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的营城子历史悠久,以“古驿”名闻辽南。甘井子区人民法院营城子人民法庭植根营城子街道,与辖区党工委一道,推动“党政主导、多元协同、法治保障”的诉源治理生态,向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的目标不断探索。
立即走访,解讨薪纠纷
一个星期前,五名焦灼的务工人员来到法庭,他们拿着不太规范的起诉状恳请法庭立案,因为他们提供劳务的厂子已欠他们三四个月的劳务报酬。营城子法庭法官询问详细情况后,当日下午便来到厂子所在村委会,向村综治办主任、工业办主任了解厂子经营状况,并找到了厂子负责人。
“我知道厂子现在经营困难,但是谁都不容易,工人更不容易,现在活干了,力出了,却几个月拿不到钱,别说法律上有什么后果,就是良心上也说不过去啊!”
面对厂子的难处,法官表示理解,但面对更为弱势的务工群体的实际困难,法官从各方面做厂子负责人的思想工作。
“我知道您也是为我们厂考虑,我一定积极解决问题,就算现在没能力全付,我也先凑一部分。”面对法官近两个小时的劝说,厂子负责人终于做出承诺。
一周后,这五名群众再次来到营城子法庭,还送来了一面锦旗,昔日的愁容换成了满脸的笑意。他们告诉法官,老板已经支付了一部分的报酬,尚欠的部分也作出了还款计划。
提供指导,解物业纠纷
“窗前的垃圾点夏天臭气熏天,物业什么时候解决,我什么时候再交物业费!”王大爷住在营城子某小区的一楼,窗户不远处有一处垃圾点,一直令他不满。
专职调解员收到该小区所在社区提交的材料后,第一时间联系了王大爷,询问其拒绝交费原因,又与物业公司取得联系,将包括王大爷在内的未交费业主的意见进行梳理、反馈。物业经理认真听取意见,将垃圾点移至远离一楼住户窗户的位置,原位置增设停车位。此外,物业公司还启动了物业维修基金,解决了下水井倒灌、漏水等问题,并整改了楼道垃圾清理不及时的问题。
经过一系列努力,业主居住体验感得到提升,很多未交费的业主重新感受到物业服务的诚意,纷纷主动补交物业费。但王大爷依然表示“没钱”“不交”,调解再次陷入僵局。调解员将此案反映给营城子法庭,向法官寻求指导意见,法官又多次联系王大爷,向其释法明理,晓以利弊,最终双方达成和解协议。
通过这层层递进的多元化解机制,大量矛盾纠纷得以解决,不限于物业服务合同纠纷,今年截至目前,营城子法庭收案量同比下降10.88%。收案量减少的背后,是不断增加的多元解纷探索,在这探索中,法庭既是定分止争的“兜底网”,发挥最后一道防线的司法力量,又是诉前调解的“指挥棒”,为村社区、专职调解员提供专业指导。近年来,营城子法庭针对人民调解员、社区干部等人员开展多次专门培训、集中研讨,通过微信、电话及时高效答疑解惑,为基层治理培养出了更多的法治护航员。
讲透情理,解地界纠纷
老周和老曲是大黑石村的村民,两家在山地上种了果树,因时间久远,山地相邻界限不清,两家产生争议,老周认为有1米多宽位置被老曲占用,老周执意要把树移走。双方一直协商未果,矛盾逐渐升级,两家人都较上了劲。
法官收到纠纷材料后,赶到现场,在村委会干部的协助下,法官从法理、人情、道德方面做双方的思想工作。面对果树的收益、权属问题,法官一方面阐明占用他人农用地的法律后果,一方面尝试解开两家人心结:
“树就这么几棵树,谁也占不了谁多大的便宜,乡里乡亲,你家有事我出力,我家有事你帮忙,这情意不比几棵树值钱吗?”
“从上一代起就是邻居,以后两家孩子也一起长大,容人一回,德宽一尺,咱们也给小辈们打个样!”
最终在法官的劝说下,老周、老曲对果树收益和权属达成一致意见,握手言和。
山水聚秀,蔬果飘香;千年古驿,司法护航。营城子法庭干警一脚踏足法庭,一脚扎根乡土,探索新时代“枫桥经验”,主动融入地方党委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以良法善治助力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