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行业爆火已是不争的事实,并且这股潮流正势不可挡地涌向银发一族,应当充分发挥其增进老年人福祉的独特功能,警惕并防范其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
微短剧是指单集时长在20分钟以内、有相对明确的主题和主线、故事情节较为连续和完整的网络剧。一方面,这一新兴网络文艺样态极大填补了传统影视作品对老年群体的关照不足,有效回应了该群体对情感共鸣和身份认同的渴望;另一方面,消费能力日益增强、休闲时间愈发充裕的银发一族为微短剧的生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然而也存在对老年人权益保障不足,既伤神又劳财的双重隐忧。
一是一些内容低俗侵害老年人身心健康。随着微短剧的快速走红和市场下沉,部分内容创作的方向开始跑偏:为夺人眼球而进行浮夸表演的有之,为博取流量而设计有违核心价值观情节的有之……此类微短剧让中老年观众极易掉入数据与算法所织就的“信息茧房”,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例如“一看看一宿,第二天说头疼”“爷爷沉迷刷手机,3岁孙子独自去河边溺亡”“轻信霸道军官爱上我,结果被骗38万”……种种现象不得不令人质疑:微短剧究竟是老年人的精神乌托邦还是新型杀猪盘?二是有关付费陷阱诱导一些老年人非理性消费。尽管越来越多老年人跨越了数字鸿沟,但在面对互联网套路时依然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于是便有一些平台先是利用算法锁定老年人并推送相关视频,然后又以极低的价格诱使其开通免密支付或随观看集数增加而逐步涨价,导致那些平时不舍得花销的老人在短剧上“一掷千金”。今年8月1日,中消协发布的上半年消费维权舆情热点显示:微短剧领域存在诱导高额付费、收费规则混乱、未按承诺提供服务等问题,对此,老年人若想维权则更难。
事实上,我国近年来持续强化对网络信息内容生态以及平台经济的治理,今年有关部门更是对乱象丛生的微短剧行业开展了专项整治,并发布了《关于进一步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网络微短剧行业健康繁荣发展的通知》,明确对微短剧实施分类分层审核与备案制。但客观而言,目前的网络适老化改造依然不足,还须以更细、更多、更有力的法律手段对老年人权益进行重点守护。具体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细化分级分层标准,完善常态化的管理机制。加快制定《网络微短剧创作生产与内容审核细则》,把微短剧与网络剧、网络电影按照同一标准、同一尺度进行管理,坚守内容底线、亮明管理红线。完善网络消费领域有关数字弱势群体的针对性规定,为老年人的支付行为提供稳定的预期,为司法机关评判维权方的过错与责任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营造公平、透明的消费环境。
拓宽投诉举报渠道,增强老年人的维权意识。建立健全网络消费维权体系,加强高质量的普法宣传。积极探索线上线下联动的维权模式,畅通社区、平台、消费者协会、行政管理部门、司法部门的信息共享,积极开展公益诉讼相关工作,推动微短剧营销推广和收费行为进入法治轨道。从而为老年人提供便捷、高效的维权途径,降低维权成本,帮助和引导其更好地融入数字社会。
强化平台主体责任,发挥看门人的应有作用。微短剧的火爆得益于市场创新和用户需求,而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有序的市场竞争和优质的服务供给。为此应进一步压实平台主体责任,落实先审后播的管理制度,优化算法分发机制,把好内容关。同时还要参考未成年人模式,积极研发老年人版本,将有关收费方式、收费标准、收费上限等信息予以突显和释明,增强对老年人的数字包容,减少其冲动消费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