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间赛跑的人
——追记天津汉沽审判区刑庭原庭长张瑞泉
2012-05-08 08:46:08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祖先海
  雨天容易让人伤感。2011年10月23日那天夜里,汉沽就下了一场雨,很大,下了一夜,第二天早上,还淅淅沥沥的,像苍老的泪。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法院汉沽审判区刑庭原庭长张瑞泉,就是在这个雨夜里告别了人世,才54岁!噩耗传来,很多同事不愿相信。

  一个“谎言”他捂了九年

  某种意义上讲,张瑞泉能活到去年,应该感谢2003年那场肆虐的“非典”。因为大量的病人急需用血,天津血库一时告急。为缓解用血荒,天津市委、市政府号召公务员义务献血。但凡这种事,张瑞泉落不下,他第一批报了名。给病人用血,要求极严,每个献血者的血液都必须进行严格的检测,张瑞泉就是在这种极其严格的检测中,被检测出血液中肝肿瘤标志物指标异常,但医生没有明说,只是建议他到医院做一下检查。

  张瑞泉没当回事儿,那天晚上,他照例很晚才下班。姐姐张凤英正好来家看望母亲,见他这么晚才下班,便埋怨他说:“你咋不注意身体,献血了,还不早点儿回家歇着。”张瑞泉嘿嘿一笑:“想做点儿贡献没做成。”姐姐问:“为啥?”他说:“大夫说我的血不合格,让我到医院检查一下,我估摸没啥事儿。”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张瑞泉的姐姐一打听,知道实情,坚持陪他到医院做检查。几天以后,病理报告出来了,是肝癌,中早期,必须立即住院手术。为了说服弟弟及时住院治疗,同时不给他增添精神负担,姐姐没有告诉他实情,而是谎称他肝部有一个囊肿,需要手术切除。一般人听到肝部手术,第一反应是惊愕,可张瑞泉像没事人一样,略微沉思了一下说:“那就做吧!”

  “不知道他咋那样平静。”回忆弟弟生前的点点滴滴,张凤英觉得弟弟肯定知道自己有恶性肿瘤。“我们告诉他说是囊肿,他没吭声,他又不是不识字,搁别人肯定找医生要病历看。他也不问。现在我才明白,他需要这个谎言,他不希望在他有限的时间里,大伙把他当病人看。”

  那么大的手术,若是一般人还不照半年住,可他病情稍一稳定,就要求出院。“我们劝他多住些日子,等痊愈再出院。他笑着说,在医院里待着总觉得自己是个病人,一工作了就忘了这码事,好得快。”就这样,他在医院只住了二十天,就坚持出院了。回到单位,他又像以前一样早来晚归。很多同事压根儿都不知道他是病人,直到他去世前一个月,听说他患了肝癌,大家都不信。“生这么重的病,咋就没听说他住过院呢?”同事么小燕至今仍觉得不解。

  “我的时间不多了,不能轻易躺下”

  肝癌复发,一般五年一个周期,张瑞泉没能逃脱这个魔咒。2009年,他时常感到肝部不舒服。6月,单位体检,医生发现他肝部有异常,建议他到医院做检查。第二天他自己去市里的医院做了CT,发现肝癌已经复发,并且两肺都有转移。医生见他虽病得这么重,却不像扛不住事的人,就将实情告诉了他。

  “这么大的事儿,他从医院回来,下午还照常上班,因为有几个案子第二天要上审委会。”汉沽审判区副主任李宝平回忆说。

  那天晚上,他一直工作到7点才下班。他没有直接回家,而是来到姐姐家,将当天去医院检查的结果告诉了姐姐。听到这一噩耗,姐姐如五雷轰顶,当场哭得泣不成声。“可他特别镇定!他对我说,这事和谁也别说,也别跟老娘说,只让他媳妇和儿子知道就行,更别让单位知道。我说为啥啊,不要治病吗?他说麻烦大伙干啥啊,让大伙都拿我当个病人看待也没啥劲。说的特别镇定!”

