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宗大管家 历史守护人

——浙江省永康市人民法院档案管理员王胄决的故事
2019-11-04 14:10:07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余建华
 

  在浙江省永康市人民法院417办公室,你常会看见档案管理员王胄决坐在靠窗的矮柜旁,对着电脑、皱着眉头、写写算算。阳光通过茶色的玻璃窗钻进屋子,将他刚理的小平头照成又透明又清亮的颜色,留下岁月的痕迹。

  停下的间隙,王胄决起身走到办公室对面的档案室——砖红色的铁门打开,一排排灰色的档案架出现在眼前,架上码着一册册暗黄的卷宗,卷宗里装订着的是一个个鲜活的案件:一幕幕、一帧帧,刻录下每个案件立案、送达、开庭、调解、宣判、执行的场景,化零为整,为历史留下忠实的记录。

  这里就是王胄决坚守了10年的地方。

  缘起:与档案悄然结缘

  1992年6月,年轻的王胄决从华东政法学院(现华东政法大学)毕业,进入永康法院。

  “7月14日是我第一天来法院报到的日子,当时我非常激动,迫不及待地等着院领导给我指派任务,好马上开展工作!”回想起年轻的岁月,王胄决眼里满是亮光,“但是,我焦急地等到了8月才收到单位决定派我去倪宅人民法庭的通知。”

  就这样,朝气蓬勃的王胄决骑着一辆旧自行车一路飞驰来到倪宅法庭。

  “404元!”这是王胄决领到的人生第一笔工资!拿着这笔包含了7、8两个月工资的“巨款”,王胄决的内心特别复杂。

  “读大学的时候,我每个学期只有300元的生活费,几乎每天都是啃馒头、配咸菜,第一次拿到自己赚的钱,瞬间觉得真是个‘大人’了,那种感觉妙不可言,比现在领到几千元工资还要开心!”

  此后,信心满满的王胄决在工作上更是铆足了劲,打水、送达、记录、写材料,内勤和书记员的活他一样也没有落下,工作第一年就被评为了“先进工作者”。

  手头的事务理顺之后,王胄决注意起了法庭办公室里红色木柜中的案卷和材料。“当时的案件没有现在这么多,但是一打开柜子,总觉得没一个章法,不够整齐有序,查找起东西来也不那么方便,于是我就想着在空闲的时候给他整理整理。”念头这么一转,王胄决就将整个法庭的案卷全部理了个遍。

  他与档案的缘分也从那时悄然开始了。

  在三个基层人民法庭历练十多年后,2009年8月起,王胄决开始专职负责永康法院的档案管理工作。但早在这之前,他就已经被档案里的奇妙世界吸引了。

  档案室被永康法院人称为“大库”,在王胄决眼里,这个“大库”别具美感。100平方米左右的库房内间隔有序地摆放着“红木柜”和“绿皮箱”,古色古香的深红色配上深沉的军绿色,倒也赏心悦目。打开柜门,泛黄的手写档案立在其中,随手翻开一本,隽秀的蝇头小楷、流畅的落笔行文、匠心的精美装帧,有着特别的历史之美。

  因此,刚来到档案室,王胄决便一头扎进了案卷之中,“有人觉得守着档案挺没意思的,枯燥、乏味,但我觉得这成千上万的档案不仅装帧精良,而且诉说着不同的世间故事和人情冷暖,蕴含了不同法官的裁判思路和思辨立场,着实是个‘大智库’!”

  笃行:守护历史,十年无悔

  行走,是王胄决的一枚标签。

  “每晚打开微信步数排行榜,都会看见王老师位居榜首,真不知他每天三四万步是如何炼成的!”同事们常常惊叹于王胄决每日行走的步数。

  这些步数是王胄决落在上下班途中的匆匆脚步;是他不经意间留在法院对面江边小道上的闲适步履;也是他弯腰俯身、爬高踮脚,为大家寻找案卷的每个脚印。

  今年,是王胄决行走在档案室的第十个年头。

  在永康法院的“大库”里,他打孔装帧、编号盖章、摆放排序、整理记录,守护了法院历史整整十年,像极了金庸先生笔下少林寺藏经阁内的“扫地僧”,气定神闲、宠辱不惊、功力深厚、不露山水。

