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仰
2010-09-15 08:25:18 | 来源:中国法院网濮阳频道 | 作者:兰晓
  最近看了部电影,很有感触.这部电影就是《风声》,讲述的是我党两名同志,潜伏在日伪政权内部,一个化名为老枪,叫吴志国,一个化名为老鬼,叫顾晓梦,顾晓梦在一次传送情报后,被敌人发现情报有泄密现象,敌人于是开始封闭掌握情报的人员,在封闭中运用各种手段以及酷刑,企图“捉鬼”。

  看完电影以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对那些英雄先烈,我们大家总是习惯用“舍生取义”、“英勇捐躯”、“ 抛头颅,洒热血”等词汇来形容。几十年来,随着重复次数的不断刷新,对这些词汇所表示的含义我们似乎都已经麻木了。内心里面再没有开始时的那份感动与震撼,生与死,重复得多了,就仅仅只是两个字了。

  《风声》用鲜活的故事,用血淋淋的酷刑,再一次告诉我们: 我们缤纷的幸福生活都是先辈用炼狱般的牺牲换来的,我们欢乐的背后有无数鲜血染红却依旧挺拔的脊梁。《风声》也让我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激情,一种由社会责任感以及历史使命感所冲击出来的激情。在那个年代,像“顾晓梦”这样的特工所做的工作,所付出的鲜血和代价往往终其一生都不会得到回报,他们不会获得金钱等物质的利益,不会获得权势等虚荣的享受,也不可能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军功章,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或者带着伪装黯然倒下,或者受尽折磨走向刑场,淹没在历史的滚滚洪流里。

  那是什么在驱动着他们,是什么?

  是信仰。因为信仰,让他们在黑暗中看到了曙光;因为信仰,让他们在地狱中找到了天堂;因为信仰,使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梦想;因为信仰,使中华民族从深渊谷底走向复兴之路。

  由此,我想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以不信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的罪名,被雅典法庭判处死刑。当时,他可以选择逃亡,但是他仍然选择饮毒而死。他说:我像一只猎犬一样追寻真理的足迹。而他认为的真理,就是他的信仰,是他宁死也不能屈服的。苏格拉底死了,但他的思想却影响深远,余波绵延至今,可以这样说,苏格拉底对西方哲学的影响,就像孔子对中华思想的渗透。还有布鲁诺,一位宁肯忍受火刑也要维护真理与信仰的科学家,在熊熊的烈火当中,他说:高加索山上的冰川,也不能冷却我心头的火焰。

  那信仰是什么呢?

  从物质和意识的领域来理解,信仰是一种意识。

  从真理的概念来理解,信仰是人们对未来世界正确的意识。

  从个人的角度来讲,信仰就是自以为是的信念,是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个人等极度相信和尊敬,并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

  信仰的本质是相信其正确,甚至宁愿相信其正确,不在于其是否真实。所以,信仰无所谓真假,有信仰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你信仰什么,那么终其一生,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你都会相信你所信仰的东西。有人信仰爱情,有人信仰事业,有人信仰自己,有人信仰善良,还有人信仰宗教信仰真理信仰共产主义等等。信仰爱情的人仿佛生命为爱情而存,漫长的一生中只想追求一个温暖的依靠;信仰事业的人时刻在为理想而战斗,为梦想而拼搏;信仰自己的人在每一次挫折面前都绝不放弃,在任何情况下都执著于自己的力量;信仰善良的人在每一天的生活中都不断充实着自己的爱心,全力的为身边每一个人的幸福生活而努力着;信仰真理的人宁死也不改变自己的思想……

  有了信仰,就能让我们的信仰变为现实吗?会吗?

  不会的,共产主义社会不是靠想象就能实现的,而整个人类整个地球的文明、和谐、幸福也不是靠想象就能达到的。所有的信仰只有付诸具体的行动,与行动紧密结合,才会产生伟大的力量。这里可以借用王国维求学的三个境界来说明,第一境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说的是立志,亦指信仰的树立。第二境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说的是殚精竭虑,百折不挠,不论前程如何,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且无怨无悔,任劳任怨,这就是行动。第三境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说的是上下求索,瞬间顿悟,成功于不经意间悄然降临。

  就像有多少读者,就会有多少个哈姆雷特一样,有多少不同的人,就会有多少不同的信仰,而每个拥有信仰的人只有在为信仰进行努力,把信仰付诸实践的时候,其信仰才会具有无比坚强的力量,其人生也才会璀璨生辉。
责任编辑:李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