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宁中院:为未成年人撑好“保护伞”
2024-08-27 14:40:36 | 来源:人民法院报
 

  济宁中院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小法官敲响法槌”。屈庆东 摄

  “我宣誓:衷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在山东省济宁市中级人民法院法治宣传大厅,来自济宁附属小学的孩子们一起见证法官宣誓,感受直抵人心的自信和力量。

  近年来,山东济宁两级法院积极探索创新未成年人审判工作机制,延伸司法职能,在探索全力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之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凝聚合力撑起“法治晴空”

  “你们跟爸爸还是跟妈妈?”两名孩子正在面临“两难抉择”。

  在一起离婚纠纷中,双方均同意离婚,却对两个未成年女儿抚养问题争执不下,诉至济宁市任城区人民法院。

  “孩子从小到大都是我照顾,已经习惯了和我一起生活。”女方坚持要两个孩子的抚养权。

  “凭什么?难道我们对孩子没有付出吗,你去年把孩子带走,我们家已经大半年没见到孩子了。”男方气得满脸通红。

  双方剑拔弩张,坚决不同意调解,调解被迫暂停。随后,法官会同调解员来到村委、学校等实地调查,分别与双方当事人进行沟通。并在征得女方同意的基础上,组织两个孩子来到法庭,和男方及男方父母见面。在法官的柔声细语中,孩子们也向爸爸及爷爷奶奶表露了内心真实的想法。

  在法官的调解下,双方最终达成一致意见,两个女儿跟随母亲生活,父亲按月支付抚养费,每隔一周探望一次。

  这是济宁法院把对未成年人优先保护落到实处的一个“小案”。一颗颗稚嫩的幼苗正在生根发芽,即使会经受风吹霜打,也应沐浴关爱的阳光雨露。

  如何为未成年人撑好“保护伞”?济宁中院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庭副庭长汪忠玲介绍,济宁法院立足孔孟之乡文化优势,汲取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将“和”“仁”“孝”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融入家事审判和未成年人审判工作中,形成刑事、民事、行政“三审合一”审判机制。

  济宁法院以府院联动机制为依托,密切与公安、检察、司法协作配合,加强与学校、共青团、妇联、工会等有关部门沟通联络,组织召开联席会,通报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情况,通过数据会商研判分析,共同商议对策,实现对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全方位保护。

  寓教于审助力“向阳而生”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背后,大多隐藏着复杂的家庭矛盾,未成年人因为缺乏辨别力与判断力而结识社会不良青年,加上家长疏于管教,进而结伙犯罪。

  未成年被告人小孙,在明知他人进行网络赌博活动的情况下,仍先后利用自己的银行卡、从朋友处收来的银行卡,为网络赌博犯罪提供转账帮助并从中获利,被曲阜市人民法院以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千元。

  经法庭调查,小孙的父母平时忙于生计,缺少对其的陪伴与关爱,疏于对他的监护与管理,导致其一度沉迷网络游戏,沾染了不良习气,由此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案件宣判后,曲阜法院依法向小孙的父亲孙某甲发出《家庭教育令》,让其签署《家庭教育家长责任承诺书》。在家庭、法院的双重关心和鼓励下,小孙重拾生活信心、感受家庭温暖,对未来的规划逐渐清晰。该案被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依法带娃”不再是简单的“家务事”,而是纳入法律规制范围。近年来,济宁法院针对少年与家事纠纷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秉持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家事纠纷最优解价值取向,不断创新实践。2023年以来,妥善审结涉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案件270件,涉未成年人民事案件4285件,发出家庭教育指导令、人身安全保护令211份。

  法槌起落,惩戒教育了不少涉罪未成年人,也帮助了不少失足少年重拾希望。

  “济宁中院制定了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工作实施意见,对有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在判处较轻刑罚后,依照规定对其犯罪记录实施封存保管、限制公开,帮助少年犯通过教育改造,使其能够阳光回归,无痕融入社会。2023年以来,对119名未成年被告人进行犯罪记录封存。”济宁中院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庭副庭长孔晶介绍。

  守护成长播撒“法治种子”

  “开庭!”近日,随着“审判长”法槌落音,一场别开生面的模拟法庭拉开序幕,济宁附属小学40余名师生走进济宁中院,沉浸式体验庭审全流程。

  把审判台变成讲台,法官们结合身边真实案例,以案讲法、以法论事,通过“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方式,将法律的种子播撒在青少年的心田。

  花开有声,守护成长。近年来,济宁法院坚持法治教育“引进来”与普法宣传“走出去”相结合,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夯实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2023年以来,全市法院共开展开放日活动21次,邀请1050名学生走进法院参观学习。开展法治宣传160余次,发放宣传册9000余册,青少年学生及社区群众3万余人次参与。

  此外,全市两级法院共有114人担任122所学校法治副校长,搭建青少年法治教育院校共建机制,将法治教育纳入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把纸面上、案例中的“法”,转化成孩子们笃信笃行的法律信仰。

  全市法院积极响应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开展“关爱未成年人提示”工作《意见》,向离婚案件当事人发出提示卡,对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行为进行早期预防。截至目前,已发出《关爱未成年子女提示卡》329份,切实做到将防治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关口前移。同时针对涉未成年人案件中暴露的校园暴力、校园周边风险排查、师德师风教育、留守儿童关爱等问题,认真分析原因和社会治理薄弱环节,向公安局、妇联、教体局等职能部门发出司法建议11份,其中2份司法建议分获全省优秀司法建议一、二等奖,切实做到审理一案、治理一片。

  “我们为所有的未成年人案件特设‘绿色通道’,在确保审判质量的前提下,强调快审快结。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用心用情深耕细作,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和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为重点,用更加扎实的‘案内’工作,更加精细的‘案外’工作,推动新时代未成年人权益司法保护迈向更高水平。”济宁中院党组书记、院长李胜良表示。

责任编辑:张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