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周俐莎(右)对未成年犯作判后心理辅导。 照片由作者提供
20多年来,我在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法院一直从事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工作。在司法实践中,我逐渐认识到,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工作的目的不是惩罚,而是帮助失足未成年人重塑人性,回归社会,走向新生。
还记得年仅15岁的谭明(化名),因犯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宣判后,他恶狠狠地盯着检察官说:“你给我等着,我总有出来的那天!我们走着瞧!”面对那双像刀子一样的眼睛,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该怎么做才能让谭明认识到错误并且安心改造呢?”思来想去,我决定用热情去感化他。
一周后,我带着生活学习用品回访谭明时,换来的却是一句“不需要!”但是,我并没有就此放弃。第二天,我拿出纸笔写下“亲爱的谭明你好!我是周俐莎,想用这样的方式与你交流,不知道你是否愿意?”第一封信寄出后,没有回应,我继续写第二封、第三封……一个月后,我再次回访谭明时,他依然沉默不语,但当我要离开时,他却说了一声:“周法官,再见!”
转眼4年,无数次书信交流,谭明和我分享他的悲欢喜乐。待出狱那天,我又收到他的来信:“不知道有没有资格叫您一声‘周妈妈’,是您给了我重生的机会。不管将来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不会放弃。”是的,做迷途孩子们的贴心妈妈,就是我的初心!
2015年4月,在南岸区法院和区教委的支持下,以我的名字命名的“周俐莎法治教育工作室”成立了,我成为工作室负责人,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于是,我们整合了审判资源与教育资源,将审判台与讲台有机结合,面向学生、家长、教师、教育管理者四大群体,采取“大报告、小课堂、恳谈会”等形式送法进校园。7年来,我们开展送法进校园活动800多场,参与师生达100万余人;组织的南岸区“我是新时代文明守法小公民”系列活动搬上网络,点击量达到30余万人次;开展“法护青春·五四”模拟法庭、情景剧表演活动,让少年儿童零距离接触到了法律;编撰的中学生法治读本《你应该懂点法》供辖区七年级学生循环使用;由我主持的市重点课题《校园突发事件的防范及司法对策研究》,其成果已在全市教育系统逐步推广……
“感谢那次模拟法庭活动,感恩周俐莎法官,我的人生轨迹就此改变……”这句话,摘自一封我保存许久的特别来信,写信的是一名大二在校学生。多年前,在一次模拟法庭课上,是我的陪伴和启发,让她萌发了学习法律的念头,最终报考了西南政法大学法学专业。
“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这是我最为欣慰的事。能够为青少年尽心、出力,做孩子们的“法官妈妈”,我感到无上光荣!能够在平凡的岗位上为迷途孩子指引正确方向,这既是我的本心,更是我一生的使命!
(作者系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法院、南岸区教委“周俐莎法治教育工作室”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