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级生态岛上创新“枫桥经验”

2020-11-24 09:06:54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严剑漪
 

法官助理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送达诉讼材料。张宏雷 摄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位于长江入海口的世界级生态岛崇明岛正按照这一战略部署,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上海市崇明区人民法院通过近三年的努力,不断提升乡村法治氛围和乡风文明,摸索出了一套精准化、精细化司法服务的“崇明枫桥经验”。

  审理一案,教育一片,影响一方

  茅玲玲曾先后在崇明区法院的刑庭、执行庭、行政庭、民庭等多个部门工作,如今,拥有丰富办案经验的她已经是庙镇法庭的庭长。

  庙镇法庭位于崇明区的最西端,管辖5个乡镇,法庭年均收案量达1000余件,庭里共有5名法官、4名法官助理,还有1名文员。

  2019年7月,茅玲玲来到庙镇法庭任职,她发现,这个派出法庭受理的纠纷与她之前所在的民庭不同,这里的矛盾大部分因土地、婚姻家庭而起,虽然当地民风淳朴,但老百姓的法律知识比较欠缺。

  如何有效化解纠纷,促进乡村的和谐稳定发展?崇明区法院服务保障崇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早已开始思考这一问题。

  2018年12月,崇明区法院根据最高人民法院、上海市委的相关文件精神,成立了服务保障崇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组长由院长担任,院党组成员担任组员,各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的办公室,全院形成“一把手抓总、班子成员具体抓、各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格局,共同推进振兴战略。

  到任后不久,茅玲玲根据领导小组的要求,带着团队前往庙镇的28个村委会、3个居委会进行排摸调研。11月,庙镇法庭率先挂牌成立了“崇明法院庙镇法庭驻村(居)法官工作室”。

  “我们法庭5名法官,每人负责5个到6个村委会,每季度定期走访村委会,职能定位在促进纠纷化解、开展巡回审判、指导人民调解、进行法治宣传等方面。”茅玲玲向记者介绍,“同时,我们还设计了法官联系卡,发到村委会,上面有法官的姓名、手机号码、分管村委会,村里如果有事可以随时联系我们。”

  2020年4月底的一天,茅玲玲联系的村委会给她打来电话:“茅庭长,你能不能来帮我们解决一个紧急问题啊?”

  原来,村里有一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正在村委会闹情绪。老太太生有两女一子,之前一直随大女儿生活,由于大女儿工作忙碌,老人感到孤独,便心生不满,执意回到崇明老家,要求其他两个子女赡养她。然而,小女儿家住市区路途遥远,无法日常照顾老人,儿子又因为之前的经济纠葛对母亲心存不满,不愿意赡养,于是老人来到村委会,吵着要求帮她解决问题。

  茅玲玲赶到村里与村委会干部一起做老太太的思想工作,并通过电话联系与老人子女沟通,没过多久,子女与母亲之间达成协议,老太太仍回大女儿家生活,大女儿会多抽时间陪伴母亲,老太太日常生活支出则由其的每月工资自行承担,如老人生病住院,三个子女将共同承担具体费用。

  “明天就是五一劳动节了,我们村里派人把您送回大女儿家去!”村支书终于放下心,笑着对老人说。周围的村民也纷纷称赞:“还是法官调解好。”

  据统计,自2018年以来,崇明区法院5个法庭共审结案件17665件,其中调解结案6896件。2020年11月11日,崇明区全区18个乡镇全部成立驻村(居)法官工作室,全力打造“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基础格局。

  “三治融合”的治理体系

  “乡村社会是个熟人社会,我们设立驻村(居)法官工作室,让法官走出法庭,走到基层,深度参与乡村治理,就是希望能够促进乡村自治、法治、德治,将矛盾化解在萌芽。”崇明区法院副院长陈斌告诉记者。

  为更好地把司法资源下沉到基层,让司法服务更接地气,近年来,崇明区法院依托村居、景区等巡回审判点,持续开展就地开庭、就地调解、就地宣判等工作。2018年至今,该院共开展巡回审判80余起,旁听群众达1100多人。同时,崇明区法院编写了《与法同行·乡村案例法官说》一书,将书发送给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案例内容,在报刊专栏发布普法案例,引导群众自觉尊法学法守法。

