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总结过去四年河南省淅川县人民法院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工作经验,自觉将司法保护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的其他“五大保护”有效结合,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淅川法院发布了《淅川法院未成年人刑事审判白皮书(2020—2023)》。白皮书共分四部分内容,分别是:
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情况
《白皮书》统计,2020年至2023年,淅川法院共审结未成年人犯罪案件69起109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现出以下特点:犯罪类型广泛,但频发犯罪较为集中,强奸、盗窃、抢劫等传统类型刑事案件占比将近50%,电信诈骗类案件有上升趋势。未成年人犯罪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特征较为明显,男性未成年犯占比99%以上,16-18周岁是高发年龄段,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比达87.5%。未成年人犯罪大多数为轻型犯罪,其中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有97人,占比为89%,适用非监禁刑的有28人,占比为25.7%。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反映出的问题
《白皮书》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对未成年人的犯罪原因进行了分析,发现未成年人犯罪原因主要有:
未成年人自身心智不成熟,对于社会善恶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自控能力较弱,极易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
父母离异、父母双亡或者父母常年外出务工的家庭,对未成年人不能做到有效的监管和引导,或者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使未成年人形成任性蛮横、自私自利、追求享受的性格;
学校偏重应试教育,忽视德育,有轻政治思想和品德教育的倾向,学生道德水平下降。对法治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也缺乏专业的法治老师授课。学校和家长之间未构建完善的沟通机制,学生与社会不良人员过多接触等;
社会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盛行,网络中充斥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网吧、台球厅、游戏厅等场所违规接纳未成年人。
淅川法院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工作的做法和成效
《白皮书》梳理和介绍了淅川法院在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和司法保护工作方面的主要做法和成效。淅川法院以成立的“少年·家庭司法守护中心”品牌为载体,准确把握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对未成年人犯罪进行审判并大力开展审判延伸工作,构建未成年人综合保护体系,帮助失足未成年人改过自新,顺利回归社会。
立足审判。集合优势资源建立了专门化审判团队,构建了以审管办、立案庭、政治部、档案室等多部门联动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综合办理模式,设置“U”形审判桌,全面落实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充分运用非监禁刑、落实合适成年人到场制度。
庭外延伸。“线上”设立了“法智护苗”网络帮教中心,提供心理评估、申请救助、学习法律知识等“一站式”服务平台。“线下”设立家庭教育指导站,在站内设立“心理辅导室” “亲情修复室”“亲子观察室”等,策划推出了“守护少年和家”法治副校长普法课堂,利用短视频“以案说法”,进行普法宣传。
多方联动。构建“两书一档”制度,选派了43名优秀员额法官及法官助理,在全县36所中小学、幼儿园担任法治副校长,深入开展“一校一法官”和“送法进校园”活动。加强与公安、检察、司法行政部门的协作配合,向相关部门发出司法建议。与县妇联共同出台了《关于在涉未成年人案件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
对构建未成年人保护体系提出建议
《白皮书》指出,未成年人犯罪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构建未成年人保护体系,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组织、司法机关、政府机构等共同参与,并提出以下建议:
家庭:要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家长们要注重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以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引导孩子,培养未成年人规则意识,降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可能性。
学校:做到教书、育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做好后进生的教育引导工作,做好与家长的常态化沟通机制,重视法治教育课,真正把法治教育课作为必修课,把法治教育纳入学生个人成绩考评体系和学校业绩考评体系,邀请法治副校长参加家长会。
国家机关:公安、检察、法院、司法局、教育局、民政局、团县委、关工委、妇联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各自工作开展情况,共享涉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帮扶救助等信息,及时发现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新情况、新问题,从源头解决涉未成年人纠纷,对贫困、辍学、无业未成年罪犯全面摸排,加大救助力度,通过经济帮扶、心理辅导、复学就业等多元救助,解决学习生活工作难题,帮助其回归社会,预防其走上犯罪道路。
社会力量:各种新闻媒介、网络平台要注重传播法律知识。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强对社会性娱乐场所的管理,严格落实“禁止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游戏厅、网吧”“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传播淫秽物品”等规定。司法行政部门要配备专业人员负责未成年人的社区矫正工作,让家庭成员和学校共同参与到矫正工作中。
下一步,淅川法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充分发挥少年家事审判职能,强化审判延伸功能,切实做好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和源头预防工作,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