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着墨香,遇见更好的自己
2022-09-21 09:40:15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刘行
 

图为刘行翻阅法律书籍。图片由作者提供

  有哲人说,思考是一座桥,人们经由思考通向新知识。《人民法院报》就是我从校门走入法院门、从学生转换为法院人的重要桥梁。

  2000年8月,我入职北京基层法院,即进入行政审判庭工作,可是大学4年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总共才一个学期,当时的我完全是“一头雾水”“满脸蒙圈”。那时,行政审判尚处于“幼年时期”,书本的知识,白纸黑字的法条,如何运用到现实案件中,很多案件都需要“挖空心思”琢磨,百思或许方得半解。那时,信息化尚不发达,法律文书公开也没有今天这样普及可供检索,《人民法院报》丰富的案例分析和实务文章,成为我这个行政法实务“菜鸟”的必备精神食粮。边读报,边思考,逐渐理解了行政审判在国家治理中的定位,清晰了行政案件办理的标准,熟悉了行政审判的技能和方法,也让自己办案由“照葫芦画瓢”走向深度思考基础上的“游刃有余”。

  在《人民法院报》的熏陶和引领下,我也努力尝试从读者向作者的转换。还记得甫一入职,庭领导就教育我要多看、多学、多思考、多动笔。我一个人,既做内勤,又给两名法官当书记员。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领取报纸、分发报纸、阅读报纸,遇有重要司法政策或典型案件还给大家做分享。“案多人少”忙不过来的压力,促使自己思考:行政诉讼为何没有借鉴民事诉讼那样设立简易程序呢?于是学着报纸上理论文章的写法,努力将思考转化为文字。这个成果,就是我在《人民法院报》上的第一篇“豆腐块”——《创建行政诉讼简易程序的必要性》。没想到,文章从邮筒寄出后不久就见报了。犹记得那天的兴奋劲,当天刚领取完报纸,照例快速浏览了一遍,发现了熟悉的标题和自己的名字,当时都有点不敢相信。那份激动,至今想起仍涌动在心间。时光流逝,十余年后,当2014年修订行政诉讼法正式确立简易程序时,我仍感慨万千,由衷地感谢《人民法院报》,引领我走上思考的道路,成为依托审判职能积极建言献策的法院人。

  与《人民法院报》更深的缘分,还在于自己履行审判职责办理的案件。《人民法院报》编辑部每年评选年度人民法院十大案件,在理论和实务界具有相当广泛的影响力。我2015年承办的一起证券行政处罚案件和2018年承办的另一起证券行政处罚和行政复议案件,分别入选当年度“人民法院十大民事行政案件”。4年内两次入选,真是感到莫大的荣幸!这不仅是对自己法官职业的肯定和鼓励,更让自己深刻认识到在新时代做一名有格局、有专业、有激情的法官的价值,更加深刻认识到办案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有机融合的重要意义,更加深刻认识到“一个案件胜过一打文件”的法治意义。

  闻着墨香一路走来,我逐渐深刻理解了法院是什么、干什么、为什么的制度和现实逻辑,还让自己习惯了思考,喜欢了动笔,提升了自己的理论和实务素养。如今,《人民法院报》于我而言,仍然几乎是每天工作的必需品,不论多忙多晚都要翻一翻,从中寻找领悟真善美的司法实践之道,仍然是我学以致用、习有所得并促使自己写成作品的重要动力;很多油然而生、有感而发的文章得以分享,仍然是与时俱进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法律能力和为民情怀的重要途径。

  更让我高兴的是,在自己的鼓励下,周围很多青年小伙伴也爱上了《人民法院报》,不仅爱读,还会读,从中获取人生启迪和职业智慧,这在信息爆炸、自媒体发达的背景下特别难能可贵;更多的小伙伴爱上了动笔,不仅爱思考,还会思考,从中锤炼司法能力,这在“案多人少”压力越来越大的背景下特别难能可贵;有的小伙伴已陆续在《人民法院报》刊发自己的作品,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闻起来香、想起来甜的激励。《人民法院报》的这份情怀,对小伙伴们来说是难得的精神激励,更彰显了《人民法院报》对青年人才和法院队伍建设尤其是文化建设的引领力。我相信,好的编辑,定会催生一批优秀的作者。而这些法院里的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有热情的作者们,必将是法院未来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

责任编辑:黄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