  “法官们创造历史,我就要担负起为他们保护历史的任务。”离开审判岗位后,王胄决用另一种方式守护法律。

  他视档案如生命,在他眼里,卷宗不仅是法院工作的简单记录,也是当事人曾来参加庭审、曾经握手言和或是庭后痛心悔改的历史见证。

  纸质档案的存放有着十分严格的标准,要防老化、防潮、防虫、防烟,王胄决严格把关,没有丝毫懈怠。有一次,新来的小同事送回一批借走的案卷,看见封面微微沾了雨露,他心疼极了,赶紧打开抽湿器和电风扇,还不顾情面地“数落”起小伙子:“怎么这么不小心,档案可娇贵着呢!对湿度和温度都有很高的要求,别看只沾了一点点露水,万一以后发霉了,对当事人和法院来说都是很大的损失!”

  对于档案借调的管理,王胄决也毫不含糊。他不但建立了手工登记台账,还在电脑上制作了电子表格方便快速索引。每位来档案室借调案卷的人,都要在台账上逐一记清借调人、借调时间、借调案号和借调用途,缺少一项,都会遭到王胄决的“连环追问”。一到年底,他还会在全院微信群通过每日通报的方式“催收”案卷,提醒干警们及时归还。

  有些年轻小姑娘说:“王老师有点严肃,不苟言笑,一点情面都不给。”王胄决知道后,会心一笑:“我知道,有时候我太过严肃,讲话也不好听,但这都是为了档案安全着想,也是为了保护干警,档案可丢不起,也不容出错!”

  每天,王胄决都会在档案室里转几圈,看一看借出去的档案有没有归还,理一理架上的案卷有没有按次序摆放。“一档都不能少,一卷都不能乱”,不坏、不丢、不散、不乱是王胄决对档案保存的要求,似乎只有看见这些案卷“规规矩矩”地立在档案架上,胄决才是安心的。

  “当你用不到档案,这或许只是一堆纸;当你用到档案,这就是一个宝。”就在前几日,40多岁的应女士着急忙慌地赶到了法院,她想来调取一份15年前的离婚调解书。

  “我的父母很早就离婚了,现在也都已经去世。前几天,我们兄妹几个想去银行把父母的存款取出来,但是银行非要我们提供什么离婚证明。”应女士擦了把汗,继续说,“都这么多年了,老人早不知把离婚证藏在了哪里,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就想来法院找找看,碰碰运气!”

  王胄决热情接待了应女士,核对其身份信息后,在档案管理系统里输入其父母的名字,一下子就找到了这份2004年的民事调解书,并耐心地向她解释了调解书中关于约定财产分割的相关条款,解了应女士心中的疑虑。

  应女士舒了口气:“我们家情况比较复杂,有这依据,我就放心了,避免了兄妹几个争执不清,真是谢谢你啊法官!”

  致知:“每一个脚步都不是多余的”

  “专业”是很多人对王胄决的评价。

  “一碰到业务问题,王老师似乎就不那么严肃了,反而有说不完的话,耐心、细致、认真,什么都要跟我们讲得清清楚楚,生怕遗漏一点关键的内容,总觉得他身上有股子钻研的劲儿。”

  事实上,王胄决身上确实有这样一股“耕好一分田”的劲儿。“档案专家”是大多数人对王胄决的第一印象,但他的统计工作也做得一流。十年来,他不仅将专职的“档案员”做成了品牌,也将兼职的“统计员”做成了专业。

  “我大学修的是经济法,对统计学也只知道几个基础概念。”刚接手统计工作的时候,不是科班出身的王胄决也是“摸不着头脑”。但与生俱来的倔强、对新知识的好奇以及多年工作中练就的执着不允许他在修行的路上躲懒、退却。

  “坚决与数据斗争到底”是王胄决给自己立下的军令状。那段日子,他上门向统计局的专家请教,买来专业的统计学书籍露夜自学,翻透上级法院发的文件资料,又“打破”了审判系统研发公司与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咨询电话,终于理顺了司法统计这一“数据线团”。在全省法院司法统计交流群里,王胄决从“提出问题”变成了“解答问题”,并在以后的道路上愈发精进,群里其他法院的统计员也会称他一声“行家”。

  “我们学校的校训中有一个词是‘致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大学的时候,我学的是纯粹的法律知识;在法庭,我对审判业务有了亲身的实践;但在这里,我以前从未接触过的档案管理和司法统计真正拓展了我的知识面。我总觉得,每一个脚步都不是多余的,多学一点,不会吃亏。”在王胄决眼里,档案室绝不是个养老的地方,而是“业务的加油站”,钻研一门新的知识在胄决那里成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就像“啃鸡爪”,特别有味道!

