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9月19日电 题:守住“三条控制线”——国新办发布会聚焦自然资源管理与改革
新华社记者王立彬
全国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被称为“三条控制线”。在19日国新办“推进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自然资源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了有关管理与改革情况。
耕地保护红线:扭转“南减北增”局面
“耕地保护是国之大者。”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自然资源副总督察刘国洪说,通过聚焦耕地这个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推动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建立经济奖惩机制,2021年以来,全国耕地总量增加1758万亩,连续3年实现净增加,遏制了耕地持续多年减少的态势。
特别是去年,南方省份净增加739万亩,扭转了耕地“南减北增”局面。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城乡建设发展离不开土地要素的保障。党的二十大以来,全国批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1153万亩、批准用海739万亩,其中涉及4238个交通项目、281个水利项目、4588个能源项目建设。
刘国洪说,下一步将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在严守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前提下,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针对近年来耕地保护出现的新情况,将把各类占用耕地统一纳入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实行“以补定占”,强化省级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管控。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将耕地占补平衡作为省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落实耕地保护经济奖惩机制,真正做到让保护耕地的地方不吃亏、农民得实惠。
生态保护红线:守护绿意盎然的国土
布局建设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完成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等256个重要生态空间统一确权登记,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中国山水工程”入选联合国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生态保护红线守护着绿意盎然的国土。
“国家公园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标志性的实践成果。”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闫振说,国家公园设立3年来,大熊猫、东北虎豹、藏羚羊等旗舰物种数量持续增长,国家公园生态系统质量稳步提升,生态保护的成效非常明显。
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国家公园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登簿。各地通过土地置换、保护地役权协议等创新方式,逐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在严格保护基础上,对国家重大战略、园区居民生产生活设施等实行弹性管理。
国家公园内共选聘了5万多名农牧民在家门口当上了生态管护员,他们用心用情守护着家乡的山山水水。各园区还积极推进生态旅游、差异化生态补偿、入口社区建设等,多渠道增加当地居民收入。
生态保护要陆海统筹。自然资源部总工程师何广顺说,近年来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和沿海地方,不断推进海洋强国建设,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取得新进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生态修复、海岸带保护修复、红树林保护修复等重大工程项目成效显著。
城镇开发边界:适应“存量时代”需要
单纯依赖土地增量扩张难以为继,城市“摊大饼”模式必须遏制。通过“多规合一”改革,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开始发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集约紧凑布局的作用。
自然资源部总规划师吴海洋说,将加快推进京津冀、长三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黄河流域等区域(流域)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与实施。更好发挥城市群、都市圈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区域人口、资源环境、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城镇和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的空间协同,形成区域协调、优势互补的主体功能布局。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引导城镇集约紧凑布局。在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上统筹平衡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各相关领域的空间需求,协调解决空间矛盾和冲突,引导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
推动详细规划的改革,塑造城市有机更新的新动能。适应“存量时代”需要,通过探索不同类型详细规划编制与实施的方式,挖掘存量资源资产的特色和潜力,优化存量空间结构,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激发城市发展活力,形成区域发展新增长点、增长极。
据介绍,自然资源部将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全域全类型、统一衔接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制度,推进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建设,构建统一高效的国土空间数字化治理体系,把规划蓝图变为美好的现实,助力美丽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