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节目的民生视角
2025-01-17 11:06:57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董锐
 

  2024年9月,央视《今日说法》栏目推出特别策划《边疆法庭》,云南省曲靖市融媒体中心《法治曲靖》栏目协助拍摄了其中的《黄泥河边解纷争》,把镜头聚焦于基层法庭,对准每天为老百姓定分止争的基层法官,节目的民生视角成了这一特别策划节目热播的加分项。在节目中,云南省富源县人民法院黄泥河中心法庭的法官陈夏宽有这样一段话感人至深,“作为一名人民法官,把老百姓的事解决了,定分止争了,其实我们比他们双方当事人更开心、更高兴”。

  发生在黄泥河边的这场水事纠纷涉及的是两个世居相邻的寨子大寨村和东格村,面对严重的春旱,东格村想到大寨村的一处山泉架设管道取水,但遭到了大寨村村民的阻挠,双方的矛盾一触即发。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富源县委政法委及时成立了工作组,要求法院提前介入,陈夏宽和同事进入两个村进行调处。用了三天时间,陈夏宽交出了一份近四千字的水源点取水纠纷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包含了水事争议、水源点保护以及地质结构探查、纠纷历史等多个方面,并明确提出了处理两个村村民生产生活用水矛盾的法律依据和调处对策等。在节目中我们也看到,为调处这一纷争,法官们多次进村入户走访调查,到水源点反复勘验,与村民促膝交谈,法官们的不懈努力换来的是水事纠纷得到了化解,东格村的饮水问题也得到了妥善的解决。

  法官陈夏宽调解的另一个案件则是涉及两堂兄弟的土地纠纷。案子到了法庭,陈夏宽不想一判了之,而是走进村子耐心地给双方做庭前调解。一边是土地,是农民生存的基本保障;一边是亲情,是维系家庭和谐美满的纽带。在情理法的天平上,陈夏宽秉持“情法并重”的原则,情与法结合化解两兄弟的心结。“在这个案件中,我运用‘导引孝德法’‘亲情化怨法’‘乡邻同住劝和睦后代法’倾心解纷,成功化解了兄弟之间的纷争。”扎根基层法庭17年的陈夏宽有一套自创的“十心二十法”调解方法,而这些与老百姓面对面交流沟通后总结出的实践经验和方法也确实在调解和审判中发挥了作用。

  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因此,法治建设应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着力研究和解决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根本出发,突出法治建设中心,法制节目更应该遵循节目服务于法治的原则,更注重节目的法理性、服务性,选题应更多地着眼于、服务于群众普遍的法制诉求和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民生类法制话题,力求通过传播媒介各种平台,让法律走进公众的生活。以法律知识的普及、法治信息的传播实现普法的广度,以法理的分析、法律条款的诠释实现释法的深度,同时,也以对民生的关注来体现法律的温度。

  案件侦破、庭审辩论、执行风暴……相较于其他社教类节目,法制类节目在题材内容的选择上有着先天的优势,即使是看似普通的小案,也会成为街头巷尾百姓谈论的热门话题。更别说大案、要案,往往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而基于真实案例采制的法制类节目自然就有了吸引受众眼球的关注点。

  法制节目应承担法治宣传教育的功能,发挥其社会责任。在“有用”与“好看”的平衡中,应该坚定地把“有用”放在第一位,把“有用”作为节目最高的价值取向,把握电视传媒通俗性、大众性、消费性的大众文化特点,弱化案件、事件报道的细节化、娱乐化,注重法理的分析和人文关怀,重点突出法治宣传及法律知识的普及,更加注重法理的分析,传播法律信息,普及法律知识,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更加注重节目的人性关怀,在提供法律服务的同时,培养公民法律至上的价值观以及依法维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更加注重发挥主流媒体舆论监督功能,参与、见证法治建设进程,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讲身边人、说身边事,这是地域性地方媒体所独具的接近性优势,曲靖市融媒体中心的《法治曲靖》栏目用老百姓身边的案例、事件普法、释法,对于相对稳定的本土受众群体而言,接近性决定了关注度,法治宣传、普法教育也就在这样的接近中进入到公众生活里。

  应加大全民普法力度,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领域、个性化、体现公平正义价值的公共法律服务的需求,促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新要求;以有力推动全社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化解在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过程中遇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共享全面依法治国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新时代的新要求也催生了《法治曲靖》栏目在民生领域的新突破,选材更多地向与人民群众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或案例靠拢,报道更多地着眼于与人们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话题。以民生为本,《法治曲靖》将镜头聚焦民生,也聚焦政法工作的各领域,凡是涉及民生的案件、事件,凡是服务民生的新举措、新方法都是《法治曲靖》选题报道的重点。

  当法制类节目对“有用”原则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后,自然就会有了更接地气的民生视角,而随着对民生的关注,一些看似很小的案子、事件也就成为了节目组关注的焦点、热点。

  不断强化节目的法治属性,不断提高法治宣传和普法教育的广度、深度,法制类节目就能通过广泛而有成效的宣传普及,不断养成和提高全民的法治素养,把法治基因融入广大受众的血脉,造就具有法治素养的现代公民,为法治中国这座大厦建立在广泛、深厚、可靠的群众基础之上尽媒体的社会责任。

  (作者单位:云南省曲靖市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张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