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绍兴法院执行攻坚纪实:机制创新剑出鞘
2017-06-14 08:51:47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余建华 单巡天
30天不舍昼夜的执行攻坚大会战,出警8676人次,布控1061人,拘留331人,限制高消费1784人,限制出境237人,执结案件4876件,腾退房屋案件104件,腾退土地56亩。自4月15日起一个月内,浙江省绍兴市两级法院“破难一号”执行攻坚大会战以排山倒海之势打了一场漂亮仗。
各项执行质效数据显著提升,这背后的“源动力”则是绍兴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机制的创新:大胆试行两级法院混同执行办案,坚持院领导包案到人,深度融合媒体沟通与执行工作……这些机制如何具体运作?如何统筹力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和可复制性?记者赶赴绍兴实地调查。
“混同执行”,改单打独斗为团队攻坚
“三年的‘硬骨头’终于啃下来了。”上虞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陈亚君指着眼前的一大片土地颇有感慨地对记者说。这块面积约35亩的“硬骨头”位于上虞区百官街道一村,在高大的香樟和柏树中间,仍可以清晰地看到土地被清理过的痕迹。不久前,上虞地区最大规模的土地腾退行动正是在这里打响了“破难一号”的第一“枪”。
当地村民委员会的陈伟强告诉记者,这片土地在1998年由上虞百官街道第一村村民委员会租给一家公司作为鱼塘养殖及苗圃之用,租约到期后公司迟迟不腾退,2014年村民委员会依据上虞法院生效判决提起强制执行申请,此后法院多次催告、协调,却始终未能得到彻底解决。
“其实此前我们也反复讨论过强制执行的方案。”对案件的承办法官袁雷磊来说,这个案子让他如鲠在喉了三年,“但基层法院警力有限,土地面积那么大,涉及的被执行人、案外人利益盘根错节,一旦遇到暴力抗拒执行,光是控制现场就是很大的问题,我们也急啊!”
“此类想啃啃不动的‘骨头案’在基层法院较为普遍,比如腾退难度很大的案件、需要辖区法院之间沟通协调的案件等。”绍兴中院执行局局长蔡德炎向记者逐项梳理,“这些重大、疑难、复杂的执行案件,靠一家基层法院单打独斗很困难。”
“是否可以在不改变执行主体的前提下开展‘混同执行’。”在今年年初执行攻坚活动筹备期间的反复研讨中,绍兴中院院长张宏伟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思路。“统筹辖区两级法院执行力量,混合组成专门执行团队,集中力量予以定点执结。”中院统一管理、统一协调、统一指挥,帮助基层法院协调推进执行工作。
于是,《试行混同执行办案机制的意见》在今年4月出台,“混同执行”作为“破难一号”攻坚战的核心战略正式在绍兴法院全面试行。根据意见要求,包括需要统筹全市法院力量集中腾退案件在内的15类120余件“混同执行”案件被迅速梳理摸排出来,执行中案件不移送、不提级,使用的法律文书均以原承办法院名义出具,案件执结后由原承办法院负责归档。与此同时,张宏伟带头对重大疑难复杂案件一包到底,跟踪处理,中院院领导挂帅带领中院执行督导组至基层法院驻点督导,各级领导靠前指挥,身先士卒。
“破难一号”执行攻坚大会战启动当天,一支由两级法院干警及其他工作人员组成的百余人执行小组开赴上虞百官街道强制腾退现场,土地上四间平房被妥善腾退贴上封条、遗留的设施、农作物和苗木被统一清理,这桩僵持了三年的执行案件终于尘埃落定。
“借助‘混同执行’机制,各级领导包案下沉,带头破难,统筹抽调全市执行干警,协调属地政府及相关部门,集中全市执行‘火力’专攻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绍兴中院副院长胡仲飞说,“我们边试边改,从目前效果来看,‘混同执行’机制的后劲儿很足!”
