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群司法服务站干警带着国徽进山开展巡回审判。门头沟区法院党群司法服务站在村民活动广场开展巡回审判。
斋堂镇某村村民在党群司法服务站进行法律咨询。
党群司法服务站干警定期“送法进乡村”。
近年来,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法院深化“一统领三嵌入”党建工作机制,在三个派出法庭设立党群司法服务站,将司法服务的触角延伸至山区最基层,书写为群众办实事、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护航乡村振兴的“门头沟答卷”。因为出色的工作成绩,门头沟区法院被最高人民法院命名为“为群众办实事示范法院”。
群众家门口的“议事厅”
“我们村发展民宿有几年了,一个官司也没有!”说这话的,是门头沟区潭柘寺镇王坡村党支部书记王永清,语气中尽是欣慰和自豪。对于这种“无讼”状态,王永清最想感谢的是门头沟区法院的党群司法服务站。
多年来,门头沟区法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坚持以党建平台为依托,在斋堂人民法庭、潭柘寺人民法庭和王平村人民法庭分别设立了集“党群联系联络、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宣传教育、党员实训锻炼”为一体的党群司法服务站,形成了“群众点单、党群司法服务站接单、党员办单”的工作模式,切实解决山区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自成立以来,党群司法服务站与150余个基层党组织开展共建活动200余场,累计接待群众来访2500人次,诉前化解矛盾纠纷1500余件,提供法律咨询、普法宣传、风险研判等服务1000余次。2022年,党群司法服务站获评“北京法院党建创新示范案例”。
“我们从小就住在这里,现在险村改造,新房都盖好了,村里却让我们去租房住,这是什么道理?”王平镇某村的村民在党群司法服务站里向值班法官马钢锤反映。
经过实地调查、走访调研,马钢锤了解到,这个村子刚刚完成险村改造,村委会与某建筑公司签订了建设施工合同,工程完工后,村委会尚有36%的工程款未支付,因此建筑公司拒绝交房,百余户村民有房却不能住,村委会因债务问题难以运转,建筑公司也准备起诉村委会。
“这个情况如果通过诉讼处理,原被告责任是厘清了,可是百余户村民却可能长时间住不进自己的房子。”马钢锤说道。
为此,马钢锤通过党群司法服务站,主动联系镇党委,开展调解工作。经过各方多次沟通协调,建筑公司与村委会达成了分期还款协议,村民如愿搬进了期盼已久的新房,村内经济活动也逐渐恢复正常。
“不论是解决纠纷,还是法律咨询,啥事都可以来这里说道说道。知道群众的真实诉求,才能把实事办到大家心坎上。”门头沟区法院副院长毕芳芳说。
走进党群司法服务站,记者发现桌上有好几本《群众来访登记本》,法庭干警介绍,这是党群司法服务站的“接单本”,本子里记录着山区群众通过来访、电话、微信等形式向党群司法服务站下的“需求订单”,每一页的“解决情况”一栏,详细记录着“订单”的办理过程和结果,一笔一画皆是干警们为山区群众解难题的注脚。
乡村振兴的“护航舰”
宋福强是门头沟区斋堂镇白虎头村的村支书,十几年前,他就带领村民凿山修路,废弃荒山变成了百亩枣园。如今,宋福强又抓住了绿色发展的机遇,带着全村发展民宿。“村里想发展民宿为村民增收,最近想找投资方融资,要签合同了,我不太放心,能不能请法官帮我们看看。”宋福强找到了党群司法服务站。
值班法官谢耀宗现场“接单”,简单释法说理后,约定3天后前往村委会实地解答疑问。当天,谢耀宗详细了解了村里发展民宿产业具体模式,协助村委会审核融资担保相关合同,并就民宿产业发展中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向村干部进行了提示。
如何给整个门头沟区的民宿产业加一道“法律安全锁”?这是党群司法服务站的“头等大事”。为此,党群司法服务站靠前服务,牵头与区文旅局建立服务保障民宿产业发展工作机制,围绕产业发展“体检”、防控重大发展风险、提供优质服务,建立一系列工作机制,切实为民宿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同时,向全区民宿产业经营者发布了《民宿产业法律风险防控指南》。
拿到《指南》,村民们高兴坏了。合作开发、劳动用工、解纷指引……需要注意哪些风险,什么情况下需要承担责任,一共50条,一看就明白。
随后,党群司法服务站还帮助苇子水村、王坡村等十余村建立民宿产业法律风险防控体系。三年来,党员干警陆续走进民宿发展村居、民宿企业进行专题宣讲50余场,为民宿经营主体提供法律咨询、合同审查、矛盾化解指导等服务200余次。
