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因邻里纠纷引发的人身损害赔偿案件执行难的成因及对策
2008-11-26 15:37:15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祁怀志 杨帆
当前,在我国农村地区因邻里纠纷而引发的人身赔偿案件时有发生,并呈上升趋势。如河南省罗山县人民法院2008年上半年受理此类案件35件,其中刑事附带民事的有15件。这类案件大多是因农忙用水、邻里关系等琐事引起的,且此类案件赔偿数额小,多则千余元,少则几百元。这类案件执行标的虽小,但由于双方对立情绪特别大,执行起来并不容易,往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浪费大量执行资源还不一定执结。处理不当甚至有矛盾激化的可能。这种现象由诸多因素造成,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这类案件执行难的成因及对策。
一、被执行人法制观念淡薄,思想觉悟低。
这类案件的被执行人大多文化程度不高,文盲或半文盲,法律素质差,思想觉悟不高。具体表现是,把对申请人的对立情绪,转化为对执行人员的抵触情绪。对执行人员要么躲避,要么胡搅蛮缠,对送达的执行通知书及传票概不签收,置若罔闻,既不到庭又不履行义务,千方百计逃避执行。以上行为客观上给执行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被执行人争强好胜,爱面子。
这类案件的被执行人往往非常爱面子,总认为输官司是件丢人的事,面子上过不去,觉得在乡亲面前抬不起头。基于这种想法在行动上就表现为对抗执行,拒不履行义务,让申请人赢了官司赢不了钱。
三、被执行人无固定收入且流动性大。
被执行人除农忙季节在家外,平时外出打工者居多,当事人难找,财产难寻。法院一旦将执行通知书送达后,被执行人就故意躲藏起来,与执行人员捉迷藏,债务人在哪里,财产状况怎样,不仅法院找不到,债权人自己也不清楚。还有相当一部分被执行人在诉讼期间预期要败诉时就开始挖空心思地隐藏、转移财产,把对申请人的对立情绪,转化成对执行人员的抵触情绪,让申请人合法权益得不到实现。
四、受不明事理好事的人不负责任言论影响。
当前在农村还存在着这么一小部分人,他们对法律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却自认为很有学识,好管闲事乱参谋。被执行人经这些人“点拨”后,往往会把诉讼、执行程序、实体问题混为一谈,千方百计挑程序上的毛病,找借口拒不履行义务。
五、被执行人倚仗权势,有恃无恐。
这类案件有些被执行人往往都有在当地比较有权势的亲戚支持。这些亲戚基于情面的考虑,不正面做被执行人的思想工作,劝其履行义务,而是在背地里出主意想办法对抗执行。有的甚至公开替被执行人讲情,干扰执行工作。这在客观上纵恿了被执行人,使其有恃无恐,造成执行难的又一重要因素。
六、有个别案件在审理环节存在一定的瑕疵,使被执行人自认为裁判不公,从而拒不履行义务。
审理上实施新的举证规则后,难免会对举证能力差的一方当事人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加之人身损害案件本来取证困难,这样以来难免会造成判决所认定的法律事实与客观事上有一定的出入。这种现象在法律上允许存在,但对败诉一方当事人来讲会认为法院裁判不公,从而不服判决拒不履行义务。
针对以上原因,我们在工作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法制宣传,力求被执行人主动履行义务。
通过具体案件宣传有关法律法规,以案释法,提高被执行人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的意识。对那些采取拖、赖、躲、逃等手段消极抵抗执行的被执行人,多做说服教育工作,让其知道不自觉履行生效裁判的法律后果,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履行到期债务。对有部分履行能力或确定一时难以履行的,可坚持以实际情况出发,区别不同情况,可召开申请人、被执行人座谈会,在法院主持下达成执行和解,从而达到化解社会矛盾作用。
二、坚持思想开导,说服教育,力求被执行人自觉履行。
执行工作是一项政策性思想性很强的工作,被执行人拒不履行义务的原因很多。我们在执行中应当了解分析被执行人拒不履行义务的原因,特别是相似邻关系引起的纠纷,更应针对不同情况对症下药,做好思想工作。具体就是针对被执行人法制观念淡薄,思想觉悟低及争强好胜爱面子的问题,多做法制宣传工作和教育工作,讲明拒不履行生效裁判文书的后果。对那些依仗权势干扰执行的要坚决顶住压力,排除干扰、秉公执法,彻底打消被执行人的依赖心理。
另外可以利用说情人做正面工作,促使被执行人自觉履行义务。对于确无履行能力的被执行人,多做执行和解工作,力争达成和解协议,分期分批履行。对怀疑裁判不公的被执行人,可告知其行使申诉的权利,缓解其对立情绪。
三、采取强制手段,促使履行,维护法律尊严。
