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和尚》故事的感悟
2012-06-18 09:15:42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杨宝生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古代的小镇上,有一个德高望重的老和尚,因为他见多识广,处事公道,深得人们的敬重。人们有了纠纷,也不找官府,都找他来评个对错,断个是非。
有一天,正是集市,一个醉醺醺的小混混买了三尺布,每尺八钱,应当付二十四钱。可他非说三八二十三,应当付二十三钱,于是与卖主争执了起来。恰巧,老和尚的徒弟一个小和尚打这儿路过,听了一会儿后,忍不住上去劝说这个小混混,说:“从来都是三八二十四,未曾听说三八二十三,你喝多了,不要在此耍赖,应当付人二十四钱。”小混混转而又与小和尚吵了起来,并掏出一把刀来,愿以项上人头与小和尚打赌,说如果他输了,情愿将头割下。而小和尚也急了,说我别无他物,身上最贵重的就是师父所赠的僧帽,愿以此作赌注。
围观的人们也多了起来,因为胜负已然明了,大家倒要看看那小混混如何割下脑袋。可是由谁来断胜负呢?大家一致推举老和尚,不一会,老和尚被人请了来,弄清原委后。老和尚拈着胡须沉思片刻,缓缓说道:“这位施主说的对,的确三八二十三。”众皆哗然,以为老和尚糊涂了。而小混混付了二十三钱后,摘下小和尚的帽子,扬长而去。回去的路上,小和尚忍不住问老和尚,为什么这样做。老和尚说:“如果你输了,顶多失去一顶帽子。而如果他输了,在当时的情况下,很有可能酿成他自戗的后果。以一帽换一命,孰轻孰重,不言自明啊!”至此,小和尚才明白师父的良苦用心。此事传了开来,大家对老和尚更加的敬重了。但是,敬重归敬重,自那以后,人们有了纠纷,再也不找老和尚来评断了。
这个故事给做为法官的我以深深的启示。
启示一,我认为在解决百姓纠纷,裁判案件时,要灵活运用各种处理方法,讲究执法艺术。不可不顾案件后果,呆板教条的使用法律,平息了小纠纷,惹来了大麻烦。如故事中,如果老和尚当即裁判小混混输了,那么小混混在酒后情急之下,再加上周围人的嘲笑、激将,真有可能血溅闹市,引发血案。从这点上看,老和尚的想法是积极的,值得我们学习。
启示二,今后再处理案件时,一定要遵循公平公正这一原则。在此前提下,才进而考虑灵活执法,讲究执法艺术等方面。公正是我们行为的底线,是办案的标尺,是作为法官行动的根。它贯穿整个案件的始终,无论什么情况下,我们都不能将公正放弃。这一条要比启示重要得多。在故事中,人们认定了老和尚是个善良的好人,所以敬重他,但有了纠纷却不再找老和尚来处理了,为什么呢?因为人们开始怀疑他的公正。古人说:民不服我能,服我公。慈悲、善良是我们应当具备的品质,但在百姓的纠纷面前,人们更需要的是公正。联想到当前,各级法院都在追求案件的调解率,这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同时也能真正为百姓定纷止争,彻底化解矛盾,本是件好事。而我有时却为了片面追求调解率,调解中,忽略了案件的事实,也不再顾及是否公平公正,无原则的给纠纷的双方做起了和事佬,更有时,面对一些蛮横不讲理的人,不能很好的主持正义,却劝对方让步,只要能调解了便大功告成。其结果,是以公正为代价换取暂时的和谐,丢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因为哲人曾告诫我们,恶人因为邪恶占到了便宜,仍会继续邪恶,以占尽更多的便宜。这样下去,因为有便宜占,好人也会作出一副凶恶的表象来。叫唤的孩子有奶吃,也便都学会叫唤。因此,纠纷不会从根本上解决。人们会觉着我们法官无异于村中老者,只知和稀泥,到法院如同到了调解委员会一样。这样下去,久而久之,法院的威严,法官的威信将荡然无存。当人们有了纠纷不愿再到法院来寻求解决时,我们也便成了故事中的老和尚,而陷入尴尬的境地。
赘语:这样看来,老和尚岂不是陷入两难之中?我认为,公正与和谐并不是不可得兼。故事中的老和尚完全可能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一纠纷而不必以牺牲公正作代价。至少我现在就已想出其他的办法来,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定还有更多的办法来解决这个纠纷。
