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审物断疑案
2019-04-19 16:22:20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刘文基
  面对没有任何“证据”的无头案件,如何独辟蹊径,成功破解?古人审物断疑案的典型案例,或许能给我们以些许有益的启迪。

  彭永思(1769—1842年),字位存,号两峰,湖南长沙人,清朝能吏,官至户部员外郎。以擅长办案闻名,审案时常常讯问一次就真相大白,避免拖累无辜,以便把对当事人生产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即使讯问重刑犯,也并不用刑,而是巧妙运用证据推理,让其心服口服,供认不讳。代理云南嵩明州事时,他三个月结清800余件积案,从此闻名遐迩。曾任楚雄知县,办案如神,政绩卓著。

  某官员押运官饷到省城,到达后开解,发现箱中有一块石头,并少了200两银子。恰巧,彭永思在省城,该官员就扣押了拉骡子的士兵,交给彭永思处理。

  彭永思仔细查看调换的石头,发现中间有虫眼,又用手再三掂量石头,讯问士兵说,石头比银子轻,你的骡子驮着银两,本来应该左右两边对称,你路途上是否发现行李偏侧?士兵恍然大悟:某日一出某店,两边就倾斜了,总也放不平。

  彭永思说,我回去的路上会留心此事。回去时,彭永思将石头放在轿子里,路途上遇到石头就拿来比较,前后十几处,都没有发现相似的石头。到达士兵说的那个店铺,彭永思发现那里的石头与他拿的石头非常相似,就悄悄将其放在袖子里,将赶骡子的士兵释放回家。

  彭永思传唤解押官员的随从与店主,通知今天要审石头。审石头?石头又不会说话,怎么审出偷换银子的凶手?人们争相传诵,纷纷赶来。彭永思拿出十几种石头,让解押官员的随从与店主自己比较,看是否与调换后的石头相似,他们都回答说不像。彭永思慢慢拿出袖子里的石头,询问他们是否相似,二人都回答说,就是这种石头。

  彭永思面带笑容询问店主说,这个石头为什么出现在你的店铺后面?铁证如山,店主无言以对,只得老实交代,其伙同官员的随从狸猫换太子,盗取银两,换成石头,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没想到还是没能逃过彭永思的火眼金睛。

  银子变成了石头,谁也没有抓到现行,盗窃案似乎无从查起。但彭永思发现了所换石头的特殊性,通过银子与石头的分量不同,询问出骡子上行李偏侧的时间,找到与此相似的石头,最终确定了真正的作案凶手,并排除了拉骡子士兵的嫌疑,将其预先释放,让人心服口服。

  当然,通过审物断疑案,也并非彭永思的“专利”。后魏时,有两个挑夫同时在树下纳凉,起身出发时,二人为座下的羊皮争得不可开交,挑柴的、挑盐的都说羊皮是自己的。羊皮垫子又不会说话,人们一头雾水,不能分辨孰是孰非。雍州刺史李惠民接手案件,坦然自若,说这很好处理。将羊皮垫放在席子上,用木杖敲打,其中迸出许多盐屑。挑柴的见此情景,哑口无言。

  有家银店丢了一个蒲团,店主在邻居家发现了,邻居拒不承认,双方相持不下,来到官府。时任平章职务的游显沿见此情景,仰天长叹:一个蒲团能值几个钱,生生破坏了两家的情谊,将蒲团打七十杖,丢弃了事。杖打蒲团后,发现迸出许多银星。游显沿物归原主,并惩罚了非法侵占者。

  南齐人傅琰曾任山阴县令。当时有两个老太太,一个卖针,一个卖糖,为一个丝团争得难分难解。案件到了傅琰手中,傅琰用鞭子敲打丝团,发现其中有铁屑,就将丝团判给卖针的。

  两个老头曾为一只鸡争了好长时间。傅琰询问两个老头,鸡喂的是什么,一个老头说是谷子,另一个说是豆子。傅琰就杀了鸡,发现其中是谷子,将鸡判给喂谷子的老头,处罚了另一个老头。

  彭永思审石头,古人审物断疑案,轻松自然,神奇破案,令人叹服。这告诫我们,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作案总会留下一些蛛丝马迹,关键在于断案者要开阔视野,抓住要点,切中要害。

  这些事例启示我们:不必事事苛求证据,苛求直接证据,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或许答案藏在争议物品中,标的物本身就是证据。在司法实践中应灵活机智,开动脑筋,善于运用生活经验,巧妙推理,往往就能拨云见雾,查明真相。

  (作者单位:甘肃省民勤县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王娜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