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和谐社会与法治精神
2010-08-20 11:33:56 | 来源:中国法院网泰和频道 | 作者:黄光发
【内容摘要】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法治是以和平理性的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人与人的和睦相处,都需要法治加以规范和维护。
中国高度重视法治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推进中国的发展,我们提出 了 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和谐社会首先是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我们将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我们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推进依法行政,落实司法为民的要求,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和保障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 胡锦涛
一、和谐社会的思想中蕴涵着法治精神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中提出的社会发展目标,是党和政府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广大人民群众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2005年初,胡镜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全面地阐述了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这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实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法治精神的内涵包括三方面:1它是安排国家制度,确立法律与权力比值关系的观念 力量。2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为保持法的崇高地位而要求人们持有的尚法理念。3它是反映法律运行的内在规律,对变法具有支配评价等作用,在遇有权力涉法行为时能传导公众广生非异意识并最终指导人们认同法律的权威。从这三方面我们不难看出,法治的精神既不 同于法律原则,也不同于法律精神,更不是法的本质。它的实质是关于法在与国家和权力交互作用时人们对这一关系所选择的价值标准和持有的稳定心态,只有社会的稳定,我们才能设定目标计划,终极地实现社会的和谐。法治精神的目标在于,依照法律来到治理国家的目的。从而为社会建立完善的法律秩序。因此,和谐社会与法治精神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谐社会的内涵中包涵了法治精神。
二、和谐社会与法治精神关系的具体表现
(一)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是和谐社会构建发展的关键,并在和谐社会的全部要素中发挥着统揽全局的作用。也是法治精神的实质意义所在。民主是指人民有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法治是根据国家法律治理国家。民主法治就是社会民主 得到充分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广泛的动。现阶段由于各地的发展情况不,因此民主的实现程度也 存在不同性,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习惯,表现出不同的社会和谐状况。这时就需要法律加以规范,加以调整。同时立法者在制定法律的时候,应当客观地、全面地、深刻地了解或调查清楚,在综合各种不同的情况下,制定出真正适合的法律,以反映法治精神的所在。
(二)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而法治精神的实现 是为建立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提供实质保障的。所谓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切实维护,使大多数社会成员都能享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的成果。维护和实现社会公正,是现代社会进行制度安排创新的重要依据,是协调社会各阶层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一个社会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道义源泉。而法治精神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一种体现。在现代文明建设中,法治精神追求的价值准则和目标是社会和谐,社会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规则。社会规则是根据社会生活需要制定的,体现在法律和各种规章制度中,是为了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有序。只有人人遵纪守法,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环境,才能实现社会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说,法治不仅是一种遵循、一种追求,也应该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一种行为准则。依法办事,遵纪守法,就应该在思想观念上确立法律的权威性、至上性。人人都受法律的约束,人人都从遵守法律中获得自由;人人都享有法律的保护,人人都负有维护法律的责任。自由和责任,权利和 义务就是这样有机地统一。这是法制建设不断推进,法律意识不断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不仅涉及收入分配、利益调节等经济问题,而且涉及公民权利保障、政府施政、司法公正等政治、社会问题。为此,要从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切实保障人们在政治、法律、权利、机会和分配上的平等地位,保证社会成员都能够接受教育,能够进行劳动创造,能够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参与社会生活,都能够依靠法律和制度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以次真正的达和谐社会的公平在正义。
(三)诚信友爱是和谐社会的基本 要素,而诚信友爱的真正实现需要法治精神作为引导。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诚信的社会。没有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就没有相互的合作,不可能形成普遍的社会认同,也就没有社会的和谐。和谐社会要求社会成员之间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法治精神的有效实现可以为诚信友爱创造 积极有利的条件,完善的法治有利于规范人们的行为,引导人们诚信友爱的相处。只有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很好的协调,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达到了融洽。才能更好地激发人们的创造力,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和谐社会的实现尽献人人的能量。
(四)充满活力和安定有序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是和谐社会和法治精神所要达到的真实目标。
(1)充满活力的社会首先是一个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必须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力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而其中最核心的是使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也就是使创造成果的人能够充分享有创造成果或成果所带去的利益,这必须靠法律来提供最基本的支撑和保障。
