件判决书……

  晚上9:30,在家中来电的催促下,陈法官才离开办公室……

  当然,质疑的声音也有。很多人会问,一个人办这么多案件,可能吗?陈辽敏从容答道:“你得学会借力。交通事故案件借保险法务的力量,商事纠纷要借双方代理律师的力量,建筑房产纠纷要找到关键人物,这就叫借力调解法。”当时她还尝试通过微博、网站、报纸、电台、电视台招募并组建一支政治素质优秀、业务水平精湛的特邀调解员队伍,最终吸纳特邀调解员200余名,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成立了婚姻家庭、知识产权等七个专业化调解团队,同时吸纳心理专家、法学专家、注册造价师等专业人员成立调解专家团,协助参与调解工作,实现调解服务的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

图为陈辽敏在调解纠纷

  在西湖法院立案庭调解组工作的五年多时间里,陈辽敏共办结民商事案件4735件,结案率95.36%,调解撤诉率84.39%,案件平均审理时间21天,所办之案无一超审限、无一当事人缠诉上访,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双统一。虽然做调解法官并不是她的第一理想,但在自我激发的动力驱使下,她竟也“调出一片新天地”。

  “要让当事人对法律充满信心,对中国20万法官充满信心”

  稻盛和夫说:要想度过一个充实的人生,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另一种是“让自己喜欢上工作”。显然,动力满满的陈辽敏都拥有着。

  回望4000多个调解故事,陈辽敏惊喜地发现,当自己真正做下去,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调解其实有很强的专业性和艺术性,可以说钻研其中,其乐无穷。”在中宣部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陈辽敏说道:“我喜欢和当事人并肩坐着促膝长谈,我想以调解艺术展示柔性司法之美。”

  在此过程中,她对“好法官”也有了新的定义:“一名好法官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传递善良和爱。”走过那么案件,她深刻感知到许多当事人打官司不只是简单寻求一个法律结果,更多时候是希望得到情感的抚慰,而她就是连接他们法律认知和情感认知的那条公正而善良的纽带。陈辽敏常常想,“我的一言一行要让我眼前的这个当事人对法律充满信心,对中国20万法官充满信心。”

  曾经有个被告,一进法庭就向她嚷嚷,“今天是穷人和富人打官司,我倒要看看,你们法院是帮穷人还是帮富人!”。案件的原告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被告小郭是外地来杭打工的送水工,双方在收入上有较大的差距。当时的陈辽敏也没有急,而是微笑地说:“今天,法庭上没有穷人和富人,你们之间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我和你们之间也是平等的。”听她这么一说,被告小郭的情绪慢慢平复了。

  经过一番努力,调解最终成功了并当庭履行。被告小郭说,他打官司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他不是为了这几千元钱无理取闹,他要的是公平,要的是个道理。

  在核对当事人身份时,陈辽敏留意到调解那天是3月18日,正好是小郭的生日,于是向他表达了生日祝福,突然小郭红了眼眶:“我们乡下人从不过生日,你是第一个给我送祝福的人。我感觉到自己的腰板直了!”

  这件事给了陈辽敏更多的思考,“作为一名法官只有坚守公平正义,才能让当事人真正感觉到平等的对待和人格上的尊重。”她在每一个案子里都是那么坚持的。

  很多人都会认为,调解只要双方当事人同意就行,但是有一件案件,陈辽敏却当着当事人的面说:“我不同意调解。”

  那是一起道路交通事故赔偿案件,因赔偿事宜没有协商一致,原告就起诉到了法院。原告是低保户,家庭经济困难。前后两轮调解,虽然第二个调解方案相较于上一方案已经对原告的利益给予了更好的保护,但是原告还是没有得到有效的赔偿。陈辽敏于是当机立断:“原告是特困家庭,100元钱,对于原告来说,就可能是很多天的伙食费了,调解方案损害了原告的合法利益。我不同意这种调解方案!”最终案件依法开庭审理,依法判决。

  调解是一种很好的化解纠纷的途径,法官也希望当事人之间能够公平、自愿地达成调解协议。但陈辽敏一直强调,“这种希望并非无原则的力促,尤其在双方当事人诉讼能力失衡的情况下,作为一名法官更要注重从公平公正的角度出发,最大限度地保护当事人的利益。”

  初代“网红”法官

  如果说杭州是互联网之都,那么陈辽敏就是杭州法院的初代“网红”法官。

  10年前,陈辽敏还在西湖区法院工作时,就有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陈辽敏网上工作室,为群众提供网上咨询、网上调解服务,将矛盾化解在源头。开通3年,工作室的访问量就达到88万人次,回复咨询1172次,是杭州法律圈里名副其实的“网红”。

  打那以后,陈辽敏便一发不可收拾地向信息技术要“生产力”。

  2015年8月,在陈辽敏的努力下,西湖法院成为浙江省电子商务网上法庭的试点法院,探索起诉、调解、立案、举证、开庭、裁判全流程线上进行,实现司法手段的又一次创新。2017年,全球首家互联网法院在杭州成立,用互联网的方式解决互联网的纠纷,这背后离不开浙江省电子商务网上法庭试点时期的经验积累。

