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件为培植全民法治信仰写下生动注脚
2022-02-13 08:59:27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水言
 

  典型案件是人民法院依法适用法律的生动实践。“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1年度十大案件”作为全国法院一年来审理案件的典型,代表性强、覆盖面广,既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在人民法院的生动实践,也是依法适用法律的实践样本,整体上实现了程序与实体之间的动态平衡,对同类案件具有规范指引作用。

  1月22日,由最高人民法院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主办的“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1年度十大案件”评选结果隆重揭晓,百香果女童被害案等十大案件成功入选。一年来,人民法院用一个个鲜活的典型案件培植全民法治信仰,奋力推动法治中国建设进程。

  典型案件是依法适用法律的生动实践,具有规范指引的功能。司法裁判的效果是要通过司法机关的法律适用活动,体现法的本质特征,实现自由、正义、秩序等法的基本价值,达到促进社会和谐的目的。“十大案件”作为全国法院一年来审理案件的典型,代表性强、覆盖面广,既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在人民法院的生动实践,也是依法适用法律的实践样本,具有两方面的规范指引功能。

  一是追求程序正义。“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这种“看得见的正义”便是程序正义,它是实体正义的前提和基础。程序是否公正是适用法律的人完全可以把握的,只要司法权依法定程序运行,就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实体正义的实现,也能避免因片面追求实体正义而导致的司法裁判的无序状态。

  二是确保实体正义。案件的实体处理结果是否公正,是实体正义是否得到实现的标志。在如何确保实体正义的问题上,一方面要注重程序正义,另一方面又不能因为一味地追求程序正义的尽善尽美,而让实体审理无限期地拖延等待,以致最终错过以司法之力达到恢复被破坏的社会关系的最佳时机。此次评选出的2021年度“十大案件”兼顾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整体上实现了程序与实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保证了案件处理的最优质量、最高效率和最佳效果,对同类案件具有规范指引作用。

  典型案件是维护社会公正的优秀范本,具有价值导向的功能。“法者,公天下持平之器。”通过案件审理,以公正裁判树立行为规则、引领社会风尚,人民法院一直在不懈努力。“十大案件”中有多个“第一案”,即是以司法公正引领社会公正的典型。比如在民法典“自甘冒险”适用第一案中,自愿参加羽毛球比赛的70岁的宋某,当场被羽毛球击中右眼,接近失明,并支出医疗费7000余元。宋某于是将大力扣球致其受伤的周某诉至法院要求赔偿。法院认定宋某的行为应为“自甘风险”的行为,当庭判决驳回了宋某的诉讼请求。从此,“自甘风险”原则得到确立,它为文体活动的正常有序开展铺平了法治保障道路,也消除了组织者和参与者的后顾之忧。又如,在“人脸识别”第一案中,花费1360元购买一张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双人卡的郭兵,因园方直接将指纹识别升级为“刷脸”入园,协商无果,郭兵一纸诉状将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告上法庭。法院最终判定,杭州野生动物世界赔偿郭兵合同利益损失及交通费共计1038元,并删除郭兵办理指纹年卡时提交的包括照片在内的面部特征信息以及指纹识别信息,“人脸识别”第一案以消费者胜诉告终。自此,消费者对于经营者收集使用其个人信息的“知情权”有了更坚实的法律保障,即在未经消费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涉嫌违法。此案对于遏制和减少经营者擅自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现象的发生,无疑是打了一剂“预防针”。

  典型案件是恪守司法为民初心的丰硕成果,具有凝聚人心的作用。“立法普法执法司法依法治国,公正公开公平公道秉公为民。”典型案件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新要求新期待,在恪守法治精神的前提下,追求国法天理人情的有机统一,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比如,在“10·18”特大跨境电信诈骗案中,主犯苏某某等人雇佣100余人,利用交友软件推荐虚假赌博网站,诱骗1500余名被害人充值参赌,涉案金额高达1.04亿余元。成都铁路运输两级法院集中公开宣判,涉案的98名被告人分别因犯诈骗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被判处十二年至一年不等有期徒刑,被判处罚金2400余万元。法律的高压态势,有力震慑了当前猖獗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彰显了司法机关保护人民、为民除害的坚定立场。又如,在百香果女童被害案中,独自在家附近售卖百香果的时年10岁的杨晓燕,被同村村民杨光毅残忍奸杀。经过一审判处死刑、二审改判死缓后,该案引发公众热议。最高人民法院决定对该案调卷审查,之后作出再审决定。被指令再审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撤销原二审判决,改判杨光毅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这是一起最高人民法院关注社会舆论对重大案件判决结果并依法介入审查,通过指令再审查清事实,严厉惩处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犯罪行为的典型案件。它对于近年来呈现多发态势的侵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发挥了有力的威慑作用,对被害人家属起到了安抚和救济的作用,对公众质疑积极作出回应,得到了舆论的普遍认可和支持。

  典型案件是全民共享的生动精彩的法治公开课,具有培植法治信仰的作用。“治国者,必以奉法为重。”近年来,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司法公正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重视典型案件办理工作,上好法治公开课,积极主动听取公众意见,在严谨中彰显理性,在说理中展示良知,在平和中体现温情,努力形成司法和舆论的良性互动,才能通过司法审判更好地培植人民群众的法治信仰。在吴春红申请再审无罪赔偿案中, 2004年,吴春红因同村两名幼童食物中毒一死一伤,被认定为凶手。此后,该案经历了三次判处死缓,三次裁定撤销原判发回重审,一次判处无期徒刑,直到2018年经最高人民法院指令再审,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宣告吴春红无罪。在申请国家赔偿阶段,吴春红认为河南高院的赔偿金额偏低,向最高人民法院递交了国家赔偿申请复议书,最终最高人民法院决定将原来的68万元精神损害抚慰金提高至120万元。这一纸赔偿决定,在今后类似的国家赔偿案件中必将起到鲜明的标杆和导向作用,释放出司法机关将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弥补受害人因错误判决受到精神损害的信号。

  人民法院要充分发挥典型案件的示范引领作用,就必须引导干警牢固树立正确司法理念,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通过“小案件”讲述“大道理”;要提高审判执行工作能力,提升裁判文书写作水平,用法理严谨、是非分明、温暖人心的司法裁判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盼;要通过对各类案件中普遍性、趋势性的问题进行总结,提炼优秀审判经验和裁判方法,形成类案裁判的统一尺度;要注重收集整理案例,善于抓住适用法律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的“第一案”,成为发现“典型案件”的有心人;要加大典型案件宣传报道力度,丰富宣传形式,拓宽宣传平台,让正义的法治之声传播得更广更远,让培植法治信仰的土壤愈加肥沃,让人们心中的法治之花绽放得更加绚烂。

责任编辑:于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