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轻装办案 服务便民亲民
——探访司法改革的“中山经验”
2017-08-03 08:50:32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乔文心 李志金 程建峰
  案件持续激增,如何全面提高法官效率?“全科法官”分工不细,如何做到“审案有专攻”?立案登记制后,大量案件涌入法院,诉讼服务如何更亲民便民同时又让法官减压增效?这是目前我国诸多地方法院面临的重大问题。

  2016年,广东省中山市两级法院共受理案件113398件,法官人均结案259件,其中新收案件增幅达28.91%,平均每天由立案部门受理的案件近400件。中山市两级法院在当地党委和省高院的重视支持下,通过购买社会化服务解决法官冗务缠身问题;通过信息化改变工作手段,推动管理模式的转变;通过诉讼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解决诉讼难问题,为司法改革提供了“中山经验”。

  社会化服务让法官摆脱冗务

  中山市第一人民法院没有书记员。

  这个仅有109名入额法官的法院,2016年法官人均结案405件,受理案件数量在全国基层法院中排名第五。今年以来,该院案件受理量仍在飞速上升,却在2016年至今从未通过法院的安排集中加班。

  这是怎么做到的?

  从2014年起,一场通过购买社会化服务解决法官“杂务缠身”的改革悄然在中山第一法院进行。

  在中山第一法院办公楼11楼,挂着“综合审判服务小组”牌子的办公室里,一群年轻人正在忙碌进行着新收案件材料整理、法律文书发送、案件排期、法庭安排等审判辅助性事务,这些人都是广东汉普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的员工。

  从2014年起,中山第一法院与广东汉普人力资源有限公司、中山市创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审判执行事务性工作服务外包项目合同书》《庭审速录工作项目合同书》,使得审执服务、速录、诉讼服务中心、档案整理等58项工作实现了社会化。

  “把审判辅助性事务剥离出来,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来完成,将法官从立案到归档的繁杂工作中解放出来,是提高审判质效、破解人案矛盾的重要切入点。”中山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潘墀告诉记者,明确法官定位后,法官只需要做三件事:审、判、写。审是开庭审案,判是签发裁判文书,写是撰写部分判决或裁定书。

  交由第三方进行审判辅助工作,要如何进行监管与风险防控,确保案件不泄密?

  记者了解到,中山第一法院把诉讼程序碎片化,分成一个个节点,第三方公司组建相对应的工作小组,分别负责各节点的工作。分散节点的流水作业使得每个操作员都无法知悉案件的全貌,加之精确到秒的案件流转时长监控、签订合同确定违约责任等,至今未发生一起审判秘密泄露事件。

  “在诉讼环节,我们详细制定了26个操作规范,超过15万字,建立流程和标准,严保服务质量,保证结果是可控的、唯一的、合格的,这是核心所在。” 中山第一法院研究室负责人王念说。

  目前,中山第一法院原有书记员已全部转型为法官助理,专门负责协助法官管理案件事务、审核审判服务结果、撰写大部分法律文书等工作。

  在消化大量案件的同时,为打造审判专业化,解决“全科法官”分工不细的问题,中山第一法院按“3法官+n助理”的模式设47个审判、执行单元,实行扁平化管理,综合考虑个人意愿、特长和工作需要等因素确定单元审判长,再以“双向选择为原则和指定安排作补充”的办法由单元审判长选单元法官和由单元法官选助理,以繁简分流、案由单一或相近、人案基本均衡为原则定单元案件,实现了以50%的审判力量审理80%的简易类型案件,50%的审判力量审理20%疑难复杂案件的专业化审判。

  通过近三年的社会化模式实践,使中山第一法院在实现“增量、提质、减负”等方面成效明显:法官减少、结案增加,2017年1月至5月结案20722件,同比增长24.79%,一线法官人均结案同比增长28.18%;2016年审限内结案率升至99.82%,生效案件改判发回重审率降至1.3‰;2016年和2017年(预计结案6万件)案均成本下降26.96%。

  手机扫一扫让案件全程智能管理

  记者看到,在中山法院的每本卷宗上,都有相应的二维码和编号。中山第一法院立案庭庭长杨少益向记者介绍,卷宗的每一流转均需通过手机软件APP扫码,省去了人工签收和人工录入,扫码后节点信息立刻进入案件卷宗流转管理系统,院庭长和审管部门均可及时督办。

  案件卷宗如何移交给各个审判执行庭或中心法庭?

