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一派出所接到辖区居民报警,称疑似遭遇电信网络诈骗。民警了解情况后发现,骗子冒充某短视频平台客服人员,诱骗老人开启屏幕共享功能,编造各种理由,诱导受害人在所谓链接中填写银行卡号、密码,甚至验证码。骗子获取了受害人的各类银行信息,随即就开始远程操作,登录受害人的银行账户。所幸,骗子的行为引起了老人的警觉,及时报警。最终,因处置及时得当,老人的积蓄得以保住。
共享屏幕本是一种方便的远程协作工具,它可以让两个或多个人在不同的地点同时看到相同的屏幕内容,便于进行沟通和协作。在数字化时代,共享屏幕这种先进的技术,却被不法分子恶意利用,成为新型诈骗手段的“帮凶”,给民众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骗子利用共享屏幕诈骗,除了假冒电商客服外,还会假冒公检法人员,以退款、涉嫌网络贷款案件、验证账户安全等借口为由,实施诈骗。这种诈骗手段隐蔽性强、迷惑性高,许多人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就陷入了陷阱。
诈骗分子不仅针对老年人进行共享屏幕诈骗,还把罪恶之手伸向小学生。据报道,一名小学生玩手机时,游戏中一个陌生网友邀请他一起玩游戏,还承诺会送他一款电子游戏内的商品,但需要他的配合。该小学生在对方的一步步诱导下,开启了共享屏幕进行操作。不久,其父亲发现手机收到了扣款三万元的短信,这才发觉遭遇了诈骗。
共享屏幕诈骗,严重威胁民众的财产安全,破坏社会信任基石,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遏制,守护好民众的“钱袋子”,营造安全、健康、有序的数字社会环境。
深化宣传教育,学校、社区、企业等应成为反诈宣传的前沿阵地。同时,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平台,广泛传播反诈知识,让反诈知识深入人心,切实增强全民的防范意识。
加强公安、金融、通信等多部门协同作战,建立跨区域的协作机制,打破地域限制,实现资源共享、协同侦查,凝聚打击合力,对诈骗团伙实施精准打击,斩断其犯罪链条,让诈骗分子无处遁形。
现如今,提升技术防范手段迫在眉睫。要在共享屏幕软件的机制中,融入更多的安全防护机制,发现共享过程中的异常操作,如频繁切换应用、大量输入账号密码等疑似诈骗迹象,立即发出预警并暂停共享。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用户的使用习惯和行为模式进行建模,通过对比分析,及时发现异常的共享屏幕操作,精准定位潜在的诈骗风险,构筑安全屏障。
共享屏幕诈骗是数字时代的一颗毒瘤,必须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打击。但也要知道,类似的诈骗手段也将会不断翻新,面对诡谲多变手段,要未雨绸缪,防范在先,全方位筑牢反诈防线,守护群众的财产安全和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