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时代特征 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表彰大会精神解读
2017-09-29 09:44:15 | 来源:法制网 | 作者:蔡长春
科技创新可以给政法工作插上“金翅膀”、装载“加速器”,信息化是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引擎”。
要真正成为世界强国,引领智能文明发展是一次不容错过的历史机遇。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法综治战线站在时代潮头,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应用,把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起来,极大地提高了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近日召开的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表彰大会提出,要有大战略眼光、大机会意识,满腔热情学习应用人工智能,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引领世界潮流的社会治理新模式,探索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中国路径”。
大数据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
今年3月2日上午,福建省厦门市“市长热线”接到举报,一些俗称“黑气”的非法罐装液化气正在市场上流通;
中午,厦门市思明区安监部门在例行检查中发现,某学校附近一个小餐馆正在使用两瓶“黑气”,立刻对此责令整改,将相关情况录入系统;
晚上,厦门市民小王看到所住小区附近一辆汽车正卸下不少灌装液化气,他觉得可疑,点开“厦门百姓”APP提交了一条信息。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错综复杂,苗头性隐患往往呈现碎片化状态,各部门如果仅依靠条线单一的信息来源,进行各自为战的处置,往往容易忽视细微事件叠加后引发的巨大公共安全风险。
2016年,厦门市公共安全管理中心正式成立,并建立市公共安全管理平台,把分散的数据汇聚起来,整合全市负有公共安全管理职责的政府部门、相关企业事业单位等72家单位的95类、1.2P海量数据,实时对接38个专业系统,实现了数据资源一体化,通过信息技术对公共安全苗头性隐患进行预测预警。
大数据是人工智能成长的摇篮,我国人口多、行业全、市场大,数据资源丰富,把大量分散的数据汇聚起来,可以让浩瀚的数据海洋孕育出更加璀璨的智能文明。
5年来,各地坚持大融合、大共享、大应用思路,加强对科技信息化建设统筹规划,推动广泛聚合共享内外数据,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大数据效能。
近年来,一个以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雪亮工程”,正在成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大重要利器。
湖北宜昌把“雪亮工程”与网格化管理深度融合,市级云平台中心与市综治中心互通,横向连29个市直部门,纵向贯通市县乡村网格五级,打造了一万多个“雪亮网格”,构建起高效精准、联动融合、开放共治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山东烟台探索和破解经济落后村、偏远村、小村等视频监控投资难、建设难、联网难等难题,走出了一条打通“雪亮工程”视频监控建设“最后一公里”、实现村村通的新路子。
河北在全国率先建成省级综治共享平台,打造了“雪亮护城河工程”新模式;江苏淮安市场化手段运用市场化手段,提升了居民小区“雪亮工程”综合应用……如今“雪亮工程”正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广开来。
人工智能助力风险预测预警预防
上海市公安局通过大数据技术,成功刻画出涉枪人群的数据“基因图谱”,据此将符合其中一个或多个行为“标签”的人员自动筛选出来,建立了3.7万余名涉枪人员的数据档案。从此,上海公安每天保证动态更新,清楚掌握了涉枪人群的现状和动向,有效强化了社会面管控。
人工智能能够以人类不可比拟的精度、速度完成工作,将极大提升社会治理预见性、精准性、高效性。会议提出,要善于发挥人工智能威力,提高预测预警预防能力。
5年来,各地利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自我更新的原理,深入研究暴恐极端案件、公共安全事件等产生演变规律,根据其特点构建数据研判模型,完善基础管控标准,推动信息系统在实战中不断学习、升级,增强了防控工作精准性、实效性。
江苏依托公安机关大数据,全面整合综治、金融、电商、旅游等全省18类政务大数据,最终形成“1+18”的大数据联动应用服务体系,将原有的省市县三级公安指挥中心更名为“大数据指挥服务中心”,搭建起集数据、情报、指挥于一体的工作平台。目前,在该平台上已建立了情报研判、风险预测、人员管控、消防火眼、犯罪预防等几百个智能警务实战预测模型,警方打防管控从此更具针对性。