  “巡回审判的效果非常好。”茅玲玲说,目前,她正计划在庙镇法庭管辖的5个乡镇采用“一镇一法官”的方法,由一名法官对口一个镇,镇司法所负责搜集各类矛盾纠纷,法官定期前往镇里进行答疑或现场调处,积极开展巡回审判,在现场发放法律宣传资料,让老百姓在家门口感受到司法的力量。

  除了法官工作室的“主动出击”,崇明区法院还积极与基层党委、政府,基层自治组织紧密协作,在矛盾预防和化解、生态环境治理、社会综合治理等方面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2019年12月,上海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平台开通,截至目前,崇明区法院通过线上委托调解851件,启动调解821件,化解纠纷783件。同时,法院积极构建“村——乡镇——派出法庭——院本部”四级乡村诉调对接网络,聘任8名乡贤作为特邀调解员;与区司法局共同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崇明区诉调对接工作的实施意见》,对接“上海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平台”与“上海司法行政智慧调解平台”,整合全区调解资源,共同化解各类矛盾。

  “农村纠纷有它自身的特点,只有借助外力、精准发力,才能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崇明区法院民庭法官陈群对此颇有感触。

  2018年10月,崇明区法院民庭和派出法庭分别组建家事审判团队,专业化处理家事纠纷,陈群所在的家事审判团队共有2名法官、1名法官助理、1名文员,主要审理离婚、分家析产等案件。

  “家事类案件涉及的当事人人数比较少,我们通常通过亲情去做沟通调解,有时与区妇联、青保办建立联动机制,邀请她们一起来调解,调撤成功率比较高。但农村宅基地纠纷涉及的利益大,当事人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调解难度就会比较大。”陈群坦言,为更好地化解矛盾,她专门去学习了心理学,一旦在诉讼中发现情绪波动较大的当事人,她所在的团队会联系区司法局“白玉兰工作室”,及时为当事人提供心理疏导服务。

  据统计,2018年以来,崇明区法院审结婚姻家庭、继承纠纷共计9908起,其中,以调解、撤诉方式结案的达8603起,调撤率近87%;审结农村土地承包、抵押、流转纠纷356起,农村房屋析产、买卖纠纷2560起,农村集体土地征收、农民房屋拆迁及安置补偿纠纷67起。

  创新发展“枫桥经验”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党的‘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作为上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崇明区法院将立足岛情区情,积极发挥司法职能作用,努力为崇明勇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排头兵、先行者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2020年11月11日,在第一届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司法服务保障乡村振兴研讨会上,崇明区法院院长朱丹表示。此时,距离服务保障崇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的成立已快满两年。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些年来,崇明区法院用实际行动,深入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加强生态司法,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破解涉农执行难题,有效促进了乡村“产业兴旺”。

  记者看到,在促进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崇明区法院连续出台关于推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建设文件、召开推进会、发布典型案例。同时,法院设立了驻区工商联(总商会)诉调对接工作站,积极回应民营企业的司法需求。

  在加强生态司法方面,崇明区法院在全市率先成立环境资源审判庭,率先建立环资审判咨询专家库,审结了一批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环境资源案件。法院还率先设立驻区河长办、驻区生态环境局法官工作室,成立“渔业增殖放流法治基地”,完善了与环境资源保护相关职能部门的联动机制,共同推进生态宜居乡村建设。

  在推动全域旅游方面,崇明区法院结合崇明举办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以及崇明旅游发展新规划,设立了驻花博园区诉调对接工作站,与区旅游局签署《建立旅游纠纷诉讼服务工作机制合作框架协议》,快速处理各类旅游纠纷。

  在全力破解涉农执行难题方面,崇明区法院常态化开展“涉民生案件集中大执行”专项行动,执行质效数据走在了上海全市法院前列。该院执行局局长施卫星介绍,为更好地破解执行难,我们还在土地腾退案中,使用无人机对土地状况进行勘察,对于失信被执行人,我们在道口、轮渡以及候船室等人流密集场所,高频率曝光被执行人,最大限度限缩被执行人的生存空间,促进乡村诚信体系建设。

  “接下来,崇明区法院将紧紧围绕上海市委、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和崇明区委的部署要求,坚持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进一步拓宽便民利民‘绿色通道’,切实做到‘人民群众的司法需要到哪里,人民法院的司法服务和保障就要跟进到哪里’,不断推动多元治理,打通乡村治理的‘神经末梢’,努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司法服务和司法保障。”朱丹表示。

 
责任编辑:于子平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