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乌调查》的方法意蕴及其价值
2023-05-12 10:24:34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王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曾多次到基层农村开展调查研究,寻乌调查是其中一次规模最大的调查。此次调查发生在1930年5月,红四军攻克了江西寻乌县城并作了较长时间停留,毛泽东在此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社会调查,内容涉及寻乌的地理环境、政治、经济、交通、文化、土地分配、阶级状况等诸多方面,形成了8万余字调查研究的光辉著作《寻乌调查》。《寻乌调查》意蕴丰富,方法科学,不仅对土地革命等各个时期的中国政治、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新时代不断深化改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认为,重温《寻乌调查》,在字里行间细细品读、深刻领会其中蕴含的丰富意旨、求真精神、为民情怀,对于法院干警落实、落深、落细“公正与效率”,认真开展审判执行工作,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读好“社会无字之书”

  “学皆起于实践”。《寻乌调查》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即注重认真向社会学习。事实上,正是通过多次深入社会底层,深入农村和群众中间进行考察调查,毛泽东对农民受到压迫和剥削的苦难生活要求有了真切的感受,从而使他更加坚定了改造中国的决心,也使他进一步深深地体会到研究学问必须从社会实际出发,从民众的要求和利益出发。诚如毛泽东在《健学会之成立及进行》中提出的,要“踏着人生社会的实际说话”“要引入实际去研究实事和真理”。在寻乌期间,为了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社会风俗人情、农民及其他阶层人士的生活状况,毛泽东向社会学习,拜广大群众为师,像“小学生发懵一样”虚心向群众请教,才获得了第一手的社会知识,获取了事物的真相。

  认真向社会学习,以群众为师,对新时代人民法官开展司法审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指出,“公平正义的主体是人民群众”,“裁判的公正性要让社会认同”。如何实现司法裁判的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融为一体?必须要向社会学习,以人民为师,如同毛泽东作寻乌调查时一般,深入群众和基层,虚心学习求教,认真“阅读”和研究中国国情这本内容复杂丰富的“无字之书”,深刻理解和把握世情、社情和人情。事实上,审判工作也是一种群众工作,只有将当事人满意和接受、社会公众普遍认同和尊重作为重要目标,我们才能赢得民众对司法的理解、认同和尊重,进而进一步提升司法权威。因此,法官一方面应注重坚持天理、国法、人情的融合统一,不能机械办案、孤立办案、就案办案,应符合群众的朴素情感和基本道德诉求;另一方面,也应当学会从群众的视角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把专业的法言法语转化为符合法律精神的群众语言,用群众看得明、听得懂的方式和手段去化解纠纷,唯此,也才能真正把群众工作做到百姓的心坎上。

  “拼着精力把一个地方研究透彻”

  毛泽东指出,进行社会调查不是“走马观花地看一看”“到处只问一下子”即可以完成的,这样子一辈子也不能了解到问题的深处。他认为,要真正了解社会情况,就要“拼着精力把一个地方研究透彻,然后于研究别个地方,于明了一般情况,便都很容易了。”开展寻乌调查时,毛泽东召集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代表人物召开座谈会,“找的是一部分中级干部,一部分下级干部,一个穷秀才,一个破了产的商会会长,一个在知县衙门管钱粮的已经失了业的小官吏”,座谈会一开就是十多天,毛泽东亲力亲为提出问题,对会议内容亲手作记录。正是有了这种拼着精力做研究、把问题搞明白的求真精神,毛泽东才“弄清了富农与地主的问题,提出解决富农问题的办法”,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土地革命路线和土地分配原则,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司法工作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业务工作,专业化、职业化是法官身份的一张名片,尤其是在新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提出更高期待,对法官能动地司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寻乌调查》“拼着精力把一个地方研究透彻”,一方面,法官需要持续改进司法观念,精进司法能力,正确运用法律适用方法,保证法律统一适用,尤其是在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等规则的模糊或空白地带,充分发挥司法能动性,秉持法律价值和理念,遵循法律原则,充分运用司法经验正确地适用法律,维护公平正义的秩序;另一方面,法官也需要通过依法公正审理案件,厘清责任、明辨是非,引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注重发挥司法对社会的教育、指引、引领、示范作用,进一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

  调查就是解决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

  毛泽东做调查,目的就是解决问题。《寻乌调查》不是一份普通的调查报告,也不是一份简单的经济档案,这份调查报告花费大量笔墨和篇幅研究经济、描述商业关系和土地状况,目的是透过经济观察社会,在社会和人际关系等复杂纠结的情况中发现革命的因素,识别我们党可利用和依赖的阶级对象。报告中有大量这样精细入微调查研究的例子,比如,对于农民的生活情况和地主剥削的状况,毛泽东深入调查后发现“禾头根下毛(没)饭吃”的原因,在于受到了深重压迫,“譬如耕了二十担谷田的, 量去了十一担多租, 剩八担多, 去年过年和今年青黄不接毛饭吃时借过地主谷子两三担, 加上加五利, 又要还去三担至四担多, 打禾时, 要买好东西招扶地主。禾打过了, 买上一点油盐, 舂上一点米子, 立秋刚到, 一切都完。这就叫做‘禾头根下毛饭吃’”。诚如毛泽东所言,“我们的终极目的是要明了各种阶级的相互关系,得到正确的阶级估量,然后定出我们正确的斗争策略,确定哪些阶级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哪些阶级是我们应当争取的同盟者,哪些阶级是要打倒的,我们的目的完全在这里。”

  奔着解决问题去调查,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这是《寻乌调查》为开展能动司法提供的重要启示。所谓问题导向,张军院长指出,“就是要深入思考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上,在以自身高质量发展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上,司法审判工作还有哪些突出的问题、不足”,效果导向,就是“不仅要有好的意识、目的,还要思考怎么运用好政治智慧、法治指挥、审判智慧,努力实现司法审判的最佳效果”。作为落实、落深、落细“公正与效率”要求的应有之义,法官理应认识到司法裁判不是简单的结案了事,结案不是重点,案子结了的同时实现事了,才能真正体现诉讼的目的和价值。为此,我们要深入学习抗战时期著名的“马锡五审判方式”,做到善于依靠群众、倾听群众意见,注重审判和调解相结合,多元化解矛盾纠纷,学会做群众工作的方法,把法律政策的原则性和具体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提出切实可行的结案办法等,在注重传承精神实质的基础上以实际行动赋予其新的时代价值,在更高水平上实质性地解决矛盾纠纷,确保达到理想的社会效果。

  (作者单位: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张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