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地摊”蕴含“大民生”。近日,在浙江省桐庐县人民法院案款发放现场,夜摊摊主们领款后向承办法官赠送了锦旗,感谢法官联合属地街道、司法局,“以保促调”“以保促执”,将一批摊位租赁合同纠纷案一揽子解决,让20余名摊主快速拿回款项,重燃创业新希望。
夜摊摊主陷入维权困境
随着“县城游”成为旅游新风尚,有着“中国最美县”之称的桐庐县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玩,也带火了这里的“夜摊经济”。2023年夏天,某餐饮公司紧盯发展商机,承包了位于桐庐县城一商场外的广场场地,并以“打造特色小吃一条街”为标语对外招商。
随后,杨某等40余人陆续与该餐饮公司签订《集市摊位租赁合同》,分别经营烧烤、百货等夜摊。起初,夜市的火爆开市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然而好景不长,生意才红火了不到一个月,部分摊主就接到餐饮公司的口头通知,要求停止经营。这让摊主们十分震惊,也难以接受。
“当初租摊位的时候,公司向我们保证这个夜市是长期的,谁能想到我这烧烤摊才摆了一个月,就要关了。而且我们事后才知道公司承包的场地是不能经营餐饮项目的,现在老板也找不到,我们只能来起诉了。”今年4月,杨某等20余名摊主向桐庐法院提起诉讼,要求餐饮公司退还租金、保证金等款项共计18万余元。
收案后,法官第一时间联系餐饮公司老板,却始终联系不上。为此法官又走访了属地街道,了解事件的具体情况。
“这个事情我们街道也出面调和过,老板刚开始也答应退回部分款项,但是一直没谈好,我们也联系了很多次,但老板人在外地,不愿意出面,再后来电话都不接了。”街道工作人员无奈地说道。案件似乎陷入了僵局。
“以保促调”出现转机
“之前就有电视台报道过这家餐饮公司在其他地方租赁商场室外场地,以打造餐饮市场为由招揽小商户,还被相关部门处理了,现在故技重施,就是欺诈我们这些小本经营的人,老板必须给我们一个说法!”面对既激动又气愤的摊主们,法官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同时,通过与摊主们的交流,法官也感受到,这批案件金额虽不大,但是涉及人数众多,如果一判了之,将来执行也是问题。若是处置不好,可能还会引发群体性事件。充分研判后,法官认为诉前调解才是最佳选择,但是公司老板联系不上又该怎么调呢?
为了找到突破口,法官进一步调查了餐饮公司的运营情况,发现公司账户虽然进出流水的金额不大,但公司仍在正常经营中,于是决定引导摊主们申请诉前财产保全,通过“以保促调”“以保促执”推动问题解决。
近年来,针对当事人有财产可供保全而又消极应诉的案件,桐庐法院准确灵活适用诉前保全手段,促使案件当事人积极应诉,推动诉前保全、登记立案、诉调对接等工作有机衔接,为矛盾纠纷成功化解奠定基础。
令人欣慰的是,在发现公司账户被法院依法冻结后,消失的老板竟主动联系了法官。
“法官,我不是不想解决问题,是这些摊主人太多了,我不敢露面。”电话中,餐饮公司老板说出了自己的顾虑。法官也抓住机会与其释法沟通,最终老板同意委托代理律师出面调解。
群策群力案结事了
这次调解来之不易,考虑到街道工作人员对前期情况较为熟悉,法官也邀请他们参与进来。
“每个摊主实际经营的时长都不一样,要求退还的租金也不一样,难以形成统一意见。我们已经跟司法局对接了,可以给摊主们指派公益援助律师。”街道工作人员向法官说明了情况。
为避免摊主们的情绪影响调解进程,法官决定由双方律师、摊主代表和街道工作人员一起参加本次调解。
经过长时间的沟通和“面对面”“背靠背”的调解,双方不断缩小争议点、扩大共识面,各方预期赔偿金额最终趋于一致,达成“整体打包、内部调整”的调解方案,即餐饮公司一次性退还20余名租户剩余费用12万元,由租户内部协调分配。
在调解过程中,法官还得知,这些摊主中有些是外地来桐庐创业的,有些还准备“另起炉灶”继续经营。为让摊主们重拾信心、轻装前行,调解结束后,法官紧盯履行时间节点,多次通过电话方式催促餐饮公司按期履行。
终于,在调解结束后的第一个周末,餐饮公司就提前将全部款项履行到位。收到案款后,法官也第一时间解除了保全措施,并通知摊主们前来领款。至此,这批租赁合同纠纷得以实现案结事了。
“太感谢法官了,我们都以为这些钱要打水漂了,没想到这么短的时间就拿回来了。”领取到案款后,摊主们也和法官聊起了家常,“我打算重新找个地方开张,到时候,你可得来尝尝我的手艺啊!”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看似简单的案件背后,是许多平凡个体对美好生活的努力追寻,是一线法官对公平正义的永恒追求。案件的成功化解,不仅留住了夜市摊上的缕缕烟火、凡人心底的生活热情,更留住了人民司法的温度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