(2)和谐社会是安定有序,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团结的社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我国利益主体和利益需求的多样化,使的社会利益更加复杂。如果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不能及时有效地得以调整和解决,就会在各个社会阶层和群众之间造成对立,甚至引发社会不稳定。而和谐社会必须是一个能够有效化解矛盾的社会,能够运用制度和规则的力量来不断化解冲突,弥合裂痕。法治以法律的规范性,强制性为特点,通过立法和法律实施,调整社会关系、平衡社会利益、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秩序。只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有章可循,才能以文明、平和的方式消除社会不稳定,不和谐因素,真正做到政治安定、社会安定、人心安定。
(3)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而法治精神却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起着规范性的作用。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人 与 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是相得益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中国古代就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现在讲人与自然的和谐比古代社会更有针对性。因为我们面临着环境污染,生态脆弱、能源危机等 问题的捆扰。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并把人与 自然和谐作为社会和谐的基本内容,就是要求善待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真确理解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建立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良性循环关系,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保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把和谐社会建立在稳定和平衡的生态环境之中。而要维护生态环境,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则需要法治发挥其应有的精神作用,通过制定健全的法律规范来指导或纠正人们的不良行为。
总之,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 ,用法律语言表述,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们的权利为本,以人权为本。尊重和保障权利和人权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也社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只有充分尊重和保护公民权利和人权,使人民群众意识到自己在国家和社会的意义和主体地位。切实感受自己是人有做人的权利,才能增强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才能满腔热情,扎扎实实的去学习、工作和创造,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社会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刘继军 江苏省泗洪县人民法院 《构建和谐社会关键要靠法治》
2、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 何振华 来源:光明日报
3、张文显 《中国法学》2006年第129期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律体制》
中国高度重视法治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推进中国的发展,我们提出 了 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和谐社会首先是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我们将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我们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推进依法行政,落实司法为民的要求,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和保障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 胡锦涛
一、和谐社会的思想中蕴涵着法治精神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中提出的社会发展目标,是党和政府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广大人民群众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2005年初,胡镜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全面地阐述了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这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实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法治精神的内涵包括三方面:1它是安排国家制度,确立法律与权力比值关系的观念 力量。2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为保持法的崇高地位而要求人们持有的尚法理念。3它是反映法律运行的内在规律,对变法具有支配评价等作用,在遇有权力涉法行为时能传导公众广生非异意识并最终指导人们认同法律的权威。从这三方面我们不难看出,法治的精神既不 同于法律原则,也不同于法律精神,更不是法的本质。它的实质是关于法在与国家和权力交互作用时人们对这一关系所选择的价值标准和持有的稳定心态,只有社会的稳定,我们才能设定目标计划,终极地实现社会的和谐。法治精神的目标在于,依照法律来到治理国家的目的。从而为社会建立完善的法律秩序。因此,和谐社会与法治精神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谐社会的内涵中包涵了法治精神。
二、和谐社会与法治精神关系的具体表现
(一)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是和谐社会构建发展的关键,并在和谐社会的全部要素中发挥着统揽全局的作用。也是法治精神的实质意义所在。民主是指人民有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法治是根据国家法律治理国家。民主法治就是社会民主 得到充分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广泛的动。现阶段由于各地的发展情况不,因此民主的实现程度也 存在不同性,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习惯,表现出不同的社会和谐状况。这时就需要法律加以规范,加以调整。同时立法者在制定法律的时候,应当客观地、全面地、深刻地了解或调查清楚,在综合各种不同的情况下,制定出真正适合的法律,以反映法治精神的所在。
