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狭窄处相遇
2024-02-27 10:43:09 | 来源:人民法院报
 

  2024年初一个与往常无异的工作日,我埋首于厚厚的卷宗之中,为第二天的凌晨会战制定工作方案。春节将至,拿回自己应得的钱,回家过个好年,是普通老百姓朴素而真诚的愿望。

  她呢?现在过得怎么样?脑海中忽地闪过一个身影。我打开通讯录,拨出了一串熟悉的号码,就像她当初打电话给我一样……

  2020年9月的苏州,炙热而忙碌。她又一次打通我的办公电话,说她想来问问案情。

  她是我案子的被执行人。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已经接待过她不下十次。我曾发自内心地同情她:两次失败的婚姻、犯罪服刑的丈夫、正在读大一的长子、刚刚入读小学的女儿以及一连串简直想不通为何会欠下的债务。

  我曾经基于对她不幸遭遇的同情,一次又一次跟申请执行人沟通,只为了给她保留居住的房屋而不至于流离失所;她言之凿凿确认所有的还款计划,到头来却无一履行。听凭内心对她的同情,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谁来保护?当案件无可避免地进入司法处置程序,她时而以死相逼,时而痛哭流涕,时而激动以至于疯狂,时而撒泼以至于无赖。对她,我从同情变得有些反感。

  “法官,我看到房子已经拍卖成功了,我想问问什么时候可以给我安置费?”

  “很快了,再有十几天竞买人交款了,就会按规定给你一部分安置费。你再耐心等等吧。”

  “我就是想……”她忽然低下头,欲言又止。“什么问题?”我问。

  “我是……我是想请法官能不能快一些,先付一点给我,一部分也好。”

  “竞买人还没有付款……”

  “哦,知道了。那我……我再等等……”她默默地退出谈话室。

  门掩住的一瞬,她停住脚步。她说:“法官,我账户里还有100来元,能不能解冻让我取出来。女儿昨天跟我出去,指着店里的牛奶不停地问:妈妈,这是什么呀这是什么呀。我知道,孩子特别想喝牛奶。”她哭了,她说她和孩子已经吃了一个星期的白水面条……

  一种尖锐的力量刺痛着我。震惊、同情,甚至还有些愧疚……

  我确实无法解开她的账户,她涉及的案子太多太多。何况,100元能做些什么呢?我让她打开收款码,我说:“我先给你1000元,你去给孩子买点吃的。等安置款到位了,我第一时间给你。”她愣住了,一遍又一遍说:“法官,我不是这个意思。”

  两个月后的一天,她再一次打通我的电话,她说找我有事。

  在金秋的阳光下,我看见她远远地走来。她说,她拿到安置费了,准备用安置费做些生意。她说,早想来还我钱,今天去拿货,正好给我送过来……

  自那以后,我们便成了朋友,逢年过节总会互相问候,知道她和孩子们过得还行,我也就放心了。

  “法治和公正”可以是宏大叙述下的情怀激荡,可以是缜密分析彰显的精湛技艺,可以是跋山涉水的坚守,可以是枯灯独坐的奉献,但如果你要让我说,我以为,“法治和公正”其实就是深耕于我们每一个人内心对美好和善良的追求与守护。而这,促使我坚定地选择法律之路。

  身为执行法官的我,总是在被执行人的人生狭窄处与之相遇。要去实现待兑现的权利,去维护司法的权威,要以雷霆万钧向丑恶宣战,还要听得见喧嚣掩映下的哭声与无奈。实现一个既定的司法目标方式有很多种,在众多的方案中,法官需要不断运用自己的良知和智慧,妥帖的“熨平”分歧、衡平价值,找寻最优的方案。法官不仅要追求一种固化的结果意义上的公正,也要在过程中,不断丰沛和充实着公正的细节,让公正以善良和智慧的姿态降落。

  有人说,我们办的不仅是案件,还是每一个当事人的人生。其实,我们办的所有案子汇集起来,又何尝不是一个法官的人生?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副局长)

责任编辑:江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