  肝癌复发,唯一的办法就是手术治疗。一般三周就要去医院做一次复查或治疗。两年多时光,张凤英清楚地记得,他一共住了23次医院,但每次住院都只是三四天,最长没超过一周,其中有两天还是双休日。手术时,他当天才去,怕耽误工作,每回都央求医生将手术安排在周五,利用双休日休息两天,周一好上班。所以,同事都不知道他住院,更不知道他生了这么重的病。直到有一次他差点儿晕倒在审判台上,同事才隐约觉得他身体不好。

  那天,是公开审理一起重大刑事案件,张瑞泉主审。进入庭审辩论阶段,他的脸色突然煞白,豆大的汗珠不断往外冒。“当时,旁听席上有100多人,我怕他撑不住,想上前扶他一把。他怕影响庭审效果,示意我别动。他就那么挺着,用钢笔顶在腹部上,硬是坚持了40多分钟,直到庭审结束……”年轻法警董殿国回忆说,“他是焦裕禄式的好法官。我以前不相信有焦裕禄这样的人,我觉得是编出来的,没想到现在离我这么近。”

  这种情形发生过多次,同事劝他别参与庭审了,他总说没事。直到去世前两个月,他还坚持开庭办案。后来病重了,体重从85公斤下降到不足70公斤,他还要每天坚持上班。姐姐多次含泪乞求他别再上班了,在家养养身体,多陪陪老娘和年幼的孙子,可张瑞泉却动情地对姐姐说:“姐啊,我这病不是歇着就能好的,我知道我的时间不多了,不能轻易躺下,我一旦躺下也许就起不来了,趁着现在还可以工作,多干一天是一天吧!”

  再简单的案子,他都要搞一个庭审提纲

  在汉沽审判区采访,人们谈论张瑞泉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心细。汉沽审判区政治处主任刘宗军这样形容张瑞泉,他是个心细的人,好琢磨。到一个地方出差,怎么走,走哪条路,他都详细制定线路图。今天干什么,明天干什么,清楚极了。生活上如此,工作上更是特别有计划。当了20多年的法官,审了2100多件案子,开个庭还不小菜一碟。可是再简单的案子,他都要搞一个庭审提纲,他说这样牢靠、心安,不容易出差错。

  同事向记者讲了两个例子,都与张瑞泉的心细有关。一个是两个未成年人发生性关系,男的17岁,女孩说她不到14岁(该案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该女孩因为一些原因,没有取得户籍)。检察机关遂以强奸幼女罪将男孩起诉到法院。发生性关系时,女孩是同意的。于是,14岁就成了一个罪与非罪的分水岭。这个时候,就看出张瑞泉的心细来了。为查清事实,他详细制定了讯问提纲,问谁、怎么问、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问,制定的清清楚楚。女孩家在农村,张瑞泉怕去晚了证人下地干活或外出有事,他早晨6点就出发了,找左邻右舍调查女孩的真实年龄,最后他又找到女孩的接生婆核实,最终证实,两个未成年人发生性关系时,女孩已年满14岁。一起错案就这样避免了。

  另一个是一起盗窃案。尽管当事人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但由于找不到嫌疑人销赃的地方,形成不了完整的证据链。可承办人认为虽然赃物去向不明,但有嫌疑人指认的作案现场作依据,可以认定。张瑞泉不干了:“这样办行吗?我这一关就过不去!”细心的张瑞泉通过反复阅卷,找到突破口。在公安机关的讯问笔录中,他发现当事人有“将盗来的电线埋在一坟地里,等风声过后又挖出卖了”这样的叙述。根据这一细节,他将被告人带到赃物曾经埋藏的现场,并发现有残留物,得以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

  关于张瑞泉心细的故事还有很多。病情恶化时,他不能直接办案了,就把心细用在裁判文书和审判质量把关上。比如,文书中适用的相关法条,审判员马虎落下了,他给添上。他语文好,自修过大学语文,对遣词造句甚至标点符号都特别讲究,所以,裁判文书经他手过一遍,等于质检了。这么多年来,经他把关的裁判文书没有出现过一处低级错误,他主审的2100多件案件无一错案,无一案件引发当事人上访。2010年,更是带领全庭干警创造了审限内结案率100%,刑事附带民事调撤率100%,执行到位率100%,息诉率100%,无发回改判案件,无涉诉信访的骄人业绩。

  “小鬼怕恶人,我就是那恶人!”

  在同事眼里,张瑞泉是个儒雅的人,脾气好,从来没有见他和人发过脾气。但是,2010年7月的一天下午,好脾气的张瑞泉却发起火来,用同事福津的话说,是大发雷霆。只听他在电话里对着一个人大声吼道:“我怕办错案、怕委屈人,还就是不怕你们这些人威胁。”见他这么激动,同事都为他的身体担心,劝他别生气。他却笑着说:“小鬼怕恶人,他们是小鬼,我就是那恶人。”

  原来,打电话威胁他的人与一起抢劫案有关。几天前,案中一名犯罪嫌疑人的父亲曾托人找过张瑞泉,还是拎着15万元来的,要摆平这事。为此他们还专门做了一番“考证”,知道张瑞泉是个正派人,但考虑到他得了绝症,猜想他这个时候肯定需要钱。可他们没想到张瑞泉不但拒收,还用大道理教育了他们一番。用钱摆不平,就搞人身威胁吧。于是,便有了这一幕。

