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法院法治副校长签约仪式。
丰宁满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公开宣判一起非法狩猎案。
承德中院法官调解一起家事纠纷案。
承德中院召开推进“乡村振兴”“一村一法官”调研交流会。
夏季,位于河北东北部的塞罕坝气候宜人,满眼葱绿,一望无际的森林令人心旷神怡,著名的“塞罕坝精神”就发源于此。
河北省承德市两级法院的干警们把塞罕坝精神融入到司法为民、执法办案和诉源治理工作中,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强化司法服务能力
“人民法院弘扬塞罕坝精神,就是要把司法为民工作做深做实做到位,这不仅是人民法院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更是新时期党和人民赋予的新使命。”承德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李勇说。
承德两级法院弘扬塞罕坝精神,以开展“五抓五促十提升、向党和人民报告”主题实践活动为抓手,着力强化司法服务能力。
承德中院每一名院领导联系一个基层法院,督导联系法院主题实践活动开展情况,在联系法院一个基层法庭住庭蹲点,深入指导人民法庭诉讼服务一站式和多元解纷机制建设等,帮助蹲点法庭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
承德中院要求每名院、庭长走访一个重点企业,详细了解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和困难,梳理企业发展风险点,听取企业对法院工作意见建议57条。全市法院延伸审判职能,加强司法服务,对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法律问题精准施策,依法给出法律意见、提示法律风险,宣传企业运营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着力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该院定期向党委做专题报告,承德两级法院邀请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旁听庭审112人次,召开座谈会12次,征求意见建议100余条,汇聚力量优化提升诉讼服务水平。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一村(社区、校)一法官”工作机制、行政审判等工作召开新闻发布会7次,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把支部建在法庭上,让党旗飘扬在审判一线,各党支部结合脱贫攻坚、法律九进、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活动,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进校园、进机关,承德中院20个支部与基层法院21个党支部,32个其他单位党支部结对共建,其中包括全国、全省人大代表所在党支部10个,着力强化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培养并重、物质帮扶和精神培养并重,实现组织优势互补、共同提升。
加强执法办案工作
塞罕坝精神的重要内容是艰苦奋斗,他们一代人接一代人在严寒、荒野里一棵树一棵树种植,56年如一日,造就了如今112万亩人工森林,筑起京北绿色屏障。承德法院要求,要把艰苦奋斗的精神融入到主责主业的执法办案中,才能克服各种困难,圆满完成审判执行任务。
今年以来,承德中院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在全市构建“一村(社区、校)一法官”“三个一”工作机制,深入推进多元解纷诉源治理,出台的相关实施意见被承德市委向全市转发推广。
该院以“一村(社区、校)一法官”“三个一”工作机制为牵引,构建起“法官+特邀调解员+N”的“1+1+N”为主导、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多元解纷体系。目前,全市2424个行政村、207个社区、596所中小学校均已挂牌公示“一村(社区、校)一法官”相关法官信息,实现巡回审判点、法官工作站、法官工作室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为有效解决诉源治理难题奠定坚实基础。
承德中院以人民调解平台为依托,通过邀请特邀调解员入驻方式,将综治中心、司法所、派出所、工会、妇联、民政等基层社会治理资源集约到人民调解平台,推进部门联动。对家事、物业、相邻关系、小额债务等适宜调解的纠纷,由包联法官通过调解平台指定辖区内的特邀调解员先行调解,调解不成再根据实际由基层治理单位、专业性调解组织联调共治,包联法官全程给予法律咨询指导。今年以来,共有1209名特邀调解员驻站、上点、进庭,法院委派调解案件5341件,调解成功2907件。
承德中院通过巡回审判、公开审理等形式,对村(社区)多发的宅基地、农地流转、婚姻家庭等纠纷,就地调解就地开庭、当庭宣判,引导群众崇德尚法,促进基层矛盾减少和民风持续向好。法官定期入乡村、进社区、到学校、走访调研,今年以来,创建无诉讼村(社区)190个,法治副校长进校普法167次,开展巡回审判、“以案释法”“以案讲法”104次,受众7万余人次。
全市两级法院院长加强统筹,健全立案、审判、执行各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加大与公安及行政执法部门沟通联络力度,开辟绿色通道,对涉生态环境类案件快立快审快执,注重从提升执法办案效果出发,积极组织执行机构主动提前介入50余件刑事及行政案件办理工作,从有利于顺利执行角度及时提出工作建议,强化了依法惩戒力度。