绍兴中院这一执行机制被最高人民法院《两到三年时间内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动态》全文转发,绍兴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吴晓东批示点赞:“攻坚破难有力度、有创新、有成效,要持续发力,提升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和健康有序的经济环境。”
执行+媒体,给“老赖”戴上紧箍咒
4月15日9时整,整个城市还沉浸在周六的悠闲中。“叮!”绍兴朱先生的手机跳出一条《人民日报》新闻客户端的弹窗提示:“直播!今天,记者将跟随绍兴中院干警,亲历如何对付‘老赖’!”同一时刻,《浙江日报》浙视频、凤凰卫视、网易、腾讯等不同平台的用户被这同一条信息振奋起来,通过网络围观了“破难一号”启动仪式以及越城区人民法院的现场强制腾退。
当天1个多小时的直播过程中,现场执行有条不紊地迅速推进,网络直播端147.5万余名网友在线观看。浙视频直播主持人周莎莎跟随越城法院执行局局长郭巍全程采访了位于绍兴迪荡一处写字楼的强制腾退行动。“想到还有百万双眼睛正在镜头的那一端关注着我们的工作,既有压力也有动力!”郭巍说。
“深化执行与媒体融合”是绍兴法院“破难一号”行动的又一项核心战略,绍兴中院党组认为:要借力媒体平台给“老赖”戴上紧箍咒,同时增进公众对执行工作的理解、认同和支持,实现舆论场上的理性共鸣。
事实上,在“破难一号”执行攻坚大会战筹备期,绍兴中院联合公安、检察联合发布的《关于督促被执行人履行义务及打击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刑事犯罪的通告》就在绍兴电视台连续十天滚动播出,《绍兴法院联合公安检察发出“最严通牒”》的新闻一时间在各大媒体激起了广泛关注。
与此同时,《绍兴日报》“代表委员谈执行”栏目在绍兴市两会期间广邀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法院执行工作建言献策,代表委员们纷纷给绍兴执行工作点赞加油。新昌县七星街道上礼泉村村委会主任、绍兴市人大代表章正祥表示:“有力度,穷尽执行手段压缩被执行人空间,有深度,广开言路从根本上寻求执行工作创新模式,绍兴中院的执行工作让我们感受到了气象一新的面貌!”
规范执行,建纪律严明的执行铁军
“俞法官,你不仅仅是解决了我这个案子,更是让社会看到了绍兴执行的刚性力量和使命必达的决心!”几天前,绍兴中院执行实施处法官俞金刚收到一封来自申请执行人陈女士的感谢信,就在5月初她一次性拿到了近千万元执行款项。
陈女士的案子可谓“烫手山芋”,“难度不仅在于金额高,被执行人之一洪某还是当地连任五届的人大代表,主体特殊,而且其名下财产权属关系复杂处置难度大。”俞金刚在承办该案后,组织多次协商未果,先后对被执行人洪某采取了一系列强制措施:查封财产,评估拍卖,争取当地人大的支持取消洪某的人大代表资格,限制高消费,发起公安布控,媒体曝光……在高压之下,被执行人终于全额履行执行和解协议的内容,申请执行人同意执行完毕。“这个案件算是绍兴地区穷尽、反复运用执行手段最多的一个案子了,十八般兵器轮番上!”俞金刚说道。
拒执罪打击、夜间执行、集中腾退、媒体曝光、限制高消费……穷尽手段“火力”全开,绍兴全市法院“破难一号”大会战的强攻战术进一步压缩被执行人逃避空间。
强化执行力度的同时,规范执行是绍兴法院反复强调的重要“军规”。在绍兴中院执行实施处副处长蔡立刚的案头,记者看到几份记载详尽的“‘混同执行’案件执行日志”。除案件基本信息、督导执行组责任干警、包案领导外,日志对于已采取的执行措施,难点问题、方案,以及每一次行动具体情况都一一记录在案,蔡立刚解释说根据“破难一号”行动加强专案管理的要求,混同执行案件实行“一案一团队一台账”的日志式管理,确保有据可查,全程留痕。