(二)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而法治精神的实现 是为建立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提供实质保障的。所谓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切实维护,使大多数社会成员都能享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的成果。维护和实现社会公正,是现代社会进行制度安排创新的重要依据,是协调社会各阶层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一个社会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道义源泉。而法治精神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一种体现。在现代文明建设中,法治精神追求的价值准则和目标是社会和谐,社会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规则。社会规则是根据社会生活需要制定的,体现在法律和各种规章制度中,是为了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有序。只有人人遵纪守法,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环境,才能实现社会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说,法治不仅是一种遵循、一种追求,也应该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一种行为准则。依法办事,遵纪守法,就应该在思想观念上确立法律的权威性、至上性。人人都受法律的约束,人人都从遵守法律中获得自由;人人都享有法律的保护,人人都负有维护法律的责任。自由和责任,权利和 义务就是这样有机地统一。这是法制建设不断推进,法律意识不断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不仅涉及收入分配、利益调节等经济问题,而且涉及公民权利保障、政府施政、司法公正等政治、社会问题。为此,要从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切实保障人们在政治、法律、权利、机会和分配上的平等地位,保证社会成员都能够接受教育,能够进行劳动创造,能够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参与社会生活,都能够依靠法律和制度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以次真正的达和谐社会的公平在正义。
(三)诚信友爱是和谐社会的基本 要素,而诚信友爱的真正实现需要法治精神作为引导。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诚信的社会。没有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就没有相互的合作,不可能形成普遍的社会认同,也就没有社会的和谐。和谐社会要求社会成员之间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法治精神的有效实现可以为诚信友爱创造 积极有利的条件,完善的法治有利于规范人们的行为,引导人们诚信友爱的相处。只有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很好的协调,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达到了融洽。才能更好地激发人们的创造力,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和谐社会的实现尽献人人的能量。
(四)充满活力和安定有序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是和谐社会和法治精神所要达到的真实目标。
(1)充满活力的社会首先是一个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必须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力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而其中最核心的是使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也就是使创造成果的人能够充分享有创造成果或成果所带去的利益,这必须靠法律来提供最基本的支撑和保障。
(2)和谐社会是安定有序,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团结的社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我国利益主体和利益需求的多样化,使的社会利益更加复杂。如果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不能及时有效地得以调整和解决,就会在各个社会阶层和群众之间造成对立,甚至引发社会不稳定。而和谐社会必须是一个能够有效化解矛盾的社会,能够运用制度和规则的力量来不断化解冲突,弥合裂痕。法治以法律的规范性,强制性为特点,通过立法和法律实施,调整社会关系、平衡社会利益、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秩序。只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有章可循,才能以文明、平和的方式消除社会不稳定,不和谐因素,真正做到政治安定、社会安定、人心安定。
(3)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而法治精神却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起着规范性的作用。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人 与 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是相得益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中国古代就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现在讲人与自然的和谐比古代社会更有针对性。因为我们面临着环境污染,生态脆弱、能源危机等 问题的捆扰。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并把人与 自然和谐作为社会和谐的基本内容,就是要求善待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真确理解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建立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良性循环关系,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保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把和谐社会建立在稳定和平衡的生态环境之中。而要维护生态环境,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则需要法治发挥其应有的精神作用,通过制定健全的法律规范来指导或纠正人们的不良行为。
总之,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 ,用法律语言表述,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们的权利为本,以人权为本。尊重和保障权利和人权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也社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只有充分尊重和保护公民权利和人权,使人民群众意识到自己在国家和社会的意义和主体地位。切实感受自己是人有做人的权利,才能增强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才能满腔热情,扎扎实实的去学习、工作和创造,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社会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刘继军 江苏省泗洪县人民法院 《构建和谐社会关键要靠法治》
2、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 何振华 来源:光明日报
3、张文显 《中国法学》2006年第129期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律体制》
责任编辑:张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