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江门:以“和合无讼”助侨乡善治
2024-07-15 09:15:33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吁青 何奎 丁洁
 

  海纳百川,侨连五洲。“爱国爱乡、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的华侨文化与“和衷共济、合乐共荣”的五邑文明交融积淀,铸就了广东江门开放、包容、创新的城市特质。

  赓续千年文脉,江门法院发扬以民为本、春风化雨的和合精神,创新打造“和合无讼”诉源治理工作品牌,将法治与自治、德治相结合,化解当事人心结,共襄社会和谐、人民和乐之图景。

  和合之源:党委领导是关键

  “这下心里有底了。”在江门恩平的“信访超市”里,潘女士在法官的见证下,签下了调解协议。

  三年前,潘女士准备拍摄艺术照,预付给照相馆2999元。但她没等到拍摄,等来的却是照相馆关门停业的消息。

  最先发现这起案件“与众不同”的是恩平市人民法院立案庭法官郑艳慈。

  那天,除潘女士外,还有十几名消费者来法院咨询,矛头都指向同一家照相馆。

  “损失了预付款的消费者多达450人。纠纷处理稍有不慎就可能演变成群体性事件。”于是,郑艳慈引导消费者到市里的“信访超市”办理信息登记、材料提交等事宜,并与公安、信访等部门对接,争取把纠纷化解在源头。

  在公安部门的协助下,“跑路”的黎老板终于现了身。“我经营不善欠了钱,现在没有余款,但可以分期分批次把钱退给大家。”经过一番耐心释法说理,黎老板作出承诺。

  20名消费者现场达成和解,另有106人通过在线多元解纷平台签署了调解协议。恩平法院对协议进行了司法确认,这场牵扯众多消费者的预付款纠纷落下帷幕。

  这背后,是江门法院紧紧依靠党委领导、积极融入社会治理大格局的生动实践。

  2022年初,江门市委明确把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作为市县镇村四级“书记工程”,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江门法院主动融入党委领导下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将法院调解工作置于宏观治理架构之中,实现从“以我为主”向“积极融入”转变:蓬江区人民法院设立“社区法官服务岗”,新会区人民法院推出“村巷法官”项目,江海区人民法院在街道综治中心设置3个诉讼服务站,鹤山市人民法院构建“法院机关﹢人民法庭﹢属地镇街﹢村居﹢网格”五级解纷模式……

  过去的两年,全市法院新收案件同比分别下降10.1%、1.6%。

  如今,“万人成讼率”已纳入法治江门、平安建设和基层镇街绩效考核范围,江门以优异的成绩获评“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

  从法院的“独角戏”到党委领导下的“大合唱”,从被动的“化讼止争”到主动推进的“少讼无讼”,诉源治理一子落满盘活。

  和合之道:多元解纷聚合力

  科技与创新交织,产业与智慧共融。在江门国家高新区(江海区),光电信息产业蓬勃发展,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缤纷照明灯具公司与一凡光电公司是长期合作伙伴,2022年12月,缤纷照明从一凡光电采购了价值24万元的LED灯珠,制成灯具销往国外,但这次合作差点让双方“一拍两散”。

  “催了无数次,就是不肯结货款。”一凡光电向法院提起诉讼。

  “外国客户投诉说光源有问题,害得我们又重新发了一批货!”缤纷照明以一凡光电供应的LED灯珠存在质量缺陷造成其补货损失57万余元、企业声誉和市场受到严重影响为由,另案提起诉讼。

  双方对抗情绪激烈,互不退让,还先后申请了对对方的财产保全。

  “一家是上游原材料生产企业,一家是下游灯具销售公司,重建供应链、重新开辟市场对双方来说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承办法官认为,“一拍两散”难免造成“两败俱伤”,且上、下游公司互诉,双方诉前申请财产保全,判后提起上诉,生效后申请执行,容易出现“一案入、多案出”的情况。