针对全市在开展涉农业产业化增信基金试点中出现的政策与法律衔接问题,承德中院及时统一思想,明确工作标准,组织全市法院加大对涉基金贷款清收力度,20余件纠纷及时纳入司法审理和执行程序,为助推构建财政支农新模式、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司法服务保障。
打击涉生态环境犯罪
承德中院刑二庭庭长孟昭鹏介绍说:“承德市森林覆盖率达60.03%,城区绿化覆盖率40.98%。全市人民与塞罕坝几代人打造的首都后院氧气吧,形成了青山环绕、林城相彰、林水相依、林路相衬、林居相宜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法院有责任依法保护好群众的劳动成果。”
全市法院根植绿色发展理念,依法严厉、快速、精准、有效打击涉生态环境资源犯罪,成立协调工作组,统筹全市法院涉生态环境资源犯罪案件审理。启动法院集中管辖机制,统一部署、统一调度、集中督导,确保在审案件快速精准有力。
为加大对涉生态环境资源刑事案件打击力度,统一裁判尺度,提高审判质效,承德中院进一步捋顺工作机制,将原涉环境资源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三合一”集中审判模式改为涉环境资源民事、行政案件由民三庭集中审理,刑事案件由刑二庭审理,确保刑事政策精准适用,罪责刑相统一适应、宽严得当。承德中院强化对下指导,严把案件事实关、证据关,依法守护生态环境安全底线。截至5月底,审理涉生态环境资源犯罪案件30件,判处罪犯42人,罚金365.15万元,持续保持对涉生态环境资源犯罪严厉打击高压态势。
承德两级法院注重与公安、检察以及环境执法部门加强沟通协调,推动行政执法与司法有效对接,构建依法打击涉环境资源犯罪多元共治格局。坚持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对审判中发现侦查环节存在的追究责任不全面、环境损害程度应鉴定未鉴定或鉴定结论不准确、程序不当等问题,及时召集公检法联席会,提出书面意见和建议,统一规范证据搜集和固定标准,切实提高案件办理质量。
承德法院注重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将所有涉生态环境资源重点案件开展“回头看”。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构建涉生态环境行政司法与行政执法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
承德两级法院坚持打击与修复并重,统筹适用刑事制裁、民事赔偿、生态修复责任等手段,对被告人严格实行“双罚”制,对检察机关未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建议补齐环境破坏损失和环境修复费用等证据。对被告人已对环境破坏进行修复或正在修复的,建议相关部门提出具体可量化修复标准,并跟进查验、评估生态环境修复效果。今年以来,共判处修复林地248.57亩。
加强校园法治宣传工作
塞罕坝奇迹是造福子孙的伟业,精神传承更要从娃娃抓起。承德法院提前谋划,实现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全覆盖。
承德法院以“一校一法官”工作机制为指引,以“法治副校长”为抓手,积极开展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由法治副校长讲塞罕坝精神,讲绿色理念,让幼小心灵植入绿色基因。
“目前,全市各学校都设立了法官工作室。”承德市教育局二级调研员樊文广表示,“作为法治副校长,包联法官与各校团委书记、少先队辅导员通过一对一、一对多等方式建立联系,了解学校法治教育情况、学生特点等基础信息,结合各校实际,制定了具有各学校特色的法治教育计划。还针对部分校园内发生的纠纷,开展卓有成效的诉前矛盾化解工作,向学校、教育主管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全市法院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平安校园建设提供了高质量司法服务和保障。”
今年初,承德中院主动担当,与共青团市委、少工委、市教育局积极对接,结合“一校一法官”工作机制推进,联合出台文件,明确法治副校长的工作任务,并于4月12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介绍工作推进情况。
鹰手营子矿区人民法院邀请承德七中15名学生到法院旁听一起电信诈骗案,为这些刚满18周岁的学生举行了一场特殊的成人礼。
“被告人比我才大一岁,因为犯罪受到法律制裁,失去了自由。这样的法治教育课太生动了,让我对守法尊法崇法有了更深理解,这样的成人礼太有意义了。”学生王敏激动地说。
庭审结束后,主审法官、法治副校长李志鹏针对被告人犯罪的成因、过程、危害及相关法律后果向旁听学生作了深刻剖析,引导学生学法、懂法、守法。
其他法治副校长各显神通。“赵一法官制作的网络动画非常受学生欢迎。”兴隆县第一小学张老师开心地说,“面对疫情,兴隆县人民法院法治副校长制作了生动有趣的普法视频,让师生受益匪浅。”
承德两级法院启动对青少年的“云守护”,在微信公众号、微博开设普法专栏,通过“以案说法”、专题讲座、提供法律服务等形式,帮助广大青少年掌握基本法律常识,增强法律意识,增强抵御犯罪诱惑和自我防范自觉性。法院网络媒体成为青少年学习法律知识的“加油站”。
2020年,宽城某中学的学生小赵与另外4名学生因琐事发生口角,后撕打在一起,小赵受伤,住院7天,花费医疗费2367.02元。因双方均未满14周岁,故派出所决定不予行政处罚,责令监护人严加管教。学校给予5人记过处分。小赵家长对公安局和学校处置结果不满,对方家长不同意均摊医疗费,经学校、派出所多次调解,矛盾最终没能解决,诉至法院。
主审法官即法治副校长贾佳琦为当事人分析案情,以相似案例进行引导,通过多种方式调解,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并当庭履行。截至今年5月底,全市法院共处理校园纠纷17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