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桐城考察时强调,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以其独特的和谐理念,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宝贵的智慧。
“和”文化运用于基层社会治理,讲究道理。“和”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以和谐为核心理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这一理念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符合现代社会治理的内在要求。一方面,“和”文化主张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和”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主张和而不同。这一观念认为,社会是由不同的个体和群体组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然而,正是这些差异性和多样性构成了社会的丰富性和活力。因此,“和”文化倡导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寻求共识,通过包容、理解、协商等方式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另一方面,“和”文化主张和谐发展的治理观。“和”文化所蕴含的和谐发展理念,对于基层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和谐发展强调在治理过程中注重平衡各方利益、协调各方关系,实现社会的整体进步和繁荣。这一理念要求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既要关注经济发展,又要关注社会公平和民生福祉;既要注重物质文明建设,又要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就此而言,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应注重法治与德治的结合。法治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明确的规则和界限,保障了社会的公平正义;而德治则强调道德的教化作用,通过提升民众的道德素养,形成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的良好风尚。治理者要在依法治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道德的教化功能,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和谐、友善的社会氛围。
“和”文化运用于基层社会治理,符合情理。将“和”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更是合乎情理的明智之举。“情”与“理”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范畴。情,关乎人心所向;理,则关乎道义所在。将“和”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正是情理交融的生动体现。应以情动人,以情感人,让人民群众在和谐的氛围中感受到温暖与关怀。同时也应坚守公平正义的原则,以理服人,以法为据,确保社会治理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和为贵”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和”文化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核心价值。孔子曾言:“礼之用,和为贵。”意指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以和谐为最高准则。这一思想跨越千年,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基层社会治理中,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更应秉持“和为贵”的理念,通过协商、调解等方式,寻求各方利益的平衡点,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句俗语也蕴含着“和”文化的智慧。在基层社会治理中,面对一些非原则性的矛盾和冲突,不妨学会退让与包容,以宽广的胸怀和豁达的心态去化解矛盾,避免事态的进一步升级。这种退让并非软弱无能,而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它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此外,“和”文化还强调“和而不同”,即在保持差异性的基础上实现和谐共处。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应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和差异,鼓励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形成包容开放的社会氛围。这种氛围有助于激发社会活力,推动社会的创新性发展。可见,“和”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是合乎情理的智慧抉择。
“和”文化运用于基层社会治理,有其机理。将“和”文化运用于基层社会治理,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与创新,更是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途径。其运用的机理,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首先,从价值导向层面看,“和”文化倡导的是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念。在基层社会治理中,这意味着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通过沟通协商的方式解决矛盾纠纷,避免矛盾的激化。该价值导向有助于构建多元共治的社会格局,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形成政府、社会组织、居民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良性互动机制。其次,从方法论层面看,“和”文化强调的是调和、协调的艺术。在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这体现为运用调解、协商等柔性手段,而非用单一的行政命令或法律制裁来处理社会矛盾和冲突。通过搭建对话平台,让利益相关方充分表达诉求,寻求共识,从而达成双赢或多赢的解决方案。该方法不仅能够有效化解矛盾,还能增进彼此理解和信任,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再者,从制度设计层面,“和”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要求建立更加人性化、灵活性的治理机制。比如,推动社区自治,增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矛盾解决途径;加强社区文化建设,营造邻里和睦、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该制度设计旨在激发社会活力,提升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最后,从文化认同层面,“和”文化的传播与实践有助于增强社区居民的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志愿服务等,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塑造和谐、友善的社区文化。该文化认同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基石,能够激发居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共同维护社区的和谐稳定。“和”文化运用于基层社会治理,通过价值引领、方法创新、制度优化和文化认同等多方面的作用机理,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实践路径。
安徽桐城的六尺巷故事被传为佳话,成为“和”文化的生动体现。在基层治理中,可以借鉴“六尺巷”的精神,通过调解与协商的方式解决矛盾。当居民之间发生争执时,基层管理者可以邀请双方坐下来谈,了解他们的诉求和困难,引导他们以平和的心态对待问题。同时,也可以邀请具有公信力和威望的第三方参与调解。通过调解与协商的方式,有效化解矛盾,维护社区的和谐稳定。
正是由于“和”文化基层社会运用时讲道理、合情理、有机理,在新时代背景下,继续深化“和”文化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应用,对于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重要思想研究”(24YJA71004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安庆师范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