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上市、流通都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手续,售卖也有资质要求。然而,有媒体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不少用户在二手交易平台上售卖药品,包括已拆封的药品、国外药品、“祖传秘方”、自制中药以及中药材等。这类卖家通常没有相关经营资质,各种内服或外用的药品却通过二手交易平台悄然流通。
药品之所以不同于一般商品,主要是因为药品关乎人的生命健康。为此,我国有健全的法律体系为药品质量安全护航。药品管理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药品的生产、经营、使用都必须严格遵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未经批准,私人不得擅自销售药品,包括进口药品。
多个二手交易平台的交易规则中,都将药品列入禁售/限售商品名单。这是遵循上述法律法规要求的体现。然而,平台的交易规则并未能阻止各种“神药”销售。这类药品一旦售出被人使用,安全风险极大,需要引起各方高度重视。
杜绝各种“神药”违规网售关键在于平台。如果二手交易平台严格依法审核卖家销售的所有商品,缺乏资质、没有安全保障的“神药”就不可能出现在平台上。虽然平台交易中明确将药品纳入禁售名单,但事实表明这并没有发挥实际约束作用。
虽说有的药品卖家因违反交易规则,账号被判违规,受到相应处罚,比如有卖家被扣平台信誉分,下架所有发布的商品,并限制7天内禁止发布商品、留言、编辑个人主页,但事实证明这种处罚震慑力很有限。因为卖家重新注册账号就可以东山再起。这也表明平台处罚措施力度远远不够,对违规卖家缺少类似于“从业禁止”的严刑峻法。
这类平台也通过屏蔽“感冒药”“退烧药”等关键词,让一些用户搜不到药品,但如果用户搜索“感冒”“头晕”等症状名,或者搜索药品名称如“美林”,就能看到多个卖家在兜售相关药品。可见,平台虽然看似在履行管理责任,但实际上却存在着漏洞,并不能阻止卖家违规卖药。从某种程度而言,平台履责粗放式、表面化,作用甚微。
出现这种情况究其根源,还是二手交易平台运营方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淡薄;而且还存在“业绩至上”的嫌疑。平台如此不负责任,损害了相关法律法规的权威,也极可能导致买家健康受损,因此,对于没有真正尽责的二手交易平台,有关部门要依据电子商务法、药品管理法等,从严从重予以处罚,以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