苏州市公安局研发的犯罪预测系统,基于一台智能计算机,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可以像人一样自主思考、计算、学习,该系统能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预测预警,由此实现治安精准巡逻和社会风险有效防范;广东公安构建起以人脸动态识别为核心技术的“视频云+大数据”平台,特定环境下人脸动态识别准确率达70%以上,并创建深夜出入等专业研判模型,智能发现可疑人员,提高了公安机关信息获取和发现能力。
北京、浙江等地纷纷建立社会治安评估预警等大数据中心,通过对警情、发案量等数据的量化分析,实现了治安形势精准研判、风险隐患精确预警。
同时,各地不断提升人员密集场所安全风险防控,善于应用智能探测传感技术敏锐感知危险源,增强了安全防控智能化水平。
更好服务群众守护社会安全稳定
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安徽一张亮丽的名片。安徽合肥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多部门信息共享、协同工作,形成了数字管理、动态监管、投诉受理、便民服务于一体的智能城市管理模式。
智能社会是办事更便捷、服务更周到、生活更舒心的社会。会议提出,要依托互联网智能分析系统,加强社会舆情收集研判,及时掌握人民群众新期待,精准预测不同群体需求特征,促进公共服务更有针对性、更具人情味。
5年来,各地结合“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构建线上线下一体的智能化公共服务平台,把可拓展上线的窗口服务移到网上、连到掌上,努力让群众不跑腿成为常态。
江西启动建设了全省公共法律服务云平台,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通过“互联网+法律服务”的形态,将全省数万名法律服务专业人才连接在了一起,实现了网上找律师、办公证、求法援、寻鉴定、要调解,形成了“云上法务”,公共法律服务发展升级再次破题。
贵州依托全省统一的“云上贵州”平台,对社会治理数据进行高度整合共享,把大数据与社区治理结合起来,打造生态绿色、智慧管理的新型“云社区”,提升了居民生活品质。
此外,各地推动家庭智能安防系统与社区服务系统、综治信息平台、报警平台互联互通,实现报警、求助自动化,实现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预警信息精准推送,更好地守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要真正成为世界强国,引领智能文明发展是一次不容错过的历史机遇。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法综治战线站在时代潮头,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应用,把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起来,极大地提高了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近日召开的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表彰大会提出,要有大战略眼光、大机会意识,满腔热情学习应用人工智能,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引领世界潮流的社会治理新模式,探索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中国路径”。
大数据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
今年3月2日上午,福建省厦门市“市长热线”接到举报,一些俗称“黑气”的非法罐装液化气正在市场上流通;
中午,厦门市思明区安监部门在例行检查中发现,某学校附近一个小餐馆正在使用两瓶“黑气”,立刻对此责令整改,将相关情况录入系统;
晚上,厦门市民小王看到所住小区附近一辆汽车正卸下不少灌装液化气,他觉得可疑,点开“厦门百姓”APP提交了一条信息。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错综复杂,苗头性隐患往往呈现碎片化状态,各部门如果仅依靠条线单一的信息来源,进行各自为战的处置,往往容易忽视细微事件叠加后引发的巨大公共安全风险。
2016年,厦门市公共安全管理中心正式成立,并建立市公共安全管理平台,把分散的数据汇聚起来,整合全市负有公共安全管理职责的政府部门、相关企业事业单位等72家单位的95类、1.2P海量数据,实时对接38个专业系统,实现了数据资源一体化,通过信息技术对公共安全苗头性隐患进行预测预警。
大数据是人工智能成长的摇篮,我国人口多、行业全、市场大,数据资源丰富,把大量分散的数据汇聚起来,可以让浩瀚的数据海洋孕育出更加璀璨的智能文明。