有力度有章法,一支纪律严明、蹄疾步稳的绍兴执行铁军在实战中逐渐成熟起来。
绍兴法院“破难一号”执行攻坚大会战圆满落下帷幕,“这既是对执行未结案的一次大规模集中清理,也是绍兴执行铁军的一次大练兵。绍兴全市法院的执行指挥系统得以升级,信用联合惩戒体系得以加强,执行行为得以规范,信息公开得以全面推进。”在张宏伟看来,破解执行难,是使命必达的背水一战,而在实战中磨砺出来的执行机制创新将如利剑出鞘,在未来持续发力,推动执行工作良性发展。
各项执行质效数据显著提升,这背后的“源动力”则是绍兴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机制的创新:大胆试行两级法院混同执行办案,坚持院领导包案到人,深度融合媒体沟通与执行工作……这些机制如何具体运作?如何统筹力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和可复制性?记者赶赴绍兴实地调查。
“混同执行”,改单打独斗为团队攻坚
“三年的‘硬骨头’终于啃下来了。”上虞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陈亚君指着眼前的一大片土地颇有感慨地对记者说。这块面积约35亩的“硬骨头”位于上虞区百官街道一村,在高大的香樟和柏树中间,仍可以清晰地看到土地被清理过的痕迹。不久前,上虞地区最大规模的土地腾退行动正是在这里打响了“破难一号”的第一“枪”。
当地村民委员会的陈伟强告诉记者,这片土地在1998年由上虞百官街道第一村村民委员会租给一家公司作为鱼塘养殖及苗圃之用,租约到期后公司迟迟不腾退,2014年村民委员会依据上虞法院生效判决提起强制执行申请,此后法院多次催告、协调,却始终未能得到彻底解决。
“其实此前我们也反复讨论过强制执行的方案。”对案件的承办法官袁雷磊来说,这个案子让他如鲠在喉了三年,“但基层法院警力有限,土地面积那么大,涉及的被执行人、案外人利益盘根错节,一旦遇到暴力抗拒执行,光是控制现场就是很大的问题,我们也急啊!”
“此类想啃啃不动的‘骨头案’在基层法院较为普遍,比如腾退难度很大的案件、需要辖区法院之间沟通协调的案件等。”绍兴中院执行局局长蔡德炎向记者逐项梳理,“这些重大、疑难、复杂的执行案件,靠一家基层法院单打独斗很困难。”
“是否可以在不改变执行主体的前提下开展‘混同执行’。”在今年年初执行攻坚活动筹备期间的反复研讨中,绍兴中院院长张宏伟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思路。“统筹辖区两级法院执行力量,混合组成专门执行团队,集中力量予以定点执结。”中院统一管理、统一协调、统一指挥,帮助基层法院协调推进执行工作。
于是,《试行混同执行办案机制的意见》在今年4月出台,“混同执行”作为“破难一号”攻坚战的核心战略正式在绍兴法院全面试行。根据意见要求,包括需要统筹全市法院力量集中腾退案件在内的15类120余件“混同执行”案件被迅速梳理摸排出来,执行中案件不移送、不提级,使用的法律文书均以原承办法院名义出具,案件执结后由原承办法院负责归档。与此同时,张宏伟带头对重大疑难复杂案件一包到底,跟踪处理,中院院领导挂帅带领中院执行督导组至基层法院驻点督导,各级领导靠前指挥,身先士卒。
“破难一号”执行攻坚大会战启动当天,一支由两级法院干警及其他工作人员组成的百余人执行小组开赴上虞百官街道强制腾退现场,土地上四间平房被妥善腾退贴上封条、遗留的设施、农作物和苗木被统一清理,这桩僵持了三年的执行案件终于尘埃落定。
“借助‘混同执行’机制,各级领导包案下沉,带头破难,统筹抽调全市执行干警,协调属地政府及相关部门,集中全市执行‘火力’专攻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绍兴中院副院长胡仲飞说,“我们边试边改,从目前效果来看,‘混同执行’机制的后劲儿很足!”
