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和老人交流。
白云在社区普法。
白云和同事查看现场。
白云在社区开展普法讲座。
白云在当事人家中和老人沟通。
曾经,她因为听不懂上海话而被当事人嘀咕,如今她可以在普通话和上海话间自如切换,虽然在当地人听来有点“洋泾浜”(上海话,意为发音不够标准),但她与当事人的距离更近了。
曾经,她以为做法官最重要的是学好法律,如今她对装修施工、漏水原因、安全隐患等问题也都了如指掌,当事人对她竖起大拇指:“侬结棍额(上海话,意为你很厉害)!”
她叫白云,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未成年人与家事案件综合审判庭副庭长,也是一名从事涉老审判工作的法官,被她的当事人亲切地唤为“小白法官”。
从辽宁到重庆再到上海
如果按照既定的人生规划,白云原本是想做老师的。
白云本科读的是沈阳师范大学的英语专业,喜欢阅读的她常常在学校图书馆一“泡”就是一天。大三时,无意间翻开的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让她看得出了神。
“原来法律是这样维护公平正义的。”虽然法条晦涩难懂,但在白云眼中却别有趣味。从此,她如饥似渴地“啃”起了法律书籍。大四那年,她决定报考法律硕士。
沈阳的冬天很长,对白云来说,备考那一年的冬天更加漫长。为了早一点到图书馆自习室占个靠近暖气的位置,她每天早早就出门,赶往图书馆自习。大雪无痕,那年冬天,从宿舍到图书馆路上的第一行脚印,都是白云踩下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白云最终以笔试第二、面试第一的成绩考入西南政法大学。赶赴重庆,白云在梦想的学府踏上法律学习的征程。
西政的学习氛围浓厚,白云感觉自己像是“老鼠进了米缸”。她深知自己专业上的不足,“人家学法律的时候我在学英语,肯定是要加倍努力才能赶上的”。认定了的事情就铆足了劲儿地干,她每天埋头苦读,往返于宿舍和图书馆,几年下来,她以优异的成绩连年获得校一等奖学金。
临近毕业,面对重庆、上海、天津多地的工作机会,白云犯了难。“去上海吧,那里是国际大都市,你英语好,也许派得上用场。”导师一句话,让她下定决心去了上海。
2012年7月,白云来到上海市闸北区人民法院(后两区“撤二建一”,合并为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报到,被分配在了立案庭。
让她没想到的是,工作之后碰到的第一个困难竟是语言障碍。“不仅英语用不上,还要学一门新的语言。”说到这儿,白云忍不住笑了。
但笑里其实是有苦涩的。白云始终记得那一天,她正在立案窗口为当事人提供服务。“需不需要身份证原件?”一名老年当事人用上海话询问道。白云能感受到他的焦急,但是她听不懂上海话,“不好意思,麻烦您用普通话再讲一遍。”“怎么连话都听不懂。”当事人小声嘀咕着。这件事让白云大受打击,自此下定决心要学会上海话。
为了让她更快融入新环境,当时的庭长还给白云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任务——整理会议记录。会上不少同事都习惯说上海话,尤其是语速快的时候,对白云来说简直是听天书。那段时间,她白天忙工作,晚上听会议录音,逐字逐句作记录,空闲时间也都用来看《阿庆讲故事》《老娘舅》这类沪语节目,在单位遇到上海本地同事,她也会拉着对方聊上几句。没多久,有同事对她说:“侬上海话越讲越好了。”
大家都说“小白很有语言天赋”,只有白云自己知道,她付出了多少努力。
在立案庭的那几年,白云什么都干:立案、信访、写调研材料、后勤……但她始终没有停止对案例的研究和思考。立案时,她看到感兴趣的案件会记下案号,过段时间再查一下法官的判决结果,看看跟自己想的是否一样。在立案庭的6年间,记下的案例笔记不知不觉积累了厚厚一摞。
后来,白云又去了房产审判庭,从书记员做起。房子是老百姓的“命根子”,动迁纠纷、房屋买卖纠纷、房屋租赁纠纷……房产庭案子多,矛盾也特别激烈,白云发现自己要学的东西太多了。如何与当事人打交道?如何把控庭审节奏?法官应该如何思考?怎样写判决书?每一场庭审都是她学习的课堂,法官改的每一份判决书她都仔细保存、反复琢磨。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冥冥之中,命运的齿轮不停向前,而你需要做的只是做好当下,把一切交给时间。2018年,白云通过法官入额考试,2019年进入民事审判庭,成为涉老审判团队最年轻的法官。