  事实上,也正是他踏踏实实地办了十几年案,又自通了档案管理与司法统计的业务知识,才能在工作中触类旁通,精准地发现一些审判管理的问题,成为一名专家。

  2013年,王胄决被评为2012年度全省法院审判管理工作先进个人;2015年1月,王胄决收到了一封特殊的“表扬信”,这封来自浙江高院的表扬信对他在司法统计报表和审判执行效率评估数据采集报送、分析研究方面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思变:“档案工作不能总是老古董”

  每天清晨6点,是王胄决特殊的“早课”时间——打开手机浏览当日新闻,然后在法院微信群里发送“新闻早班车”与全院干警分享,这个习惯已经保持了3年。

  当问起坚持下来的理由,他有些羞涩,“年纪大了,起得早,也就逐渐养成了早间浏览新闻的习惯;我们法院的同事,每天都忙得打转,发送新闻是为了节约大家的时间,让同事们有空的时候可以碎片化阅读,了解一下国家大事以及最新的审判资讯,或许能对工作有所帮助。”

  这天早上,王胄决的“新闻早班车”变了样。他没有发送当日新闻,却在群里连着发了好几条微信,告诉同事们审判系统中的结案归档方式有了新变化。

  原来,为了进一步推进“以电子卷宗为主、纸质卷宗为辅”的档案方式改革,浙江高院决定于今年7月起对案件归档报结流程进行调整。

  虽然对纸质档案有着多年感情,但说起信息化工作,王胄决竟然有着年轻人一般的热爱。“自从2000年左右法院引进第一批戴尔电脑开始,我就对电脑着了迷!”说到这,他激情十足,嘴角露出两方浅浅酒窝,如同重回青春岁月。

  “以前,我们做的都是手工报表,每个月都要刻进五颜六色的软盘里送到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但现在,报表的数据可以直接从系统中抓取,卷宗又可以自动随案生成,科学技术一次次展示了奇迹,这种翻天覆地的变革令我深深震撼、为之着迷!”

  这位“扫地僧”头发花白,“武功”却总是在与时俱进,学起信息技术来也特别有门道。“档案信息化管理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趋势!就拿法律文书电子化阅读来说,不仅能大幅减少上诉移送天数,提高审判质效,还能防止案卷丢失、遗落,很契合现在的‘无纸化’办公以及‘最多跑一次’改革。”他常常主动将上级法院新推出的信息化操作规程或新研发的系统习透用熟之后,再教给其他同事。

  浙江高院推进“诉讼档案电子化工作”以来,永康法院及时启动了档案扫描工作,准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有的案卷都实行电子化管理。这下,王胄决可忙坏了,每日领着档案室的工作人员搬运档案、整理材料、核对扫描结果,一项都没有落下,但他心里反而舒了口气。

  原来,随着案件量爆发式增长,法院曾经的“大库”逐渐不够用了,虽然单位在“大库”对面另辟了一间30平方米左右的“小库”、在象珠人民法庭新建了200多平方米的档案库房,还给档案室增添了新的灰色双面密集档案架,又将6049册案卷“搬家”到永康市档案局,但库容不足的问题依然严峻。有一段时间,王胄决都急坏了,“档案搬家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一直扩容也不是个办法,这么多案卷总不能躺在地上吧!”

  浙江高院档案电子化管理和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工作的推进不仅解了燃眉之急,还以另一种方式延长了档案的寿命。

  “纸质档案虽然很有质感,读起来更有回忆的韵味在里头,但档案工作却不能总是‘老古董’,一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我的职责就是在大数据时代里,一如既往地维护好档案的安全与完整,为群众和全院干警做好服务。”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永康法院以97.5分的高分通过全省示范化数字档案室的考核验收,并被评为“示范数字档案室”。

  不久前,宁波市政府机关的两位工作人员前来档案室调取档案,王胄决热情服务,并“趁机”对数字档案进行了一番宣传。“其实档案现在可以在网上流转,你们可依据介绍信、身份材料等从宁波当地提起调卷申请,我们审核之后,会根据情况进行授权。授权后,你们可以远程查看,也可以在当地打印材料,就不用大老远跑一趟啦!”