5年来,各地坚持大融合、大共享、大应用思路,加强对科技信息化建设统筹规划,推动广泛聚合共享内外数据,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大数据效能。
近年来,一个以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雪亮工程”,正在成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大重要利器。
湖北宜昌把“雪亮工程”与网格化管理深度融合,市级云平台中心与市综治中心互通,横向连29个市直部门,纵向贯通市县乡村网格五级,打造了一万多个“雪亮网格”,构建起高效精准、联动融合、开放共治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山东烟台探索和破解经济落后村、偏远村、小村等视频监控投资难、建设难、联网难等难题,走出了一条打通“雪亮工程”视频监控建设“最后一公里”、实现村村通的新路子。
河北在全国率先建成省级综治共享平台,打造了“雪亮护城河工程”新模式;江苏淮安市场化手段运用市场化手段,提升了居民小区“雪亮工程”综合应用……如今“雪亮工程”正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广开来。
人工智能助力风险预测预警预防
上海市公安局通过大数据技术,成功刻画出涉枪人群的数据“基因图谱”,据此将符合其中一个或多个行为“标签”的人员自动筛选出来,建立了3.7万余名涉枪人员的数据档案。从此,上海公安每天保证动态更新,清楚掌握了涉枪人群的现状和动向,有效强化了社会面管控。
人工智能能够以人类不可比拟的精度、速度完成工作,将极大提升社会治理预见性、精准性、高效性。会议提出,要善于发挥人工智能威力,提高预测预警预防能力。
5年来,各地利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自我更新的原理,深入研究暴恐极端案件、公共安全事件等产生演变规律,根据其特点构建数据研判模型,完善基础管控标准,推动信息系统在实战中不断学习、升级,增强了防控工作精准性、实效性。
江苏依托公安机关大数据,全面整合综治、金融、电商、旅游等全省18类政务大数据,最终形成“1+18”的大数据联动应用服务体系,将原有的省市县三级公安指挥中心更名为“大数据指挥服务中心”,搭建起集数据、情报、指挥于一体的工作平台。目前,在该平台上已建立了情报研判、风险预测、人员管控、消防火眼、犯罪预防等几百个智能警务实战预测模型,警方打防管控从此更具针对性。
苏州市公安局研发的犯罪预测系统,基于一台智能计算机,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可以像人一样自主思考、计算、学习,该系统能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预测预警,由此实现治安精准巡逻和社会风险有效防范;广东公安构建起以人脸动态识别为核心技术的“视频云+大数据”平台,特定环境下人脸动态识别准确率达70%以上,并创建深夜出入等专业研判模型,智能发现可疑人员,提高了公安机关信息获取和发现能力。
北京、浙江等地纷纷建立社会治安评估预警等大数据中心,通过对警情、发案量等数据的量化分析,实现了治安形势精准研判、风险隐患精确预警。
同时,各地不断提升人员密集场所安全风险防控,善于应用智能探测传感技术敏锐感知危险源,增强了安全防控智能化水平。
更好服务群众守护社会安全稳定
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安徽一张亮丽的名片。安徽合肥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多部门信息共享、协同工作,形成了数字管理、动态监管、投诉受理、便民服务于一体的智能城市管理模式。
智能社会是办事更便捷、服务更周到、生活更舒心的社会。会议提出,要依托互联网智能分析系统,加强社会舆情收集研判,及时掌握人民群众新期待,精准预测不同群体需求特征,促进公共服务更有针对性、更具人情味。
5年来,各地结合“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构建线上线下一体的智能化公共服务平台,把可拓展上线的窗口服务移到网上、连到掌上,努力让群众不跑腿成为常态。
江西启动建设了全省公共法律服务云平台,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通过“互联网+法律服务”的形态,将全省数万名法律服务专业人才连接在了一起,实现了网上找律师、办公证、求法援、寻鉴定、要调解,形成了“云上法务”,公共法律服务发展升级再次破题。
贵州依托全省统一的“云上贵州”平台,对社会治理数据进行高度整合共享,把大数据与社区治理结合起来,打造生态绿色、智慧管理的新型“云社区”,提升了居民生活品质。
此外,各地推动家庭智能安防系统与社区服务系统、综治信息平台、报警平台互联互通,实现报警、求助自动化,实现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预警信息精准推送,更好地守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责任编辑:刘瑞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