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营商环境,案案都是试金石,今年以来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人民法院坚持能动司法,找准破题关键,开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项执行行动,不仅兑现当事人胜诉权益2.86亿元,同时助推37家困境企业涅槃重生,真正实现双赢多赢共赢。
15次协调,企业和工人工资都保住了
“现在正是复工复产、重振企业的黄金时机,判决下来了,但拿不回工程款,业务开展不起来,工人工资付不出,我们将无法生存。”某设计公司的林老板万分着急
与林老板有相同遭遇的,还有14家企业,他们在完成芹洋半岛一商住小区的工程后,被开发商某地产公司拖欠工程款、材料款合计金额约1200万元,各企业陆续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所幸,该地产公司在商品房预售资金账户中还有大量资金,法院依法冻结账户,却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了难题——按照规定,对商品房预售资金账户进行强制司法划拨的条件是商品房项目完成房屋所有权首次登记,但是,该项目并不符合这个条件,更棘手的是,该地产公司还牵涉了12宗590余万元的欠薪。
“必须调动各方力量,一起联手‘解题’!”执行法官多次与住建、人社、银行等沟通协调,参加区委组织召开的协调会议,在企业权益和工人工资中找寻“最佳方案”。历经15次协调磋商,在多部门共同努力下,终于推动该商品房项目完成房屋所有权登记,法院在账户预留欠薪款项后扣划资金,15家企业被拖欠的款项全部付清,企业又“活”起来了。
案子结了,公司的“生命线”也续上了
“如果没有法院,我们公司早就倒闭了。”某食品公司负责人感慨道。半年前,食品公司因为拖欠货款80余万元,被多家材料供应商申请强制执行,但公司名下仅有维持其生产的厂房设备,一旦拍卖,公司也就垮了。执行法官在实地调查、评估经营状况后发现,食品公司目前承接了不少订单,产品销量见涨。
“盘活厂房设备,可以为公司争取发展空间、实现解难脱困。”执行法官决定从两条路径分别发力——一方面,从情理法角度争取材料供应商的同意,采取“活查封”方式,暂不拍卖食品公司的厂房设备,允许其继续生产;另一方面,从双赢互利、共同发展的角度,做通供应商和食品公司的工作,成功促使双方达成和解协议,货款待食品公司赚钱后再支付。纠纷解了,食品公司也得到了喘息之机,逐渐恢复正常生产经营。
“机器转起来了,生意好起来了,账款、欠薪通通都付清了!”9月初,在食品公司的厂房里,一条条生产线正开足马力,全力赶制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