在坚持思想教育的同时,我们还应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对具有履行能力的被执行人可采取冻结、划拨存款、扣押、变卖财产、搜查等措施,促使被执行人履行义务。对确系法制观念极差无理取闹,经认真细致的思想工作仍拒不履行义务的被执行人,应依法果断采取拘留、罚款措施,强制其履行义务。对恶意拒不履行,情节严重的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以维护法律的尊严。
作者单位:河南省罗山县人民法院
一、被执行人法制观念淡薄,思想觉悟低。
这类案件的被执行人大多文化程度不高,文盲或半文盲,法律素质差,思想觉悟不高。具体表现是,把对申请人的对立情绪,转化为对执行人员的抵触情绪。对执行人员要么躲避,要么胡搅蛮缠,对送达的执行通知书及传票概不签收,置若罔闻,既不到庭又不履行义务,千方百计逃避执行。以上行为客观上给执行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被执行人争强好胜,爱面子。
这类案件的被执行人往往非常爱面子,总认为输官司是件丢人的事,面子上过不去,觉得在乡亲面前抬不起头。基于这种想法在行动上就表现为对抗执行,拒不履行义务,让申请人赢了官司赢不了钱。
三、被执行人无固定收入且流动性大。
被执行人除农忙季节在家外,平时外出打工者居多,当事人难找,财产难寻。法院一旦将执行通知书送达后,被执行人就故意躲藏起来,与执行人员捉迷藏,债务人在哪里,财产状况怎样,不仅法院找不到,债权人自己也不清楚。还有相当一部分被执行人在诉讼期间预期要败诉时就开始挖空心思地隐藏、转移财产,把对申请人的对立情绪,转化成对执行人员的抵触情绪,让申请人合法权益得不到实现。
四、受不明事理好事的人不负责任言论影响。
当前在农村还存在着这么一小部分人,他们对法律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却自认为很有学识,好管闲事乱参谋。被执行人经这些人“点拨”后,往往会把诉讼、执行程序、实体问题混为一谈,千方百计挑程序上的毛病,找借口拒不履行义务。
五、被执行人倚仗权势,有恃无恐。
这类案件有些被执行人往往都有在当地比较有权势的亲戚支持。这些亲戚基于情面的考虑,不正面做被执行人的思想工作,劝其履行义务,而是在背地里出主意想办法对抗执行。有的甚至公开替被执行人讲情,干扰执行工作。这在客观上纵恿了被执行人,使其有恃无恐,造成执行难的又一重要因素。
六、有个别案件在审理环节存在一定的瑕疵,使被执行人自认为裁判不公,从而拒不履行义务。
审理上实施新的举证规则后,难免会对举证能力差的一方当事人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加之人身损害案件本来取证困难,这样以来难免会造成判决所认定的法律事实与客观事上有一定的出入。这种现象在法律上允许存在,但对败诉一方当事人来讲会认为法院裁判不公,从而不服判决拒不履行义务。
针对以上原因,我们在工作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法制宣传,力求被执行人主动履行义务。
通过具体案件宣传有关法律法规,以案释法,提高被执行人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的意识。对那些采取拖、赖、躲、逃等手段消极抵抗执行的被执行人,多做说服教育工作,让其知道不自觉履行生效裁判的法律后果,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履行到期债务。对有部分履行能力或确定一时难以履行的,可坚持以实际情况出发,区别不同情况,可召开申请人、被执行人座谈会,在法院主持下达成执行和解,从而达到化解社会矛盾作用。
二、坚持思想开导,说服教育,力求被执行人自觉履行。
执行工作是一项政策性思想性很强的工作,被执行人拒不履行义务的原因很多。我们在执行中应当了解分析被执行人拒不履行义务的原因,特别是相似邻关系引起的纠纷,更应针对不同情况对症下药,做好思想工作。具体就是针对被执行人法制观念淡薄,思想觉悟低及争强好胜爱面子的问题,多做法制宣传工作和教育工作,讲明拒不履行生效裁判文书的后果。对那些依仗权势干扰执行的要坚决顶住压力,排除干扰、秉公执法,彻底打消被执行人的依赖心理。
另外可以利用说情人做正面工作,促使被执行人自觉履行义务。对于确无履行能力的被执行人,多做执行和解工作,力争达成和解协议,分期分批履行。对怀疑裁判不公的被执行人,可告知其行使申诉的权利,缓解其对立情绪。
三、采取强制手段,促使履行,维护法律尊严。
在坚持思想教育的同时,我们还应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对具有履行能力的被执行人可采取冻结、划拨存款、扣押、变卖财产、搜查等措施,促使被执行人履行义务。对确系法制观念极差无理取闹,经认真细致的思想工作仍拒不履行义务的被执行人,应依法果断采取拘留、罚款措施,强制其履行义务。对恶意拒不履行,情节严重的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以维护法律的尊严。
作者单位:河南省罗山县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李金红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