  “越做越有想法,越感到其中魅力无限。”陈辽敏简直停不下来,她热爱的法律工作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后,碰撞出了更多的可能性。

  针对数字金融纠纷的大量涌现,2015年,陈辽敏与浙江大学合作探索电子督促程序的运用。如今,电子督促程序已经实现了4.0版的更新,充分发挥程序性的过滤功能,大大节省了司法资源。

  她衷于ODR、ADR等理论研究,组织研究课题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体化网络平台构建。2016年,西湖区成为中央综治办“在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创新试点,她作为课题的主要承办人,对域外28个著名的平台和联合国、欧盟、欧美等国ODR机制进行研究,形成了详实的课题报告。并主导开发具有网上咨询、网上协商、网上评估、网上调解、网上仲裁、网上诉讼的一体化平台顺利建成。法官、律师、专家……那支业务精良的特邀调解员队伍在“云”上汇聚,实现互联网的跨空间矛盾解决。

  “在线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不仅仅是将线下的纠纷解决模式搬到线上,而是需要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手段促进线上、线下矛盾纠纷的解决。”陈辽敏认为,法官要“走出去”,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参与村社的调解指导、纠纷预防,解深度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之中。

图为陈辽敏(左一)和英国首席大法官战略技术顾问理查德•萨斯坎德(Richard Susskind)

  2019年,陈辽敏调入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一庭,着力推进村社“微法庭”工作,按照“不增编、不建房,一根网线一块屏”的要求,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法治教育、调解指导、司法服务等功能延伸到老百姓的家门口,融入到了党委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治理体系中。如今,“微法庭”摇身变成“共享法庭”,在浙江全省推广。

  受到疫情期间开发使用的“健康码”的启发,2020年6月,陈辽敏积极推动杭州高新区(滨江)试点浙江ODR的升级版“一码解纠纷”工作,“一码解纠纷”通过“黄、橙、蓝、红、绿”五色码体现纠纷化解全过程,由先行调解、分流调解、司法调解三个成功率展示调解工作的成效,如今也已在全省推广。

  在积极参与构建人力和科技深度融合的司法运行新模式的过程中,陈辽敏正一步一个脚印走好“网上群众路线”。

  “妈妈,你为什么要办这么多案子?”

  因为常年一心扑在工作上,陈辽敏经常受到女儿的灵魂拷问,“妈妈,你为什么要办这么多案子?”但是陈辽敏都把它当做是女儿的埋怨,并没有回答。

  有一次,女儿在做语文作业时碰到了一道难解的阅读题,便拿起作业本拨通了妈妈的电话:“喂,妈妈,我有一题不会做。”“自己再想想,我这儿忙着呢!”陈辽敏说完,忙挂了电话。女儿扫兴地回到书桌前,趴在桌上冥思苦想,想到别人的父母在灯光下耐心给孩子辅导作业,再想想天天加班的母亲,开始低声抽泣,心中有一肚子对妈妈的埋怨:妈妈,你怎么能连我的学习都不管呢?

  甚至女儿高烧不退在医院打点滴的时候,陈辽敏都忙到没有去陪伴,只是在中午买了快餐送去。女儿恳求:“妈妈,你迟一点走吧!”“不行,单位里脱不开,几个当事人还在单位里等着呢,下次有空一定陪你!”说完,陈辽敏又匆匆地走了。别人的父母坐在孩子的床前一手拿着碗,一手拿着勺,一口一口地往孩子口中送食物,女儿内心委屈极了:妈妈,你怎么能连我的生活都不管呢?

  但是看到报纸上一则母亲的事迹报道中,陈辽敏说“我只想做值得信任的法官,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女儿忽然想起妈妈在法院工作的这些年来,经常在办公桌边,吃着冰凉的饭菜,夜晚在灯下,研读法律书籍。她恍然明白了。

  在一篇讲述自己与母亲的文章中,女儿动情地写道:如今的杭州,高楼耸立,景色宜人,西湖清澈见底,湖边杨柳依依。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更是融洽,和谐幸福。可你曾想过,这宜人的景色,这和谐美满的生活,是谁创造出来的?这一切,都源于千千万万平凡人的汗水与心血,我的母亲也是其中的一员。

  其实,陈辽敏也认真地考虑过女儿的拷问,自己这么拼命究竟为了什么?思索了几天,她给了自己一个答案,“这是源于我对法官这个职业的热爱,做一名好法官,是我一生的追求。”看着自己公平、公正、高效地审理完案件,真正化解了矛盾,并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将人性的真、善、美传递给当事人,她感受到了无限的职业幸福感。她常说:“当事人也会给予法官一些人生的启迪,这个互动的过程,真的很美。”

  陈辽敏还能再拼几年?谁都回答不上来,陈辽敏自己也不知道。但是她很清楚,一个人脑力、体力、精力充沛的职业黄金期是有限的,一定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竭尽所能去做这些自己热爱的事业,过后才可以无憾地对自己说“我尽力了”。正是基于这些想法,陈辽敏总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激励着她,要奔跑,要前行。

  正如她在宣讲舞台上所说,“希望花甲之年,我们都能对自己说,我没有遗憾,我不负热爱,我无愧于时代!”

  相关新闻:

  现代法官更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

责任编辑:刘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