“以前提起门头沟就是煤炭,如今,旅游、民宿等新业态纷纷出现,这对村民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很多村民观望不敢行动,有些村民大胆行动但忽视风险,这就需要我们主动担当起保障产业发展的责任,推动乡村民宿提质增效,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好油、充满电。”斋堂法庭庭长谢耀宗介绍说。
基层社会治理的“安全带”
2019年,辖区村两委换届时,法庭收了不少村民对村委会、股份经济合作社提起诉讼的案子,甚至还有趁机“碰瓷”的。“这是个警报。”谢耀宗心里突然冒出这个念头。当时辖区村庄正在进行村“两委”换届选举,这个时候出现这么多村委会做被告的案子,很有可能是换届中出了问题。
下村调研时,谢耀宗听到这样的声音:“法官,我们就是害怕新书记不认旧账,才把村委会告了,实在是没办法。”一名起诉的村民说了实情。经过几天入村调研,法官发现确实存在“新官”不敢、不想、理不清“旧账”的情况。
“我不认可村委会欠这些钱,我刚当选,这些事不是本届村委会做的,具体情况我不清楚。我也不同意调解,不行法院就判吧,判完了再强制执行。”刚上任的村党支部书记因为不了解案件涉及的事实,所以也很难厘清这些“旧账”,有的干脆不理,就等法院判决、执行。
涉村的案件不少,简单机械审理肯定不行,一来拖得时间太长,村民等不了,换届工作也等不了,二来也不利于新“两委”班子后续工作,必须要想其他办法。
于是,党群司法服务站立即联系所有涉案村落的各主管镇党委,以案件通报形式向各镇党委详细反映上述情况,并且将调查中发现的村委会日常管理、换届程序、工作交接等方面问题进行提示,且提出必要离任审计、账目交接备案、公章公函管理等建议。
各镇党委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回应党群司法服务站:“情况已知悉,将立即召开专项座谈,请法庭同志列席并具体指导。”通过有镇党委、各村委会、村民代表以及人民法庭参加的联席会议,迅速化解了一批急案,有的村第二天就给村民结算了欠款。
与此同时,党群司法服务站也积极通过党支部共建方式,积极为新任的基层干部讲授法治课,三个月内扭转了涉村案件频发的情况,确保村“两委”换届选举有序推进,得到辖区群众的高度认可。
如今,案件通报这项“自选动作”也变成了“固定动作”,每个月镇街都会准时收到来自党群司法服务站的案件月通报,通报内容精准把脉乡村社会治理问题,起到法律风险的预测、预警、预防作用,成为助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三年来,党群司法服务站共发布《涉诉情况参考》150余期,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法治乡村建设的“宣讲队”
“飞来大奖您莫信,反复套钱无底洞;以房养老是骗局,房产您别随便抵……”潭柘寺镇南村的“农民法治夜校”正在开讲,因为老年人居多,这次夜校主题是“预防养老诈骗”。
“之所以选择在夜间,是为了不影响农忙,不想让大家顾得上农活就顾不上听课。农闲的时候,我们也会在白天下村,只要有空就过来念叨念叨,时间长了大家自然就有法律意识了。”潭柘寺法庭庭长谭勇说道。
为了满足山区群众对法律知识的需求,助力塑造人心和善、和睦安宁的乡村精神风貌,党群司法服务站每个月都会定期下村开展法治宣传活动。一张桌子、一条横幅、一颗热心,田间地头、村口广场、老槐树下,都是“课堂”,生动、接地气的语言武装了村民的头脑,也温暖了群众的心田。据了解,三年来,党群司法服务站累计开展普法宣传300余次,惠及群众8000余人。
此外,在普法宣讲的同时,党群司法服务站的法官还盯上了几类“关键人”,他们是村干部、网格员、退伍军人、老教师。相较于法官,在村里,他们人更熟、事更熟、村情更熟,有时候在调解的时候,他们的几句话、几个举动,就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一定要珍惜这些好帮手!”于是,党群司法服务站将培育新乡贤队伍纳入普法宣传工作,不断扩大多元解纷“朋友圈”。几年来陆续吸纳30多名“关键人”,成为村民身边的法治宣传员和兼职调解员,通过定期专业培训,让他们成为村里的“法律明白人”,引导更多乡亲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自觉遵守村规民约。
“党群司法服务站是门头沟法院司法为民、主动为民、智慧为民的一个小切口,更体现了基层人民法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实实在在的决心。”门头沟区法院党组书记、院长亓纪表示。据了解,下一步,门头沟区法院将继续坚持人民至上,依法履职、主动作为,做深做实党群司法服务站机制,加强乡村法治供给,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贡献智慧和力量,让山区群众感受到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