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张口就来的梦想、愿望,经过一段时间现实打磨,或许会与时俱进发生变化。或许仍然初心不改,静默如初、宁静致远。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作为法院宣传人,我4月11日下午走进派出法庭法官的工作生活,近距离感受他们的工作生活,虽然心中早有设想和预期,但一样让我感动和震撼。
他们放飞激情,让理想在青春绽放中逐梦前行。“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曾几何时,“80后”“90后”“00后”被“前浪”戏称为“垮掉的一代”,但走进转龙法庭,看见很多群众挤在立案大厅,有正在接受法官助理和书记员作庭前调解的,也有向法官咨询法律问题的,也有提交证据材料的。看着80后的法官、90后的助理、00后的书记员忙得热火朝天,工作开展井然有序,一幅朝气蓬勃的景象映入眼帘。下午16时,在毛浩名和徐维两位法官处理完庭上的工作后,他们约着我一起去徐维法官工作站,希望我为他们提一点建议。在穿过集镇的大街小巷时,我发现当地的老百姓跟他们很熟,都会亲切地叫毛法官和徐法官。他们都已近不惑之年,但在工作中他们依然有激情有热情有干劲。我们经过40分钟的车程到了徐维法官工作站,这是一个大山深处的自然村,居住着100余户彝族群众。在他们的指引下,我走进徐维法官工作站。
他们放飞梦想,让干事创业的脚步在基层踏雪留痕。我们在徐维法官工作站开展工作时,看见一位路过的大姐,他们很自然地向她介绍起法官工作站的情况。毛浩名说:“大姐,我们是转龙法庭的法官,在咱们村建了一个法官工作站,我们来过很多次了,但没见着你,今天向您介绍一下我们法官工作站的情况,否则在咱们这里建了一个法官工作站,你们都没见过我们法官,那就是形式主义了。”当听到这句话时,我莫名地感动,那位大姐原本有些紧张的情绪瞬间也放轻松了许多。在我看来,从称呼上把“你们村”喊成“咱们村”,能瞬间拉近与群众的距离,称呼背后是情感上的贴近、作风上的转变,只有改变了自己的言行和意识,才能赢得人民群众亲切的回应。那位质朴的大姐回答道:“我听说你们法官工作站的事了,听村里其他人说你们正挨家挨户做社会调查和排查矛盾纠纷,你们发的那些宣传材料也很好,我们容易理解。两位法官,如果我们外出务工,老板不按约定给我们钱怎么办?”徐维回答道:“你们以后外出务工,尽量事前签订协议或合同,以便遇到问题时,我们法院好帮你们处理,以后你们不知道怎么办时,可以给我打电话,给你的这些材料上有我的电话。”就这样……我跟着毛浩名和徐维两个法官的脚步走进这个小小的村落。他们遇到一个群众就表明身份和介绍情况,耐心细致解答群众提出的法律问题。有个年长的老人这样问:“我儿子在外务工,也遇到一些法律纠纷,能不能让他打电话找你们咨询一下?你们是怎么收咨询费的?”徐维笑着回答:“大爹,我叫徐维,我们是人民的法官,我们不收咨询费的,这是我联系方式,让您儿子直接给我打电话说他是你们多挪村的就行了,我会解答他的问题。”这个年长的老人很是动情地说道:“现在的法院服务都好到这个程度了!我们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毛浩名笑着说:“我们以前是送法下乡,我们徐维法官工作站的工作就是送法进村和入户。”我们三个人,每走访一户,他们都会认真询问情况、做好记录和耐心细致回答每一位群众提出的问题,每一个画面在夕阳下都显得那么温馨。他们的那种耐心与细致着实触碰到我心灵最柔软的地方,作为法院行政人员的我,第一次感受到这份职业带来的骄傲和法官的那份赤诚。不知不觉中,太阳落山了,我们驾车返回法庭。
他们放飞心灵,让法治之魂在乡村里生根发芽。一路上,他们两个有说有笑,分享着各自的工作经验。都是在说怎样才能把工作做到很细致,让辖区的群众更满意。我问徐维:“你的工作站挂在多挪村,但他们村不都说没有诉讼案件吗?那你这个法官工作站的作用和意义呢?”徐维回答道:“他们这个村的民风朴实,大家互相谦让,村子里的长老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所以村子内部矛盾确实没有。但就像今天在走访过程中发现的那样,他们外出务工或其他方面还是有一些法律纠纷的。同时,我们想让多挪村的这种好的人文环境进一步得到巩固,在全社会应该也是倡导的,在我们辖区竖起这个榜样,邻里之间多一些谦让、 少一些纠纷,在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一路上,我向两位身处一线的同事了解了很多问题,他们对工作的态度和对法治的信仰让我肃然起敬。徐维说:“我们法庭白天的工作,除了开庭时间,几乎都在进村的路上或在村里找人的路上,一年的上百份判决都是在夜深人静时完成的。”毛浩名生有感触地说道:“确实是这样,白天哪有时间写判决啊!有时候周末都要加班写判决。”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他们耐得住寂寞,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业绩,与风雨中筑彩虹,于惊雷处现身手,他们不负这个伟大时代。
在与他们话别后,我起身回县城。回县城的路上,我陷入了深深地沉思,这样的一天于法庭的同志而言,仅仅是平凡不过的一天,但对我而言却是受教育、受启迪的一天。在法院工作也有十来年了,但无差别的扶贫式法治宣传还是第一次经历。而且跟着他们一起进村入户,让我感受到了法院人的骄傲。在两位同志的身上,我看到了法治中国的希望与未来,我坚信在全国各地一定有数以万计的法官像他们一样坚守在第一线。
作者单位: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法院