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桐庐:发挥“人熟地熟”优势,推动案件“终本清仓”
2024-08-05 14:31:55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余建华 商进 徐佳琦
 

桐庐法院执行法官在村(社区)协助下开展集(63281)-20240805143034.jpg

桐庐法院执行干警在村(社区)人员协助下开展集中行动。

桐庐县横村镇召开“终本清仓”部署会议(63294)-20240805143026.jpg

桐庐县横村镇召开“终本清仓”部署会议。

在村干部协助下,入户开展执行调查(63291)-20240805143024.jpg

桐庐法院执行干警入户开展执行调查。

  今年以来,浙江省桐庐县人民法院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终本清仓”工作部署,积极争取党委支持,将执行工作纳入基层治理大格局,通过发挥乡镇、村(社区)“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在查人找物、促成和解、推动履行方面,与法院传统执行模式形成有益互补。截至目前,已通过乡镇、村(社区)查人找物2000余例,其中320件终本案件得以顺利“出清”,到位标的额3741.65万元。

  三级书记挂帅,撬动各方资源

  今年6月12日,桐庐县百江镇“终本清仓”专项攻坚会议在该镇人民政府会议室内召开,该镇党委副书记以及辖区15个行政村的党委书记或副书记,与桐庐法院联系院领导、联系执行法官面对面,就“终本清仓”任务清单,进行逐一分析研判。

  “这名被执行人我熟悉,已经外出打工七八年了,听说最近在湖南,老母亲还在村里,逢年过节偶尔会回来……”会上,一名村党委副书记对该村的一件终本案件提供了线索,法院多次寻人未果的局面一下子有了转机。

  找不到人、找不到财产、财产处置不了,因为这些原因,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案件,往往会成为执行积案,经年累积,影响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终本清仓”,就是对“仓库”中“挂账”的案件进行全面“复盘”,对符合执行条件的案件有针对性地进行及时“清理”。

  在桐庐县14个乡镇如火如荼开展“终本清仓”行动之前,县委召开深化执行“一件事”综合集成改革抓好“终本清仓”动员部署会议,对各乡镇下发“个性化”任务清单,县委书记对全县案件“包案”、乡镇党委书记对所在乡镇案件“包案”、村党委书记对本村案件“包案”,形成了“三级书记”抓“终本清仓”的生动局面。

  桐庐法院14名院领导、14名精干执行法官与14个乡镇“结对”,合力推进辖区案件进展;县委政法委开展“双周通报”,对各乡镇“清仓”进展情况进行“晾晒”,实时通报典型案例,督促“比学赶超”;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公安机关、金融机构等全力协作,查找被执行人财产、搜寻被执行人轨迹等“全科”措施集结,“执行﹢”的覆盖面越来越大,汇聚起党委领导下的切实解决执行难的强大合力。

  镇村干部说理,找出“消失的他”

  现在的桐庐县,镇村干部谈终本出清、干终本出清已成日常。

  “法官你好,我们通过濮某某家人,已经联系上了他,有还钱的意向。”电话里,桐庐县横村镇方埠村的村干部正与“结对”的执行法官通报进展。

  濮某某是桐庐法院一起执行案件的被执行人。2017年,濮某某雇佣申请执行人从事针织加工工作,后拖欠劳动报酬9000元未付。执行立案后,法院扣划了账户资金4399.24元,但后来就再也无法与他取得联系,也未发现其他可供执行的财产线索。

  该案以“终本清仓”任务清单下发到濮某某所在村后,村干部找到了被执行人的家人。被执行人的家人表示,濮某某目前在陕西打工,且已更换手机号。经过村干部的释法明理,家人也通过电话一起劝导濮某某。在家人、熟人的耐心劝导下,濮某某消极履行的态度逐渐转变,主动联系了其在桐庐工作的儿子,委托处理。

  濮某某同时主动联系了申请执行人,就余款与申请执行人达成意向,濮某某承诺一次性支付3000元,由其儿子代为偿还。两天后,濮某某儿子向桐庐法院执行账户如约缴纳3000元,一起因无法联系被执行人而“终本”的案件,在镇村干部辗转联络、劝导下,得以顺利执毕。

  桐庐法院梳理终本案件时发现,很大一部分“终本仓”中的案件,均是因被执行人失联所导致。实践中,法院上门查找被执行人,其家人、亲属或者邻里往往对法院有“提防”心理,配合程度有限,加剧了准确查找被执行人下落的难度。通过下发终本案件任务清单的形式,很大程度调动起熟悉社情民意村干部的积极性,从而让找到“消失的他”不再难。

  相同的场景也在桐庐县横村镇上唐村上演。2016年11月,被执行人向申请执行人购买铲车轮胎,欠货款4600元未付。执行立案后,法官多次查人找物均以失败告终,被执行人的联系电话也一直显示空号。该村收到本案任务后,村干部通过向熟悉被执行人的村民了解情况,得知其现于外地上班,并获取到新的联系方式。村干部通过电话向被执行人反复说理,最终在申请执行人自愿放弃600元的情形下,被执行人一次性将4000元案款转账至申请执行人家属账户中,该案也在“终本仓”中顺利“销户”。

  乡贤乡望说“情”,推动案结事了人和

  “书记你说6000元,那就6000元,您的人品我相信,您主持公道,大家也都认。”面对桐庐县旧县街道母岭村的村干部,申请执行人直抒胸臆。

  “整个事情确实有点‘置气’成分,现在您发话,我马上去凑钱,把这个事情了掉,不拖村里后腿。”电话那头的被执行人面对村干部,口气也明显缓和下来,希望尽快“了却一桩心事”。

  这是6月28日发生在桐庐县旧县街道母岭村村委会议室内的一幕,一桩历时8年多的案件,经过调解、执行等多道程序,双方当事人都“积了一肚子气”,剑拔弩张、互不相让。

  事情要从2015年8月说起,被执行人向申请执行人购买圆钢等材料,欠下货款1.09万元未付,法院执行立案后,也仅执行到位898元,剩余货款一直未能执行到位,被执行人下落不明,案件无奈进入“终本仓”。

  今年6月,在旧县街道“终本清仓”行动中,村干部通过其朋友找到被执行人,同时劝解双方当事人各退一步,尽快把事情了结。德高望重的村干部,也是村民们心服口服的“乡贤”,双方都承诺给村干部“一个面子”,于是便有了开头那一幕。

  当天,被执行人便委托家人凑足6000元钱,双方在法院主持下签署了结案通知书。

  受传统文化影响,在我国广大乡村地区,通过村里德高望重的“乡贤乡望”更容易进行矛盾纠纷调解或者是推动执行和解,且更有希望让双方当事人心服口服,达到案结事了人和的良好效果。

  无独有偶,桐庐县莪山畲族乡也发生了类似一幕。2016年7月,被执行人老林向申请执行人购买装修材料,欠1620元未付。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法院执行到位908元,剩余712元一直未能执行到位,其间也未能查找到被执行人下落。作为案款仅712元的小标的额终本案件下发后,一名村干部明确表示,愿意先行垫付,实现该案“清仓”。

  “700块钱我先替他垫上,都是乡里乡亲,大家也都看着,这么一点钱肯定不是拿不出来,不管怎么样,按照法院的判决办。老林可能一下子不理解,但我相信他会想通,我也会跟他再说一说。我现在替他垫上,他肯定也会很快还我。”这是村干部垫付后,说出的一番话,更是“乡贤乡望”们在执行工作中通过乡风乡俗助推执行工作的真实写照。

责任编辑:常跃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