  谈起档案的未来,王胄决眼中充满期待:“在做电子化扫描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手写的卷宗因装订时墨迹未干出现了页面粘连的情况,‘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我希望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能让这些‘老古董’焕发生机。”

  传承:师者,传道授业解惑

  很多法院人都会称王胄决一声“王老师”,不仅因他年长一辈,更因他业务精湛,可以为师。“碰到档案、统计方面的问题,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王老师,问过比较安心,才能放心去做。”

  董必武在《题赠档案工作》中写到“规圆矩方,依时顺序”。与档案为伴的日子,法律文书中规则的横撇竖捺、严谨的行文章法似乎也被拆解成了丝丝碎片填进了王胄决的骨子里。

  每天查看业务庭室抱来归档的案卷成为了他的一个习惯。从封面到卷底,从目录格式到诉讼费发票,整个案卷资料是否齐全、文书顺序是否正确、装订是否规范,王胄决总是一丝不苟,一一检查。发现问题,他会毫不留情地指出,甚至退回“返工”;遇到常见误区,他会提笔记下,再统一向书记员们反馈、讲解。就像他说的,档案管理的一部分工作就是在挑“漏洞”,只有修复好这些漏洞,以后才能越做越好。

  “书记员的活儿,常常是口口相传的,只有从源头上立好规矩、形成规范,才能让一代代的人受益。”因此,在永康法院6月召开的司法雇员、速录员技能培训会上,王胄决就档案安全、档案制作规范专门开了讲座。他告诉书记员们一定要认真对待卷宗整理及归档工作,既要做好历史的创建者,也要做好历史的守护人。

  他希望,能将一颗“初心”传承下去。

  相伴十年,相似一生。王胄决的人生亦如一册档案,白色的装订线穿起一页页生命的回忆,鲜红的“人民法院”印章加盖在档案之中。这枚印章就是他永不褪色的“初心”——为人民、为法律、为法院守护好每份珍贵记忆。

他们眼中的王胄决

  王胄决妻子吕美君:

  1995年6月,王胄决开始任我们这个三口之家的“家长”。二十多年时间,不长也不短,可作为“家长”的王胄决插手家务事的次数竟然屈指可数——站在房梁上喜庆结顶是一次、女儿钢琴演奏伴唱又是一次、老父胃出血送医院还有一次……反正怎么算也算不到十次,是个很有些仙气儿的“家长”。

  但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法律人,王胄决对工作、对当事人总有一种别样的情怀,一份独到的关爱。他行事以民心为本,工作以民本为念,雷厉风行中怀慈悲之色,政策决断里含悯人之蕴,以一颗务实、正直、包容的赤子之心播散着服务民生的种子,践行着司法为民理念,展现着其独有的人格魅力!

  永康法院办公室副主任陈凌洲:

  印象中真正接触王老师,是我初到刑庭、第一次独立制作刑庭报表的时候。因带我的“师傅”刚好不在,所以我只能“越级”向王老师请教。整个过程,王老师口气急迫,但讲起来却从容细致、有条有理,当时我就觉得他是表面“执拗”,内里柔软的人。

  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我以为,“档案员王胄决”在精神特质上,属于常书鸿先生、樊锦诗先生那一类人,认定了,便会一生坚守。虽比不得两位先生几十年如一日般地守护敦煌莫高窟,但对于王胄决而言,法院档案里的那些人和事,那些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法律体系不断完善的每个足迹,也许就是他心中的“敦煌”。

  永康法院石柱人民法庭法官助理周岚:

  自我进法院4年多,王老师一直置顶于我微信运动的榜首。我想,能年复一年坚持每天万步走不间断的人,必定是个心志坚定的人。

  深入接触后,我又惊喜地发现王老师竟是一位有趣、有料、有灵魂的老同志,并不如表面那么“一板一眼”。

  他是自己朋友圈“阿福家事”栏目的“主编”。该栏目的主人公“阿福”是王老师以自己为原型打造的。每篇一百来字,“阿福”总用诙谐生动的语言讲述着身边的故事,且每每总有那么一两句话钻入人心,或引人一笑,或令人深思。逐渐,期待“阿福家事”的更新成为了我的习惯。

  能和这样一位“有故事”的人成为同事,与有荣焉。

 

 
责任编辑:王娜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