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海事法院:打造服务海洋经济发展的“法治引擎”
2024-12-16 10:19:54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黄艳辉 严怡娜 黄训达
 

  深蓝无垠,向海图强。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

  大连海事法院是全国首批设立的6家海事法院之一,管辖区域主要为辽宁省的沿海地区以及吉林省、黑龙江省与海相通的可航水域和港口。设立40年来,该院在推进东北地区海洋经济发展,助力海洋强国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时代新征程,大连海事法院将在高标准推进涉外海事审判、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培养高素质法律人才等方面久久为功,为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提供优质高效的司法保障。

  图①:大连海事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国全(右二)在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走访调研。

  图②:大连海事法院法官在利勃海尔机械(大连)有限公司实地走访。

  图③:大连海事法院干警在大连港码头查看集装箱堆存状况。

  图④:大连海事法院举行自贸区法庭揭牌仪式。

  图⑤:大连海事法院长海法庭干警到海洋牧场调研海域使用权纠纷案件。

  创新机制 服务自贸试验区建设

  “我们是承运人的受雇人,且货损发生在承运人掌管货物期间,为什么要我们承担责任?”

  不久前,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大连片区海事法庭受理了一起港口作业纠纷案件,里德公司(化名)从比利时进口5台收获机,通过海上集装箱运输从安特卫普运至大连。货物到港后,外盛公司(化名)作为陆码(化名)物流公司的劳务单位对集装箱进行了拆箱吊装作业。

  作业过程中,1台收获机坠落,部分受损。里德公司在大连海事法院自贸区法庭提起诉讼,要求陆码物流公司和外盛公司承担连带赔偿责任。陆码物流公司和外盛公司以其系承运人的受雇人以货损在承运人掌管货物期间为由,申请将案由变更为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纠纷,并主张享受承运人的赔偿责任限制。

  各方当事人对法律关系、货损价值、责任限制等焦点争议较大,且国内对此类收获机缺少具有资质的鉴定机构,案件审理困难重重。

  承办法官多次组织当事人进行调解,在征求各方意见后,法院委托一家农业机械咨询服务公司分析确定了货损价值。在此基础上,各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本案得以顺利结案。

  “这是中国北方设立的第一家自贸区海事法庭,是辽宁建设法治自贸区的一项创新成果,为自贸区建设和航运事业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海事司法保障。”大连自贸区管委会党委副书记、副主任王久飞说。

  2023年1月海事法庭成立以来,积极为区域司法服务提供“海事方案”,妥善处理涉“一带一路”建设海商事纠纷,打造区域司法“海事样本”,在助力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大连片区发展,助力大连东北亚航运中心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截至2024年8月31日,自贸区海事法庭共受理案件261件,审结208件。

  精准发力 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作为一家从事大型精密机械产品制造和销售的德资独资企业,利勃海尔公司深耕大连20年,大量出口产品通过海上运输销往世界各地,海事法院的送法入企活动为企业解答了许多贸易、运输和保险领域的困惑,为企业进一步提升贸易风控管理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持。”近日,大连海事法院法官前往利勃海尔实地调研走访,就企业关心的进出口贸易特殊风险防范、海运货代法律实务、多式联运托运人保险、承运人货损赔偿的司法实践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得到该公司商务总经理孙林的称赞。

  2021年以来,在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的统一部署下,大连海事法院常态化组织开展“法官进企业调研服务”活动,通过精准对接多元化司法需求,找准服务保障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着力点。

  2024年9月,大连海事法院调结原告智利某农业公司与被告土耳其某钢铁公司、被告新加坡某航运公司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纠纷案。

  法院立案审查时,发现提单背面条款约定由船旗国管辖或承运人和货方协商一致的国家或地点管辖。智利某农业公司选择在中国有法定管辖权的大连海事法院提起诉讼后,另两方当事人放弃约定管辖,同意在中国海事法院进行诉讼。

  法院在全面审查证据和事实后,组织各方当事人进行多轮协商,最终促使各方当事人签署和解协议。智利某农业公司于9月30日收到足额和解款项后撤回起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涉外民事法律关系中当事人依法约定管辖、选择适用域外法等司法审判制度。

  “本案各方当事人都是外国法人,在对管辖法院有明确约定的情况下放弃约定管辖,选择在中国法院起诉,体现了外国当事人对中国海商事司法的高度认可,也是我们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生动实践。”大连海事法院党组副书记、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长孙光颇感自豪。