  “通过调解消除分歧、重塑关系无疑是最优解。”征得双方同意后,承办法官将案件移送到了照明电器行业纠纷联合调解室。

  外海司法所、江门市照明电器行业协会人民调解委员会迅速响应,共同开展调解。在法官的引导下,行业代表从技术标准、生产工艺、市场营销等角度向双方分析利弊,努力缩小双方分歧。

  通过调解,两家公司终于卸下心防,达成一致意见,解除了诉讼财产保全措施,缤纷照明也撤回了对一凡光电的起诉。

  这是江门法院“N调联动”工作机制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立足辖区中心工作、资源优势和纠纷特点,江门法院集成社会各方力量,建立了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的解纷模式:江门市中级人民法院与深圳国际仲裁院江门中心共建华侨华人国际商事调解中心。蓬江区法院联合五邑公证处金融纠纷调解中心及金融机构,建立金融案件“诉前调解﹢赋强公证﹢司法辅助”机制。鹤山法院与人社局、总工会共同打造中欧(江门)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区劳动关系联处中心。台山市人民法院立足“一所三站点”构建涉海纠纷多元化解体系,新会区法院推出“村巷法官”“陈皮法庭”等平台……

  充分激活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商业调解新动能,这,正是江门法院诉源治理的“和合之道”。2023年,全市共诉前化解纠纷29607件,司法确认1929件,调解成功率达58.08%。

  和合之策:无讼文化润物无声

  开平市强亚村是世界文化遗产自力村碉楼群所在地,去年多了一张“国字号”金字招牌: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这些年,村民的法律意识、法律素养在提高,法律服务需求也越来越多样。

  从罗法官到“罗老师”,开平市人民法院赤坎人民法庭法官罗雪峰对此深有体会。

  “各位叔叔阿姨,今天我们讲的是养老诈骗典型案例,注意!划重点啦!”在“碉楼下的法治讲堂”上,罗雪峰脱下法袍,有了“学生”。

  这几年,开平法院以推进无讼村居建设为抓手,建立起辐射乡(镇)、村的“庭、点、站”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定期开展“碉楼下的法治讲堂”等普法活动。

  懂法的老师走到村里去上课,“法律明白人”等人民调解员也问起了法官。

  跟着谢叔走进南安村,不时有村民喊着“老谢”,招呼他到家里唠唠家常。

  谢叔是村里的“法律明白人”骨干,村民有了矛盾纠纷都喜欢去“挂”他的“专家号”。

  这次的“姑侄争夺碉楼产权”是件棘手的案件。因为案情复杂,他决定请教专业法官。

  “法律对继承权的最长保护时效是20年,根据物权法定原则碉楼归侄子所有。”在定期组织安排的法案剖析、协助文书送达等“法律明白人”业务培训课上,法官一句话,让谢叔恍然大悟。

  谢叔带着课堂上的学习成果,跟姑侄双方解释了相关法律条文,两人终于达成和解。

  “胎儿可以来继承,破坏生态要严惩,高空抛物将问责,弘扬家风和美德……”

  今年春节,强亚村的“阿婶阿姆”巾帼志愿服务队在“村晚”上表演了一个特殊的节目——原创民谣《学习〈民法典〉生活乐淘淘》。

  从衣食住行到生产生活,从婚姻家庭到邻里借贷,五分钟的歌曲涵盖了大家生活的方方面面。歌声反复回响,法律知识也刻进了村民们的心里。

  当法治文化、法治理念在群众的心里生根发芽,诉源治理就有了新的模样。

  “家家守法、人人用法成了村里的新风尚,法治氛围好了,日常的小摩擦都能在相互理解和尊重中找到解决之道,人心也更齐了。”谢叔说。

  路越走,越清晰;越往前,越是信心充盈、步履坚定。

  如今,江门法院诉源治理与多元解纷机制的实践,已成为城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抓手。“枫桥经验”,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江海区法院联合外海司法所、江门市照明电器行业协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共同调解纠纷。丁洁 摄

台山法院法官与村里“法律明白人”共同调解纠纷。丁洁 摄

蓬江区法院法官开展普法宣传活动。丁洁 摄


责任编辑:罗一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