有一天,正是集市,一个醉醺醺的小混混买了三尺布,每尺八钱,应当付二十四钱。可他非说三八二十三,应当付二十三钱,于是与卖主争执了起来。恰巧,老和尚的徒弟一个小和尚打这儿路过,听了一会儿后,忍不住上去劝说这个小混混,说:“从来都是三八二十四,未曾听说三八二十三,你喝多了,不要在此耍赖,应当付人二十四钱。”小混混转而又与小和尚吵了起来,并掏出一把刀来,愿以项上人头与小和尚打赌,说如果他输了,情愿将头割下。而小和尚也急了,说我别无他物,身上最贵重的就是师父所赠的僧帽,愿以此作赌注。
围观的人们也多了起来,因为胜负已然明了,大家倒要看看那小混混如何割下脑袋。可是由谁来断胜负呢?大家一致推举老和尚,不一会,老和尚被人请了来,弄清原委后。老和尚拈着胡须沉思片刻,缓缓说道:“这位施主说的对,的确三八二十三。”众皆哗然,以为老和尚糊涂了。而小混混付了二十三钱后,摘下小和尚的帽子,扬长而去。回去的路上,小和尚忍不住问老和尚,为什么这样做。老和尚说:“如果你输了,顶多失去一顶帽子。而如果他输了,在当时的情况下,很有可能酿成他自戗的后果。以一帽换一命,孰轻孰重,不言自明啊!”至此,小和尚才明白师父的良苦用心。此事传了开来,大家对老和尚更加的敬重了。但是,敬重归敬重,自那以后,人们有了纠纷,再也不找老和尚来评断了。
这个故事给做为法官的我以深深的启示。
启示一,我认为在解决百姓纠纷,裁判案件时,要灵活运用各种处理方法,讲究执法艺术。不可不顾案件后果,呆板教条的使用法律,平息了小纠纷,惹来了大麻烦。如故事中,如果老和尚当即裁判小混混输了,那么小混混在酒后情急之下,再加上周围人的嘲笑、激将,真有可能血溅闹市,引发血案。从这点上看,老和尚的想法是积极的,值得我们学习。
启示二,今后再处理案件时,一定要遵循公平公正这一原则。在此前提下,才进而考虑灵活执法,讲究执法艺术等方面。公正是我们行为的底线,是办案的标尺,是作为法官行动的根。它贯穿整个案件的始终,无论什么情况下,我们都不能将公正放弃。这一条要比启示重要得多。在故事中,人们认定了老和尚是个善良的好人,所以敬重他,但有了纠纷却不再找老和尚来处理了,为什么呢?因为人们开始怀疑他的公正。古人说:民不服我能,服我公。慈悲、善良是我们应当具备的品质,但在百姓的纠纷面前,人们更需要的是公正。联想到当前,各级法院都在追求案件的调解率,这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同时也能真正为百姓定纷止争,彻底化解矛盾,本是件好事。而我有时却为了片面追求调解率,调解中,忽略了案件的事实,也不再顾及是否公平公正,无原则的给纠纷的双方做起了和事佬,更有时,面对一些蛮横不讲理的人,不能很好的主持正义,却劝对方让步,只要能调解了便大功告成。其结果,是以公正为代价换取暂时的和谐,丢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因为哲人曾告诫我们,恶人因为邪恶占到了便宜,仍会继续邪恶,以占尽更多的便宜。这样下去,因为有便宜占,好人也会作出一副凶恶的表象来。叫唤的孩子有奶吃,也便都学会叫唤。因此,纠纷不会从根本上解决。人们会觉着我们法官无异于村中老者,只知和稀泥,到法院如同到了调解委员会一样。这样下去,久而久之,法院的威严,法官的威信将荡然无存。当人们有了纠纷不愿再到法院来寻求解决时,我们也便成了故事中的老和尚,而陷入尴尬的境地。
赘语:这样看来,老和尚岂不是陷入两难之中?我认为,公正与和谐并不是不可得兼。故事中的老和尚完全可能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一纠纷而不必以牺牲公正作代价。至少我现在就已想出其他的办法来,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定还有更多的办法来解决这个纠纷。
责任编辑:马尚田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