  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蒋跃川说:“法院坚持平等保护原则,为国外经营主体提供普惠均等、便捷高效的司法服务,以调解方式一次性实质化解纠纷,积极服务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通畅,充分展现了打造涉外纠纷解决优选地的实践成果。”

  今年8月30日,大连方元国际商事调解中心揭牌仪式隆重举行,这是东北首家市场化商事调解组织。该中心自成立以来,大连海事法院就与其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国际商事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一流营商环境建设离不开各部门携手合作。大连海事法院积极构建多角度、多领域、全方位战略合作格局,与中国渔业互保协会、中国船东互保协会、大连市司法局等10家单位建立多元解纷机制,与大连市沿海安全保卫局联合打造“海上枫桥”品牌。强化区域司法协作,与天津海事法院、青岛海事法院签署《渤海生态环境保护司法协作机制框架协议》。

  同时,大连海事法院广泛引导和发动社会各方面解纷力量参与,搭建诉讼、仲裁、调解有机衔接的涉外海事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努力打造国际海事争议解决优选地。

  聚焦需求 培养高素质涉外人才

  “系统的英语强化培训确实让我们收获很多,特别是口译的课程,帮助我们提高了和国外当事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今年4月至7月,大连海事法院委托大连外国语大学对32名年轻干警进行了英语培训。作为学员之一,大连海事法院长海法庭副庭长程鑫表示受益匪浅。

  工作中,程鑫经常遇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当事人,阅读涉案船舶相关材料、履行办案程序等都离不开英语。“尤其是和外国当事人解释清楚为什么法院要这么做,都需要熟练的英语口语。”程鑫介绍。

  “举办培训的目的就是要提升干警的英语水平。”时任大连海事法院政治部主任李广达介绍,将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培训时间、培训方式等,以确保英语培训质量。

  不只是英语培训,大连海事大学聚焦以实践为导向,建立在院、入校、上船、进海4种培训模式,培养了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通晓国际规则、精通涉外法律实务的高端涉外审判人才。

  “在院”,充分利用“海法讲坛”,邀请专家学者授课、开展法官教法官等活动,提升理论素养,拓宽前沿视野。

  “入校”,与西南政法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签订审学研合作框架协议,共建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机制,将干警送入学校封闭集中培训6期,掌握国际规则,学习航运、船舶知识。

  “上船”,组织干警分批随船航海,观摩海上行政执法活动,与海事局、海洋渔业执法队同堂实训,到渔港、船舶检验局开展实务培训,增强实践技能,提高解纷能力。

  “进海”,建立法官联系群众常态化机制。参观海洋牧场,深入海港、渔村和企业,联系群众,增强群众感情,提升群众工作的能力。

  今年7月20日,大连海事法院研究室法官助理黄训达作为第三批“上船”学员,跟随大连海事大学“育鲲”轮出海培训,“在船上我观摩了船舶启航、靠泊、拖带、引航等航行过程,向船长、大副等请教了船舶驾驶规范、避碰规则等航运相关问题,我会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司法实践中”。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

  大连海事法院将审判理论研究作为基础性工作,建立健全理论研究保障、管理、奖惩等工作机制,大力培养理论研究人才,为服务保障对外开放新前沿提供坚实法治人才支撑。

  针对造船合约暗藏的“霸王条款”、造船业境外仲裁“十案九败”等国内造船业合约规则话语权缺失问题,大连海事法院与上海海事法院共同主办首届“造船业涉诉法律风险的防范与化解”专题研讨会,召开“船舶建造履约保险”专题研讨会,形成专项研究报告呈送有关部门。

  2023年以来,连续2年在全国海事审判研讨会论文评选中获一等奖,2篇调研成果入选全国海事法院优秀调研成果,首次中标最高人民法院司法理论研究重大课题《海外利益司法保护问题研究》,受最高人民法院委托研究《我国法院适用条约解释规则的案例研究》……经过多年建设,大连海事法院初步形成了由全国审判业务专家、省级审判业务专家以及优秀青年干警组成的高端涉外审判人才队伍,被教育部、中央依法治国办确定为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的参与共建实务部门。

  改革东风正劲,奋楫扬帆启新程。大连海事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国全表示,大连海事法院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着力打造海事审判品牌,扎实推进海事审判工作现代化,为东北地区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贡献更大海事力量。

  相关链接

  为东北地区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注入法治动能


责任编辑:罗一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