从校园到社会,从立案庭到房产庭再到涉老审判,白云又一次面临全新的挑战。
当法律照进现实
涉老审判工作是静安区法院的一大“招牌”。
早在1991年,静安区法院针对辖区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开始探索涉老民事审判模式成立“老年法庭”,专门受理一方或双方为60岁以上老年人的民事诉讼,以更好满足老年群体对司法的特殊需求。
在涉老审判团队的前三个月,是白云人生的“至暗时刻”。
她本以为做法官最重要的是搞清楚法律关系、写好判决书,没想到现实中面对的却是一地鸡毛。“大部分老年人诉讼能力比较弱,说法条,他们听不懂,说证据,他们厘不清”。那段时间,白云天天晚上失眠,脑子里想的都是怎样才能和老年当事人把话说明白、把案子办明白,终于慢慢摸索出了一些门道。
她曾审理过一起同胞姐妹之间的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妹妹欠姐姐数十万元欠款多年不还,姐姐无奈将妹妹告上法庭。“法官,当初我们父母的公房动迁,姐姐就拿得比我多。”庭审前,妹妹要求白云为她们重新分割动迁房安置利益,“我看到报纸上说被告可以在案子里告原告的。”
白云为她讲解了反诉的法律规定,但老人就是听不进去。“阿姨,假如有个人摔跤骨折了去医院,是不是要挂骨科?”老人点点头。白云接着说:“在骨科看病的时候,他肠胃又不舒服了,是继续在骨科看还是再挂消化内科?”老人马上懂了:“哦,法官,我明白了。”“再说,阿姨,您们的父母当年在给您们姐妹分动迁款时,您们都是一致认可的,虽然你可以就分割动迁款再‘挂个号’,但打赢官司的可能性不一定大啊,阿姨您再考虑考虑。”白云趁热打铁地劝说着,之后老人就没再提过反诉的事。
还有一起案件让白云至今难以忘怀。75岁的吴老伯房屋动迁后获得一笔安置款,其中8万元委托弟媳妇保管,两人还签了一份协议。协议在弟媳妇手里,吴老伯自己没有。没想到后来弟媳妇赖账,因为没有证据,吴老伯毫无办法。他知道自己打不赢这场官司,于是申请撤诉。
白云学过心理学,加上多年的审判经验,能看出吴老伯说的是真的。当吴老伯来撤诉时,白云很难过。吴老伯妻子智力低下,儿子腿脚又有残疾,生活十分艰难,这8万元对他来说非常重要。
“您等等,这案子我再想想办法。”白云把突破口锁定在吴老伯弟媳妇周围的人身上,一圈工作做下来,她把吴老伯弟媳妇家的女婿请到了法院。“你学历高,收入高,道德水平肯定也高,不是那种贪小便宜的人。”戴完“高帽子”,白云切入正题,“你们家也不缺这8万元,你和我说实话,你岳母到底拿没拿。万一吴老伯之后想不开做了傻事,这会是你们一辈子的阴影,以后还能安心吗?”女婿显然知道这份协议,也被白云的话打动,当即承诺会将8万元还给吴老伯。
来法院领取现金那天,吴老伯拎了个紫色的蛇皮袋,往手指上吐了口唾沫,便开始一张张数钱,边数边哭。白云扭过头去,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2020年5月,白云审理了全国首例法定监护与意定监护相冲突的变更监护案。被监护人孙老伯年过八旬,曾患小儿麻痹症,自幼肢体残疾,父母、妻子均已过世。40多年前,孙老伯的母亲从孙老伯兄弟的孩子中挑出一个过继给他当养女。但几年后,养女又回到了亲生父母身边。直到2013年,离了婚的养女在上海无处可去,才再次带着孩子搬到孙老伯家中。2019年,孙老伯居住的老屋因旧房改造被征收,可以分到300余万元动迁安置款。房屋拆迁后,孙老伯不再与养女共同生活,而是由侄女照顾他的生活起居。后孙老伯还与侄女签订了意向监护协议,确定当孙老伯不能辨识或不能完全辨识自己行为时,侄女作为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
没想到,2020年3月,养女竟在孙老伯不知情的情况下,以体检的名义带着孙老伯去做了行为能力鉴定,后孙老伯被鉴定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养女就这样成了他的监护人,并以此要代替孙老伯领走300多万元的补偿款。孙老伯的侄女起诉至法院,要求变更监护人。
