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你身在家中还是办公室,只需一部手机,就可以在“云端”与法官面对面完成庭审。这个从前听起来有点“黑科技”的场景,如今已成为现实。
近日,记者从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获悉,今年2月3日至4月28日,上海法院在线庭审(含调解、听证、谈话)达13173场,较2019年的48场增长270多倍,累计在线庭审时长达1.44万小时,平均每场开庭时长约1.1小时。而在疫情之前,在线庭审对于大多数法官来说还是陌生事物。此次,记者走近一线办案的法官、律师和专家,听他们讲述在线庭审给他们带来的直观感受。
转变:打消顾虑 全面覆盖
“当事人在家里就可以开庭,是不是有损法庭的严肃性?会不会延迟卡顿严重?要是当事人随意离线,又该如何处理?证据怎么交换?笔录怎么签?”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商事庭法官李非易在首次尝试在线庭审前,顾虑颇多。
其实,众多一线法官们和李非易有着一样的担心。但彼时疫情还未结束,案件不等人,在线庭审是唯一一条可行之路。
经过几天的头脑风暴与反复测试,上海二中院终于打通各个环节。2月6日,李非易通过在线庭审,顺利审理了一起商事纠纷案。这一次成功的尝试让李非易放下了之前的担心,同事们也纷纷表示这个系统的表现超出了大家的预期。
据悉,为确保在线庭审稳步推进,上海法院加大技术支持,不断升级完善在线庭审平台,研发完成了在线庭审对接互联网庭审直播、合议庭成员笔录分别签名、人民陪审员远程参审、电子卷宗材料共享等新增功能,提升庭审画面清晰度和语音流畅度,确保在线庭审顺利进行。
与此同时,为规范在线庭审的适用与流程、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上海高院于2月10日发布了《关于积极推广并严格规范在线庭审的通知》,从适用范围、类型、场所、司法礼仪等方面对在线庭审予以规范。
目前,上海法院在线庭审案件中,民事、刑事案件占总数的91.2%,简易程序(含小额诉讼)案件占67.2%,实现了在线庭审在全市法院、业务庭、员额法官全覆盖。在这其中,不乏案件当事人所在地跨越不同国家及地区的情形,涉及美国、德国、意大利、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缅甸、新加坡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
收获:提速增效 便民利民
2月至今,随着技术支持的加大以及经验的积累,上海法院的在线庭审系统不断升级完善,成为疫情期间法官办案的有力帮手。
上海二中院刑庭法官袁婷表示,就刑事审判而言,在线庭审大大提升了效率。从前开一个刑事庭,有时候光提审被告人路上就要花几个小时,现在直接通过在线开庭,省去了这些时间。
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法院民庭法官王芩菲告诉记者,虽然在线庭审对法官的庭审驾驭能力、随机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自己还是挺喜欢使用在线庭审的,“比如劳动争议案件,过年期间劳动者大多数回老家了,我们发现,其中不少案件的当事人在湖北。有了在线庭审,案件没有由于当事人在疫区而被耽搁。”
上海二中院民庭法官李迎昌也经常办理劳动争议案件。今年2月他审理的一起劳动争议纠纷中,被上诉人代理人远在四川,因疫情无法确定何时返沪,而来沪打工的被上诉人因工负伤,急需确认劳动关系后继续维权。在征询双方意见后,李迎昌连线上海和四川两地,顺利完成了这次在线开庭。李迎昌认为,在线庭审在劳动合同纠纷、道路交通案件等标的额不大的简易程序案件中,优势特别明显,“有的案件认定金额就几千元,来回奔波的话可能成本都不够,在线庭审可以大大减少当事人的诉讼成本。”
思考:线上线下 各有所长
在线庭审能否全面取代传统的线下庭审?
上海埃孚欧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桂芳芳常年代理家事案件,她认为,在线庭审在节约时间成本和诉讼成本等方面优势非常明显,希望疫情结束之后在线庭审也能够继续存在并推进。同时,桂芳芳提出,应辩证地看待在线庭审的效果,比如在“说不清理还乱”的家事案件中,一方面,在线庭审可以淡化当事人的情绪,让双方就事论事,更加聚焦案情本身;但另一方面,这也会使得当事人的情绪无法舒展,“这是一个限制,有的时候情绪的抒发能够有助于调解。”
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受访法官们也觉得,案情比较简单的、对事实的认定不存在较大的争议以及小额诉讼类的案件更适合采用在线庭审。李非易认为,在线庭审可以理解为法庭在空中的延伸,“当事人参与诉讼活动,多了一个补充方案。”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沈福俊认为,为了保障社会安全,疫情期间采取在线庭审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举措,值得推广。他建议,立法部门应根据疫情期间出现的新情况,对诉讼法相关内容作调整,将在线庭审作为一种特殊情况下的庭审方式列入进去,通过法律来固定这一形式,并明确在哪些情形下适用在线庭审。“改革应当在依法有据的情况下推进,法律应及时反映社会的需求。”沈福俊说。
下一步,上海法院将继续发挥院领导带头示范作用,细化制度规范,加大技术支持,严格跟踪管控,持续推进在线庭审常态化,引导更多当事人选择在线庭审方式,充分发挥在线庭审的优势,为当事人提供更高效、畅通、便利的网络诉讼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