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为民 让人民更有获得感
2017-03-14 14:08:43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许聪
  3月12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听取和审议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如何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过去的一年,人民法院多措并举,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司法的温度。

  让纠纷快速解决

  报告显示,过去的一年,最高人民法院大力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出台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意见,建立2338个专门诉调对接中心,419个法院开通在线调解平台,畅通纠纷解决渠道。

  “遇到纠纷先想到打官司,说明大家法治意识有所提高。不过,居民们遇到的基本上都不是太大的事情,如果能有个调解的平台,双方坐下来谈一谈,不仅能节约司法资源,还能更快地解决纠纷。”对于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全国人大代表余梅这样评价道。

  据介绍,为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各地纷纷用多种方式化解矛盾纠纷。对于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下一步发展,全国人大代表高广生建议,法院可与公证机构合作,在继承公证及相关家事公证领域形成工作对接,这样部分案件在诉前便可以通过公证的方式直接解决,对诉讼案件形成了合理分流。

  数据显示,去年一年,全国各级法院指导人民调解组织、支持仲裁机构化解矛盾,依法确认调解协议有效15.3万件,以调解方式处理案件532.1万件。

  让群众感受司法温度

  为进一步解决群众诉讼不便问题,人民法院积极创新司法便民措施,推进诉讼服务中心转型升级,针对当事人不同需求,及时提供咨询、立案、调解、接访、法律援助等个性化服务。天津、辽宁、广东、宁夏等地法院完善诉讼服务大厅、诉讼服务网和“12368诉讼服务热线”,为当事人提供“一站式”服务;新疆及兵团法院开展巡回审判5400多次;内蒙古、西藏、青海等法院推广“车载法庭”;安徽、重庆、陕西等法院推广“背包法庭”,基层法官跋山涉水,深入田间地头,让群众切身感受到社会主义司法的关怀和温暖。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俞学文认为,要让司法更加贴近人民群众,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司法需求,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司法的温度。

  同时,人民法院还积极借助信息化技术,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据了解,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通过网上申诉和视频接访系统接待当事人3707人次。运用微博、微信、网站等信息平台,变当事人千方百计打听案情为法院及时主动告知。

  “司法服务工作的推进不仅让群众看到了一个便利的法院,提升了人民群众对法院的满意程度,而且还有利于树立法官形象、提升司法权威。” 俞学文说。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梁丽娜表示,司法信息公开让当事人可以直接知道法官在案件审理中,是否规范操作、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履职等,从而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让司法贴近群众,让群众信任司法。

  让“老赖”无处可藏

  去年全国两会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承诺“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

  对执行难问题,全国人大代表王鹏杰认为,这会造成老百姓不相信法律、不相信法院,严重影响依法治国的进程和司法公信力。

  为此,最高人民法院大力推进执行改革,在全社会大力支持下,各级法院向执行难全面宣战,共受理执行案件614.9万件,执结507.9万件,同比分别上升31.6%和33.1%,执行到位金额1.5万亿元,同比上升54%。

  为破解长期存在的“查人找物”难题,最高人民法院与公安部、国家工商总局、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等十余个部门建立网络执行查控系统,对存款、房屋、车辆、证券等主要财产形式“一网打尽”,执行法官足不出户即可依法查询被执行人财产和相关信息,实现了执行模式的根本变革。

  全国人大代表李静表示,执行法官不用再在银行、工商、房管等部门间往返穿梭,“鼠标一点一网打尽”,信息化建设提高了执行效率。

  同时,最高人民法院还大力推进“信用中国”建设,贯彻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的意见》,会同国家发改委等40多个部门完善工作机制,在招标投标、融资信贷、市场准入、高消费等方面对失信被执行人实行信用惩戒,使其“一处失信、处处受限”。发布失信被执行人信息689万例,限制628万人次购买机票,限制229万人次乘坐高铁。依法惩治拒不执行裁判行为,司法拘留1.6万人,追究刑事责任2167人,让司法裁判真正成为惩治违法失信的利剑。

  全国人大代表伊永春认为,在大数据时代,法院执行信息系统与全国金融、车辆、房产等信息网络实现数据对接,经过严格的法定程序对被执行人金融资产等采取快速查询、冻结和划扣等措施,有助于迅速准确破解“查人找物”难题。

  “为更好让‘老赖’履行义务,推出有力的惩戒机制很有必要,目前来看也很有效。” 全国人大代表陈腊英表示。
责任编辑:刘瑞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