绍兴中院这一执行机制被最高人民法院《两到三年时间内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动态》全文转发,绍兴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吴晓东批示点赞:“攻坚破难有力度、有创新、有成效,要持续发力,提升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和健康有序的经济环境。”
执行+媒体,给“老赖”戴上紧箍咒
4月15日9时整,整个城市还沉浸在周六的悠闲中。“叮!”绍兴朱先生的手机跳出一条《人民日报》新闻客户端的弹窗提示:“直播!今天,记者将跟随绍兴中院干警,亲历如何对付‘老赖’!”同一时刻,《浙江日报》浙视频、凤凰卫视、网易、腾讯等不同平台的用户被这同一条信息振奋起来,通过网络围观了“破难一号”启动仪式以及越城区人民法院的现场强制腾退。
当天1个多小时的直播过程中,现场执行有条不紊地迅速推进,网络直播端147.5万余名网友在线观看。浙视频直播主持人周莎莎跟随越城法院执行局局长郭巍全程采访了位于绍兴迪荡一处写字楼的强制腾退行动。“想到还有百万双眼睛正在镜头的那一端关注着我们的工作,既有压力也有动力!”郭巍说。
“深化执行与媒体融合”是绍兴法院“破难一号”行动的又一项核心战略,绍兴中院党组认为:要借力媒体平台给“老赖”戴上紧箍咒,同时增进公众对执行工作的理解、认同和支持,实现舆论场上的理性共鸣。
事实上,在“破难一号”执行攻坚大会战筹备期,绍兴中院联合公安、检察联合发布的《关于督促被执行人履行义务及打击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刑事犯罪的通告》就在绍兴电视台连续十天滚动播出,《绍兴法院联合公安检察发出“最严通牒”》的新闻一时间在各大媒体激起了广泛关注。
与此同时,《绍兴日报》“代表委员谈执行”栏目在绍兴市两会期间广邀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法院执行工作建言献策,代表委员们纷纷给绍兴执行工作点赞加油。新昌县七星街道上礼泉村村委会主任、绍兴市人大代表章正祥表示:“有力度,穷尽执行手段压缩被执行人空间,有深度,广开言路从根本上寻求执行工作创新模式,绍兴中院的执行工作让我们感受到了气象一新的面貌!”
规范执行,建纪律严明的执行铁军
“俞法官,你不仅仅是解决了我这个案子,更是让社会看到了绍兴执行的刚性力量和使命必达的决心!”几天前,绍兴中院执行实施处法官俞金刚收到一封来自申请执行人陈女士的感谢信,就在5月初她一次性拿到了近千万元执行款项。
陈女士的案子可谓“烫手山芋”,“难度不仅在于金额高,被执行人之一洪某还是当地连任五届的人大代表,主体特殊,而且其名下财产权属关系复杂处置难度大。”俞金刚在承办该案后,组织多次协商未果,先后对被执行人洪某采取了一系列强制措施:查封财产,评估拍卖,争取当地人大的支持取消洪某的人大代表资格,限制高消费,发起公安布控,媒体曝光……在高压之下,被执行人终于全额履行执行和解协议的内容,申请执行人同意执行完毕。“这个案件算是绍兴地区穷尽、反复运用执行手段最多的一个案子了,十八般兵器轮番上!”俞金刚说道。
拒执罪打击、夜间执行、集中腾退、媒体曝光、限制高消费……穷尽手段“火力”全开,绍兴全市法院“破难一号”大会战的强攻战术进一步压缩被执行人逃避空间。
强化执行力度的同时,规范执行是绍兴法院反复强调的重要“军规”。在绍兴中院执行实施处副处长蔡立刚的案头,记者看到几份记载详尽的“‘混同执行’案件执行日志”。除案件基本信息、督导执行组责任干警、包案领导外,日志对于已采取的执行措施,难点问题、方案,以及每一次行动具体情况都一一记录在案,蔡立刚解释说根据“破难一号”行动加强专案管理的要求,混同执行案件实行“一案一团队一台账”的日志式管理,确保有据可查,全程留痕。
有力度有章法,一支纪律严明、蹄疾步稳的绍兴执行铁军在实战中逐渐成熟起来。
绍兴法院“破难一号”执行攻坚大会战圆满落下帷幕,“这既是对执行未结案的一次大规模集中清理,也是绍兴执行铁军的一次大练兵。绍兴全市法院的执行指挥系统得以升级,信用联合惩戒体系得以加强,执行行为得以规范,信息公开得以全面推进。”在张宏伟看来,破解执行难,是使命必达的背水一战,而在实战中磨砺出来的执行机制创新将如利剑出鞘,在未来持续发力,推动执行工作良性发展。
责任编辑:刘瑞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