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带我看十里繁花长街长
2024-08-02 15:47:01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于向华
 

  与《山东审判》初识,那是二十几年前的仲秋。怀揣着法学毕业证书及多彩的理想,我走进了依山傍海的泽库法庭。放眼望去,秋收的田野里,庄稼样样长得漂亮。“高粱是醉红的脸,花生在壳里守着童贞。大豆是活泼的,轻轻一碰,便如水珠四溅”。不远处的大海边,潮起潮落,涌动着的似乎都是我这个离人对家乡无尽的思念。

  在法学书籍严重匮乏、网络和自媒体不知为何物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乡下,我茫然四顾,《山东审判》进入我的眼帘。它不断变换的封面,让我足不出户就能静赏山花烂漫和流水叮咚。在灯光与文字中流连,月华无痕,墨韵犹长,都成为温润的滋养……

  2006年,我又有了新的精神食粮《中国审判》。它,是由最高人民法院主管、人民法院出版社主办的大型法制类新闻月刊。

  2009年11月,我调入院机关研究室,一呆就是八年多。在开展工作初期,感谢双月刊的《山东审判》与半月刊的《中国审判》的引领,我才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与法律认知,及时适当地缓解了我对新角色的焦虑与迷茫;也感谢有它们相伴的在研究室近三千个日日夜夜,让我对法律、对人性,有了不一样的认知,给了我思辨的理性与激情——

  在文字中,无数业内作者直接或间接地告诉我:好法官要对各种利益的权衡具有极为敏锐的感知和极为精妙的把握,且应当“三理”兼明:法理精深、事理通晓、文理畅达。当然,“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也是优秀法官的必修课……

  揣摩、研习刊物文章的过程也让我懂得,阴影和温暖,相对而存在。“得到的,是那花红柳绿的浓烈;失去的,却可成为云淡风轻的留白”。形形色色的纠纷,又何尝不是对清新感情、安宁节奏的一种渴望?

  也非常感谢《山东审判》编辑们的宽厚认可,我撰写的随笔《我骄傲,我是一名司法警察》、调研论文《“执行难”的司法自救》、《回归审判中心主义的撤诉规制——从刑诉法解释第242条操作现状切入》、《法官遴选委员会中律师代表的职业伦理风险思辨与防范》、《紧扣时代脉搏、以匠心精神为始终》等有幸分别刊登在2014年第5期及2015年第2期,2016年第1期,2017年第1期、第3期。尤其是在论文的编校过程中,王磊、刘峥、石少红等编辑热情、严谨的工作作风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因而,我更加明白,只要积极迎对所有考验,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

  在研究室工作,撰写的文稿需要站在全局、全院的角度与时俱进。《中国审判》的卷首语就是那及时雨和风向标。

  我也有了更多的机会和更高的平台学习提升。2015年第22期的《中国审判》刊登了以《有无之间:“无讼”愿景中的多元纠纷化解》为题介绍了福建省厦门市法院的创新之路。字里行间,总有“他乡遇故知”的情愫盈怀。我知道,我们都是来自深谙民情、有职业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的中国法官群体。

  巧合的是,2016年底,由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福建省委组织部、宣传部、政法委和福建高级人民法院共同主办的黄志丽审判工作方法研讨会在漳州市召开。我作为山东省唯一一名获奖代表与会。我和同事开玩笑说,这辈子就指着这件事儿活了。

  回首来时路,有无限感慨。感谢《山东审判》与《中国审判》的引领,感谢它们带我看十里繁花长街长。我相信,无论半世的西风,还是初秋的早霜,它们的心会一如既往,如玉壶藏冰那般清澈透亮……

  愿它们继续以责任与诗意承载!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黄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