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秦淮法院红花法庭新院区正式启用
红花法庭在社区开庭化解相邻权纠纷
红花法庭工作人员为老年人提供诉讼指导
红花法庭干警实地调研重点建设工程 资料图片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人民法院红花法庭服务的区域,有些与众不同:这里是千年古城与现代新城交汇之处,“金陵文脉”秦淮河穿流而过,窨子山遗址深藏其间;与此同时,“金陵新门户,城市新中心”南部新城正如火如荼建设,幢幢高楼拔地而起。
坐落于此的红花法庭,立足不动产案件专业审判特色,发挥服务区域发展职能,积极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打造“七彩红花”特色品牌,全方面为人民群众宜业、宜居、宜养作出“小法庭”的“大贡献”。
立足专业审判:服务群众美丽宜居的生活环境
红花法庭以不动产专业审判为特色,契合了南京市重点项目南部新城的发展特点与需求,但以建设工程合同纠纷、房屋买卖合同纠纷等为主的业务内容,标的额大、审理周期长、案情疑难复杂,一直是难啃的“硬骨头”。
“刘法官,感谢你!我们公司之前也有遇到过建设工程款项的案子,想不到这么快能帮我们结案!”
这是一起涉及南部新城开发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在红花法庭刘浩冬法官的主持下,得以圆满化解,原告在收到调解书之后,郑重表示感谢。
南部新城大校场区域以北某河流建设桥梁,原告从被告处承接钢结构制作、供货工作,后因双方关于工程款计算有争议,原告起诉至秦淮法院。庭上,原被告双方就合同的细节与计算方式针锋相对,互不相让。
“根据过往经验,涉及此类工程款项支付的纠纷,需要等待主体工程全部完工之后进行鉴定,一方面,工程全部竣工还需等待一两年;另一方面,桥梁工程打包坚定需花费较多成本。”
站在双方当事人角度,刘浩冬法官在庭上对双方当事人进行了调解。一番释法说理,让原被告双方都表示认可,在法官的主持下,双方各自调整了工程款的计算方式,达成了调解意向。
这是红花法庭服务南部新城开发建设发展的生动实践。在立足本职工作,用一个个公正判决化解建设工程矛盾的基础上,红花法庭联合职能部门挂牌成立“南部新城重点工程项目服务站”,对在建工程开展实地走访、调研摸排,多次成功在诉前发现风险问题并加以防范。
“我们早一天解决纠纷,都是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贡献力量,为重点项目的建设保驾护航,从这一角度说,‘小法庭’也有了‘大局观’。”秦淮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周守忠表示。
融入基层治理:守护群众安逸的品质生活
作为主城区,秦淮区老旧小区较多,随着人民群众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房屋租赁、物业纠纷、相邻权纠纷等案件量不断增加,面对这一情况,红花法庭的法官带着案件“走出去”,协同各方力量推动多元解纷,让司法智慧守护群众的品质生活。
“几次实地调查下来,穿着制服的法官,已经成了这个单元的老面孔”。景泰南苑社区网格员小张说道。
这是一起物业纠纷案件,原告是一对新婚夫妻,购置房子作为新房,谁曾想,外出蜜月回来房子被污水浸染。夫妻俩认为物业没有尽到告知义务,要求赔偿,社区人员多次调解未果,便请“政法网格员”夏婕与王冬青支援化解纠纷。
据悉,小李夫妻二人在外出期间,楼下住户的管道发生溢漏,发现后邻居向物业进行了报告,并在物业协助下改装管道,污水就溢到了小李家。物业前往小李家敲门提醒,但无人应答后就没有再理会此事。小李认为物业未尽到告知义务,造成损失扩大,应予赔偿。物业认为已尽到告知义务,双方各执一词、僵持不下。
“肯定有办法化解。”红花法庭王冬青庭长没有放弃,她多方打听,了解到小李与网格员相熟,便利用“矛调议事会”机制,将小李、物业公司与网格员邀请到一起参加调解。
法官向物业公司释法说理,让其了解到自己有应尽未尽的义务;与网格员共同劝说小李夫妇,告诉他们不断僵持无法解决问题,眼下正是新婚,各让一步尽快修缮婚房才是对大家最好的办法。在法官的主持下,双方达成了和解方案,矛盾纠纷在诉前得到了化解。
面对群众在生活中大量产生的矛盾纠纷,红花法庭没有单纯就案办案,以秦淮区开展“红色物业+无讼社区”活动为契机,派出法官担任物业党总支的“法治副书记”,通过党建引领让司法力量与基层治理有机融合。
群众在有矛盾纠纷的时候,法官在身边,问题能化解,从而让司法获得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2021年,红花法庭成功调解了一批时间跨度十余年、因商业开发导致的群体性损害赔偿纠纷,成功入选南京市政法网格员工作“年度十佳案例”。
“人民法庭是基层法院的派出机构,承担着打通司法为民‘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工作,红花法庭的干警们不辞辛劳,用‘铁脚板’走出了一线为民服务的道路。”秦淮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刘斌说道。
践行适老助老: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
秦淮作为东部省会城市的主城区,户籍人口中老年人比例近30%,老龄化社会已然到来。在信息化浪潮中,红花法庭不断探索,成功通过人性化关怀与定制化服务,在司法环节给予老年人温暖,让老年人也能跨过“数字鸿沟”。
“看到法院一直在推广电子审判,以后立案开庭是不是都要求线上进行了?我们老年人眼睛看不太清楚屏幕了,电子操作又自己搞不定……”
听说在法庭也能立案,张老太来到红花法庭,但面对一屋子的自助服务机却犯了难。老人因不懂得如何操作正发愁时,工作人员主动向其详细解释诉讼流程,手把手指导,帮助其成功立案,避免了老人来回奔波。
收案后,法官发现这是小小摄像头引发的纠纷,背后却并不简单。张老太家住老小区,外来人口较多,对门邻居为了安全装了摄像头,但张老太感觉自己受到了监视,任凭如何解释都不能接受,因此起诉到法院。
承办法官王冬青感到这类纠纷在社区并不少见,为了方便老年人参加诉讼,也为了实现“从一案到一片”的法庭普法教育,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选择在社区公开开庭,请了小区邻居、同事、朋友到场旁听。
庭审现场,让邻居双方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诉求与情绪后,王冬青从优秀传统孝道文化出发,劝导邻居尊重、体谅张老太;也将相关法律规定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张老太听,用老年人能理解的方式化解了她的对立情绪。最终,法官当场通过移装摄像头的方式调解结案,达到了双方满意的结果。
红花法庭针对老年人司法服务需求,组建“3名员额法官+1名法官助理+1名人民调解员”老年人权益保护示范团队,归并审理涉老案件,完善专业裁判、温情疏导、家事调查、回访帮扶等适老诉讼程序。
“‘关爱今天的老年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这是我们红花法庭法官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这不仅是一个口号,更体现在我们审理每一起涉老案件,每一次与老年当事人接触的全过程。”红花法庭庭长王冬青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