  在小鬼面前他是恶人,但在群众面前他却有情有义。

  2009年12月中旬,一起恶性交通肇事案由汉沽区人民检察院起诉到汉沽审判区。被告人刘某驾驶灯光、制动性能均不合格的重型自卸货车,在津汉公路上为超越李某驾驶的“夏利”牌轿车,将车驶入逆行道,后为躲避迎面行来的王某驾驶的重型货车,又将车驶回原车道,导致李某驾驶的车辆失控,撞向对面开来的王某驾驶的重型货车,造成李某车内三死两伤。出了如此恶性的交通事故,被害人家属悲痛欲绝,情绪异常激动。

  而此时,离新年还有十几天,张瑞泉的庭结案率已是100%。按照以往一些不成文的做法,这个时候受理的案子要过了年再审。可张瑞泉坚持将案号立在2009年,因为他知道,100%结案率固然重要,第一时间让被害人家属走出痛苦泥淖,更重要!

  然而,这毕竟是三死两伤的重大恶性交通肇事案。如何处理这一案件,当时有一种声音很强势:“刑事优先,速判速决。”但是张瑞泉没有这样做,在他看来,如果刑事部分先判决,被告人受到严厉的刑事处罚后,一定会影响到民事赔偿,如果被害人一方得不到实际赔偿,即使有一纸判决,日后执行起来也将困难重重。因此他主张“调解优先,调判结合”。

  接下来的11天时间里,重病在身的张瑞泉担负起案件的民事调解工作。他和全庭同志一起,找原、被告人反复协商,让他们充分了解案件的全部信息及相关法律规定,使其知道任何情况下的法律后果,同时努力为原、被告人创造平等协商的氛围。在他的努力下,双方最终达成赔偿意向并签订了《交通事故赔偿协议书》,被告人刘某得到被害人及其家属的谅解,被害人得到实际赔偿,此案也得到了公正判决。

  事后,当被告人律师得知身患绝症的张瑞泉那般忘我工作,在微博里由衷感叹道:“这个案子让我震撼,这个庭长让我惭愧,他对待当事人的真诚、无私,凸显出我内心深处的那个‘小’来。”

  “孩子,扶我到法院看一眼,告个别”

  张瑞泉具体是哪一天离开法院的,同事说法不一。有人说,在他去世前的一个月看见过他,也有人说是两周前。这些都不重要!因为不管哪种说法,都是一种美好愿望,一份无法割舍的情意……

  至于哪一天,他的家人也无法准确说出,只记得是2011年9月的一天,不是周六就是周日。那天早上,从没有给儿子提过什么要求的他,突然对儿子张顺禹说:“孩子,扶我到法院看一眼,工作了二十多年,告个别吧。”当时,他的癌细胞已转移到了胸椎,压迫脊椎神经,走不了路。

  儿子至今记得父亲来到办公室的情景。那天,儿子哭了。父亲是那么眷念他工作的地方!打开办公室的门,他像走进一间新买的房子那样,这看看,那摸摸,又在那张还没有坐够的办公桌前坐下,他就那么坐着,依依不舍。后来,他又让儿子扶他到法庭看看,看一看熟悉的国徽,摸一摸审判席,摸一摸法槌……

  这就是父亲和他工作20多年的法院的最后告别!

  打那以后,张瑞泉就躺下了。但他仍恋恋不舍他的工作,他打电话给他的同事,要求他们把写好的文书拿来,他帮着把关校对。大伙儿不忍心,劝他保重身体。他说:“咱法院正是爬坡上台阶的时候,大伙儿都这么玩命干,我躺着不安心啊!”

  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心里想的还是工作。弥留之际,李宝平来看他,他握着李宝平的手说:“感谢组织,感谢你!我不能再为汉沽法院作贡献了!刑庭的事,你要多关心!”李宝平是一个口才很好的人,那天,他感动得连一句安慰的话都说不出来。

  10月23日是张瑞泉生命最后的日子。为了能让他见年迈的母亲和两个月大的孙子最后一眼,家人将他从医院接回家里。回到家,家人把孙子抱到他跟前,他依依不舍地抚摸着孙子的头,久久不肯放手。后来,他累了,他让家人把守在他身边不肯离去的老母亲搀走,然后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而今,半年多时间过去了,88岁的老母亲至今无法接受儿子已经去世的现实,每到下班的点,她就守在门口,望着儿子以前下班的小路。她盼望有一天能看到儿子的身影!
责任编辑:陈秀军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