  “通过和中国邮政EMS合作,能够实现案件运输‘即时达’和‘零风险’。”杨少益告诉记者,法院工作人员将需要移交给各个审判执行庭或中心法庭的案卷装在安全密封的保险箱内,封存后立刻生成一个二维码,签收人凭手机扫描二维码开箱签收,节省了运送案卷的人手和时间。

  同样借助EMS的是送达服务。

  “我们对EMS的要求是‘五天三投’,其中有一次必须是夜间投递。这样可以充分利用EMS的行业优势,在最合理时间内安排投递,提升送达效率。”王念说,“此外,我们还打通了法院和EMS的送达系统,实时掌握送达节点情况。如果‘五天三投’寄送仍无法送达,EMS工作人员会将法律文书、领取诉讼文书通知书按照法院规定的流程张贴于送达地址处,并即时拍照回传到法官助理的手机APP审核,超时未领取则可完成法律上的送达。”

  购买EMS深度送达服务后,中山第一法院原送达组由18人削减为如今的7人,人力成本降低61.11%,送达效率提升22.47%。

  潘墀表示,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社会化项目将被人工智能替代,社会化成本将不断降低。据了解,中山法院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目前已建成投入使用的有法庭资源管理、智能送达管理、卷宗签收流转等13个项目。

  谈及这种“打包”购买社会服务模式是否能够复制推广,潘墀坦言:“上级法院和当地党委政府支持是改革的前提。”以中山第一法院为例,在仔细研究、精准剥离辅助事务后,以立项的方式向上级法院和当地政府申请项目专项资金,2017年省财政批拨审执服务、速录、诉讼服务中心、档案整理四个社会化专项服务项目资金共700万元。

  开庭以外业务由诉服中心全包

  在中山法院打官司,当事人只需要去两个地方:一是开庭时要到法院,二是除开庭审判以外的全部诉讼事项都可以到诉讼服务中心完成。

  据中山中院副院长、中山法院诉讼服务中心主任李桂兰介绍,跟其他法院的诉讼服务中心不同,中山两级法院诉讼服务中心选址更具“地理优势”——中山两级法院的诉讼服务中心和中山市行政服务中心同楼办公。

  据了解,中山市行政服务中心目前共进驻单位52个,包括公安、国土、工商、人社、国地税等,可集中办理1300多个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这意味着法院和各行政单位之间可以进行联动办公,真正能够做到服务“一站式”。

  “过去原告起诉前,为证明被告身份情况或申请财产保全,需要奔走于多个行政机关部门来查询相关信息,现在完全可以一次完成。”中山中院副院长范华清说。

  “两级法院集中办公,办事方便很多。前段时间,我有两件民事案件在一院立案,二院又有个执行案件立案,中院又有裁定要收,我在一院排队,等候时可以同时在二院、中院办理业务,因为在一院立案的案件需要人口信息查询,可以到旁边的公安信息查询窗口查询,一个早上完成了四个案件。”广东广鸿律师事务所律师冯官海说。

  记者看到,两级三家法院在这里集中办公,共设22个服务窗口,可同时为群众办理十多项业务,所有窗口均有清晰的业务提示,采取无声叫号提示等候的群众。在自助服务区内,互联网电脑、诉讼指引iPad、打印机、案件信息查询终端机等设备一应俱全。当事人可自行查阅诉讼文书格式样式、法律法规、诉讼指引、案件审理进度以及相关文书。

  “我来中山法院打官司,当天就立案了。”一起民间借贷纠纷的当事人陈丽霞对记者说,“可以选择用微信、支付宝、银行卡交费,立案后还可以自选一个时间段开庭,开庭仅用1个小时双方就调解结案,实在是太快,太方便了,就好像逛超市似的。”

  “便民”之外,中山法院探索更多“助民”服务。自6月12日起,由中山法院诉讼服务中心与市司法局、律师协会共同打造的“公益律师服务站”进驻诉讼服务中心,每个工作日均会有公益律师为当事人和来访群众免费提供法律咨询、诉讼引导、代书诉状等法律援助服务。

  作为公益律师之一,广东德疆律师事务所律师莫国栋表示,现实中存在一定数量既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又请不起社会律师的当事人。群众对于法律帮助的需求十分迫切,公益律师可以填补这种空白。

  “在市行政服务中心设置立案窗口,为人民群众集中提供更便捷的‘一站式’诉讼化服务,中山法院在解决诉讼服务社会化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龚稼立说。
责任编辑: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