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法院“守门人”
2024-10-01 08:42:33 | 来源:人民法院报
 

  秋意渐浓,华夏大地披上了金色的盛装,宁波市区的街道上处处洋溢着喜庆祥和的气氛。新中国迎来了她辉煌灿烂的75周年华诞。

  2001年11月,新世纪的中国面貌焕然一新,一切生机勃勃。应组织需要,已拥有十余载政法工作经验的我被调到了浙江省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任常务副院长,于2003年至2007年任宁波中院院长,在2005年至2006年期间,我还同时担任宁波海事法院院长。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应该带领全院干警看得更高、走得更远。宁波中院已经在各届领导和干警的努力下建设得较为成熟,但人员队伍素质亟待进一步提升、审判体制机制亟待进一步完善,现代化法院建设仍任重道远。

  2002年,我带领院党组提出了建设“双八工程”,即到2007年年底,全市法院法官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达800人以上,其中硕士学位达80人以上。那一年,我先后两次到国家法官学院培训,其间我汲取了大量的司法审判先进经验,想到院里“嗷嗷待哺”的干警们,我打算把培训的红利也送到他们身边。

  2003年8月,在我和其他院领导的大力争取下,北京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同意在宁波市司法工作者中培养一批法学硕士。招生信息发出后,全市法院的法官踊跃报名。经国家考试,最终有52名法官被录取。在节假日,北京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的老师会按时到宁波中院培训中心为干警们授课。在艰苦的学习条件下,52名法官最终都顺利获得了硕士学位。2004年,我们又推动举办了一期法学硕士培训班,到2007年,宁波两级法院的干警中硕士学位人数达20%以上,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市的各类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随之出现的则是与日俱增的知识产权案件。由于宁波两级法院没有设置知识产权法庭,企业遇到侵权纠纷只能去150多公里外的杭州法院打官司,费时费力费钱。审判工作作为法院的硬任务,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2004年,在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大力支持下,最高人民法院批准在宁波中院设立知识产权审判庭,我们抽调精兵强将组建知产审判队伍,推动宁波市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更进一步。

  在宁波市任市委政法委副书记期间,由于交通方式和科技手段欠发达,案件执行难的问题一直存在。为此,我牵头建立了解决案件执行难的联合工作机制,在宁波市鄞州区试行后被推广至全市。到宁波中院后,我将这个机制继续优化完善,联合公安、人民银行、纪委等单位协同合作,针对联合工作机制如何在解决执行难中进一步发挥成效这一议题开展长期调研,并将调研成果转化到执行工作中,切实提升了案件执行质效。

  如今,我已退休十余载。作为新中国发展历程的亲历者,很荣幸我的法院故事能成为新中国法治建设恢弘画卷上的一笔。多年的法院工作经历使我心甘情愿俯下身来为民服务、脚踏实地勤恳工作,做好法院“守门人”。我深知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也离不开广大法治工作者的辛勤付出,我好似一朵浪花,融入法治建设的滔滔江水中奔涌向前,永不停歇……

  浙江省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原院长 郑瑞法/口述 本报见习记者 孙林林/整理1.jpg

2005年2月6日,郑瑞法(中)宣读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相关学习文件。2.jpg

2006年1月16日下午,郑瑞法(左)参加分组审议浙江省“十一五”规划纲要报告并提出建议。


责任编辑:罗一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