一方面是作为法定监护人的养女,另一方面是孙老伯自己指定的监护人侄女,当法定监护与意定监护发生冲突时,如何最大限度保障被监护人权益?弄清老人的真实意图,成了本案的关键。
白云多次联系孙老伯询问意见,还特意挑了孙老伯一人在家时“突击”登门拜访。打开房门看到法官时,孙老伯感动得落泪。当白云询问孙老伯是否记得她时,老人点头说:“记得,你是来保护我的法官。”
白云与孙老伯进行了仔细交谈,老人神志清楚,表达清晰:“我相信我侄女。”白云也亲眼看到,在侄女贴心的安排下老人的生活温馨舒适。最终,综合各方因素,本着最有利于被监护人原则和最大限度尊重被监护人真实意愿原则,白云依法判决老人的监护权归其侄女。该案后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老年人权益保护第二批典型案例。
做法官时间越久,白云越发明白一个道理:真正解决问题,了却当事人心结,远比结案来得困难和重要。
从幕后走到台前
2020年对于白云来说是特殊的一年。这一年,她从一名默默无闻的法官逐渐走到台前,受到更多关注。
先是她办理的一起“垃圾山案”让她小小“火”了一把。
静安某小区一户居民侯某在自己家中堆放大量垃圾,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座“垃圾山”,进出只能爬行,楼道里经常能看到老鼠、蟑螂、跳蚤,恶臭难闻。且侯某家中电线裸露老化,纸箱、塑料堆积,有巨大的火灾隐患。邻居叫苦不迭,侯某一家安之若素,街道居委也数次上门,却苦于无权破门清理。
“第一次现场勘查时,门口的垃圾堆得比我都高。”白云实地勘查数次后,留下了一腿的蚊子包和一份限时清理的判决书。为了让更多居民了解此类行为的危险性及权利行使的边界,她特意将这起案件的审判地点放在街道。
“权利的行使是有边界的,不应以牺牲他人的合法权益与居住安宁为代价。”判决现场,白云铿锵有力地说。那天,她的手心有不少汗,不是因为紧张,而是激动的老人们抢着和她握手留下的印记。
“垃圾山案”审结后几个月,白云参加了上海法院第三届十佳青年的现场评选会。聚光灯下,她大方自信,侃侃而谈,她真诚地讲述打动了大批听众和评委,并最终荣获“十佳青年”称号。
看到涉老审判工作受到大家关注和肯定,白云很高兴:“荣誉不重要,重要的是希望通过讲述涉老审判的故事,呼吁全社会更多地关注老年人的问题,希望通过我们的工作让老年人生活得有底气、有保障。”
后来,白云收获的荣誉越来越多:上海法院“邹碧华式的好法官、好干部”“全国法院办案标兵”“全国法院先进个人”“上海市法治工作先进个人”、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上海市最美公务员……但白云最自豪的,依然是当事人那一声声亲切的“小白法官”。
她曾经收到过一张来自一位70多岁的阿姨送给她的圣诞贺卡,上面写着“小白法官,祝你平安”,旁边还画了一颗大大的红苹果。有很多老人对她像对晚辈一样关心她,有要教她打拳的爷叔,有让她注意保暖的阿姨,有不知道她已婚硬拉着她要给她介绍对象的老人……最近一次,白云去“垃圾山案”所在的小区调研时,还有居民认出她来,主动打招呼:“侬好呀,小白法官!”
“这些是对我工作的认可,也是我工作的内在动力。”白云说。
在用法律温暖老年人的同时,白云也走进了老人的心中。每年重阳节、中秋节前夕,白云所在的涉老审判团队都会上门回访孤寡老人、残疾老人等当事人。
前不久,白云作为静安区法院“涉老案件全流程观护体系”创新工作的推介人再次走上舞台,后该项工作被评为2023年度上海法院十大创新工作成果。评选结果揭晓那一刻,白云和同事在台下激动地鼓掌。
来不及庆祝,当天晚上白云就与同事们开了一个复盘会,开始筹划下一步要怎么做:如何对法庭作适老改造?如何让解纷更高效更实效?如何为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城市治理现代化破冰探路?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白云依然风风火火,马不停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